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为一个写实艺术家,谢尔盖·马什尼科夫以善画细腻人体而著称。他虽然沿用了古典绘画方式,但作品中具有非常鲜明的当代特征。本刊特邀谢尔盖·马什尼科夫分享了他的艺术故事和经验。《收藏》:你什么时候开始对艺术感兴趣并开始学习绘画的?谢尔盖:我有一个非常开放的家庭环境,与父母间没有时代隔阂。我们家庭成员的职业领域很广泛,有从事养殖的、教育的,还有当电气工程师的。当我决定要成为艺术家时,父母全力支持。他们对我说,"你终将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那时,我非常痴迷于临摹教科书和  相似文献   

2.
正厄麦钮麦乐·德·穆斯(Emanuela De Musis)出生于波士顿,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学习古典绘画,2009年4月回到美国后,就读于波士顿现实主义艺术学院,是一位优秀的古典绘画教师。在第十四届ARC国际沙龙大奖赛上荣获《收藏》杂志奖。《收藏》:你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  相似文献   

3.
董凡 《收藏界》2013,(10):15-15
作为一个收藏行业的从业人员,同时也是一个收藏爱好者,我常常问自己:对于收藏,我究竟持什么态度?为什么在总编视线中,反复地告诫读者朋友要冷静客观地对待收藏?有时甚至看起来像是给这个行业泼冷水?但转念一想,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有太多的声音都在鼓动我们去无度地购买藏品,却很少有声音提醒我们"理性收藏"及深入研究藏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收藏》2017,(9)
正国内创办最早的艺术收藏类杂志《收藏》与中国最大的艺术家百科平台"百度艺术百科"联合打造跨平台的"名家百科"。我们要做的:1、以《收藏》为平台,向数十万读者推荐当代优秀的艺术名家;2、协助百度,协助艺术百科,推荐艺术名家,建立、梳理并调整百科词条;3、为当代艺术名家提供"杂志+网络+新媒体"的跨媒体宣传平台;4、为当代艺术名家提供个性化、跨平台的媒体传播方案。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7,(5)
正鲁本是世界公认的顶级粉彩画大师。法国著名艺术杂志出版的全球《40位粉彩大师》,鲁本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2016年,《收藏》杂志与全球最大的艺术机构美国"ARC艺术复兴中心"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并在"第12届ARC艺术沙龙大奖赛"上设立"《收藏》杂志奖",鲁本的参展作品《维纳斯的暮年》斩获此奖。近日,本刊采访了鲁本,就其艺术主张、学习历程与创作心得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收藏》2020,(6)
正为响应疫情期间国家关于"少扎堆,不聚集"的公共卫生防护约定,也为满足广大收藏爱好者、艺术爱好者在疫情期间的学习需求,《收藏》杂志携27年积累的行业优势资源,与行业众多艺术大家、收藏大家联合开启,"大家讲堂"在线直播课程。关于"解谜元青花":元青花在拍卖市场屡屡拍出上亿天价。元青花到底是如何产生?元青花是世界上的存量到底有多少?元青花官窑和民窑的区别?元青花应该如何鉴定?……张庆玉,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北京元青花俱乐部创始人,中国人力资源人才信息管理中心认证(高级)文物鉴定评估师,原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收藏》杂志"大家讲堂"系列讲座特邀专家,《元青花》专著作者。  相似文献   

7.
刘继涛 《收藏》2007,(3):164-164
我是一名基层文博工作者,平时在工作学习中离不开专业报刊杂志,更离不了《收藏》的帮助。《收藏》扎根民间,绽放于中国文博期刊的百花园中,是初学者的门径、爱好者的指南、研究者的参考。《收藏》集民间和馆藏文物精华,汇藏各界学者专家研究成果,引领民间文物收藏,开拓文玩博览。《收藏》融艺术鉴赏、文物研究于一体,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魅力独具。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9,(4)
正当代书法对"二王"的趋之若鹜衍生出"趋同"的时弊,而同样是学习"二王",书法家寇克让却始终以独立风格著称,这背后包含着怎样的书法实践与理解呢?《收藏》:当代学《书谱》、王羲之的都很多,但您始终保持一种独立的风格,您是怎么考虑的?寇克让:不是我坚持与别人不同,是多数人与我不同。我1993年开始学写《书谱》的时候,不要说《书谱》,书法根本就是一件比较冷清的事情,所以,我写《书谱》没有氛围,就是闭门造车。我们当时买不起宣纸,一般都是用毛边纸,而我  相似文献   

9.
王磊 《收藏》2013,(10):80-83
10年前,她从南方证券有限公司毅然转身,投身于《收藏》杂志的发展中;10年内,她紧跟中国媒体业发展的步伐,积极调整着《收藏》杂志的发展方向;10年后,她打造了《收藏》的线上电商和线下实体艺术模式,并创办了新锐艺术杂志《ARTY》。未来,她要带着《收藏》和《ARTY》搭建一个艺术时尚王国,让艺术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她就是《收藏》杂志社的社长、总编——杨敏。下面是2013年9月对她的采访。  相似文献   

10.
李长安 《收藏》2009,(10):83-85
2008年度,《收藏》曾经推出“文革”绘画专辑,受到广大书画收藏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为什么人们会对“文革”时期的绘画如此关注?我想,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画坛上出现了极不正常的现象,除了少数流行一时的极左作品外,我国建国以来的不少红色绘画也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11.
正在当代美国,艺术大师如满天繁星,而戴维·莱费尔无疑是最璀璨的那一颗!在传统绘画领域里,对中国艺术家影响最大的美国艺术大师中,除了安德鲁·怀斯、理查德·斯契米德外,素有"当代的伦勃朗"之称的戴维·莱费尔占据非常重要的一席。1931年,戴维·莱费尔(David A.Leffel)出生于布鲁克林,童年时期因骨病住院长达11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学习了绘画,之后加入帕森斯设计学院以及福特汉姆大学,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教学25年。戴维不仅是享誉国际的艺术大师,而且还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著作有《自画像:洞察力的视觉之旅》《艺术家教:对绘画艺术的反思》《大师的油画秘密》等著作。  相似文献   

12.
廖国柱 《收藏》2013,(13):125
我是《收藏》创刊伊始的老读者。当时初涉收藏,恰逢《收藏》创刊,从此《收藏》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直到2005年初,我斗胆给《收藏》寄去《新年画留住伟人足迹》一稿,没有想到竟得到一个意外惊喜,主编杨才玉在百忙中给我打来电话,通知稿件拟用,从此我便与《收藏》结缘。更没有想到的是,我与责编昭林老师由此开始了近两年的"笔会",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还能保持这种最传统的书信交流方式,这在编者与作者之间并不多见。他的信总能鼓起我的自信,如他寄给  相似文献   

13.
张新华 《收藏》2013,(9):170
2013年元旦刚过,就收到第一期《收藏》杂志,只见封面上"收藏"两字金光闪闪,珐琅彩瓷器充满喜庆色彩,彩色精印页码增加到200页,手感十分厚重,真使我爱不释手。读了新年寄语《我们共同的节日》,我感慨万千,《收藏》的编者们满腔热情,历尽艰辛,与时俱进,不负众望,使《收藏》才有了成绩斐然的今天,兑现了创刊之初对读者  相似文献   

14.
周建华 《收藏》2007,(4):165-165
屈指数来,我与《收藏》杂志的缘分,已有10年了。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收藏》杂志,一见钟情,从此每期必买,未有间断。当初真没有想到,《收藏》的世界是如此的浩瀚深邃,是《收藏》引领我走进了一个无比绮丽的收藏世界。  相似文献   

15.
高功 《收藏界》2012,(12):24-32
自古以来,收藏原本是一项追抚历史、怡养情操的文雅活动,但当前在"一切向钱看"世风的影响下,收藏却充满了"铜臭"、"诡秘"和"欺诈",利益的驱动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藏热潮,几乎每个人都在关注收藏。拍卖会上动辄"亿元"的藏品,牵动着梦想"一夜致富"、企图"捡漏"的众多人的神经,许多人期望家里保存下来的古物件也能卖出"天价";更有不法之徒挖掘古墓、盗卖文物,大肆破坏地下和地上文物,使收藏远离了"人文的精神家园"。出席本届大会的台湾"清玩雅集"的收藏家,以及来自海内外的著名收藏家,他们的收藏理念、品味和操守,值得我们每一个收藏人借鉴和效仿;他们的演讲和发言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本刊除对本届论坛全面报道外,将分期刊登《大会论文集》《大会采访录》《大会演讲录》中的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师福贞 《收藏》2007,(1):153-153
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收藏》创刊号,一见钟情,从此月月与《收藏》“约会”,相伴相守,从无间断。15年来我最深的体会是,《收藏》伴我,我伴《收藏》,都在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17.
元旦放假3天去了一趟宁夏,专程采访大作家张贤亮。2007年12月,张贤亮被央视、新浪网、《北京晚报》《收藏界》等12家媒体推选为"2007年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之一。张贤亮是作家、企业家,和收藏有什么关系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访和观赏了张贤亮的"西部影视城"和他的收藏。  相似文献   

18.
金娜 《收藏》2012,(12):44-47
2012年春天,沾艺术家蔡小松的光,到纽约参加亚洲艺术周。他的作品在纽约富勒大楼做了题为《中国文人》的专题展览。策展人龙美仙女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作了香港苏富比的CEO,在纽约收藏圈有着极高的声誉。美仙很早就告诉我,她的好朋友杨致远邀请我们去喝下午茶,一起聊聊中国水墨和收藏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集邮博览》2013,(2):9-11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集邮的,收藏的第一枚邮票是什么,现在还依然保存吗?1983年开始集邮,收藏的第一枚邮票是《西厢记》,现在依然保存。我妻子在故宫博物院从事临摹古画工作,我知道她很喜欢临摹著名女画家王叔晖的工笔画。有一天,我在小摊上发现《西厢记》邮票,便兴高采烈地买下送给她,她看了也很喜爱。当初,虽然我月薪只有42元,但还是慷慨解囊地买下有关绘画的邮票赠送妻子。这样,我们既增长了集邮知识,又增添了感情。  相似文献   

20.
徐东升 《收藏》2013,(7):147
醉心于《收藏》,是我对《收藏》的感受。《收藏》如美酒,让我一生沉醉。偶得《收藏》,如获至宝1993年初,我所在单位兴建"北京长城射击场",由我担任副主任,主管对外宣传和办公室工作。射击场成立后开通了邮政业务,5月份开始订下半年报刊,订刊工作由我负责。在翻阅报刊订阅目录时,我突然发现了《收藏》。缘于对收藏的敏感度,我毫不犹豫地订了。打那时起,我便与《收藏》结下了如兄弟般的情义,之后,每年必订阅。当我收到1993年下半年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