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收藏》2016,(21)
正本次这批李可染先生遗稿的发现,应归功于李可染画院研究员、中国书画艺术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藏协书画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忠义先生。张忠义先生长期从事书画鉴赏工作,也是中国书画和近现代名家信札、画稿、书稿的资深藏家。这两年,他与这批遗稿频繁接触,促成了两次公开展览,也曾专门撰文介绍这批遗稿。他对李可染先生了解颇深,与李家也有深厚情谊,因此与这批遗稿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6,(13)
正余生也晚,并未有缘认识程十发(1921~2007年),但在我的师长中,大多与其为莫逆之交。先师苏庚春(1924~2001年)早在1958年就与其相识订交,尔后数十年,多有书信往还或书画酬往。我曾在广东省博物馆的同事兼前辈、陶瓷鉴定家宋良璧(1929~2015年)先生也与其交游,程十发曾为其绘《少女读书图》。与我亦师亦友的书画篆刻家、古文字学者马国权(1931~2002年)更与其交往频仍,多得金石书画之趣。近日得程十发致马国权信札一  相似文献   

3.
寻访过云楼     
韦力 《收藏》2012,(9):47-49
苏州过云楼暴得大名的原因不是因为藏书,而毫其藏书画。在晚清和民国初年,过云楼就有“江南第一家”的美称。过云楼的第一代楼主是顾文彬,他是清道光年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等职,擅长书法,收藏书画很丰富,在当时就是著名的收藏家,著有《过云楼书画录》。  相似文献   

4.
寻访过云楼     
韦力 《收藏》2012,(17):47-49
苏州过云楼暴得大名的原因不是因为藏书,而是其藏书画。在晚清和民国初年,过云楼就有"江南第一家"的美称。过云楼的第一代楼主是顾文彬,他是清道光年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等职,擅长书法,收藏书画很丰富,在当时就是著名的收藏家,著有《过云楼书画录》。他晚年购买了古春申君庙址、明代尚书吴宽复园旧址等建筑,将其彻底改建为住宅、花园、义庄和祠堂等。整个建筑占地7000多平方米,而过云楼是整个建筑中的一  相似文献   

5.
张立 《收藏》2010,(10):95-96
旧时,书画藏家多对自己所藏编有目录,这种目录对于研究所收书画的流传情况有重要的价值。另外,书画经营商也有对其“商品”编订目录的,或可称为书画账,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跨时代的文学战士,一位革命者、思想家,鲜为人知的是,他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作为收藏家的审美情趣。鲁迅自幼爱看戏,爱描绘,中年研究汉画像,晚年提倡版画复兴。他收藏过大量的花笺,并以花笺写信给其好友。以往的研究只注重信笺字里行间的内容,忽视了花笺所体现的鲁迅的审美追求以及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1,(10):94
近年来,书画收藏持续升温,名家书信、手稿的收藏行情随之异军突起。书札,又称信札、尺牍,虽是较小的收藏门类,但以其对历史文化信息丰厚的承载力以及引入注目的投资潜力,已成为许多收藏者的挚爱。书札作为名人社交活动和学术观点的重要佐证材料,其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范扬 《收藏》2015,(3):174-175
书画同源,异体同势。现代黄宾虹说:"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元代赵孟(?)自题画作,早就说过:"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所谓"书法用笔"之用也。此后,为历代文人画所推重。书画异体,用笔相通。其意有二:一曰笔法,二曰书写。笔法者,平、留、圆、重、变,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如折钗股,如印印泥。书写者,书画一法,直抒胸臆,或书或画,亦书亦画,画即是书,书即是画,书画互参,信手拈来,从容下笔,大小由之。  相似文献   

9.
善待来信 巴乔自成名以来,一直是无数球迷热爱和崇拜的偶像。他总是源源不断地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球迷的热情洋溢的信笺,即使是在最失意的日子,他每天收到的来信也需要用麻袋来装。巴乔很重视球迷的来信,但由于精力有限,他不可能对堆积如山的来信一一亲笔回复,为了让所有来信的球迷都能得到回信,他专门委托朋友为自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信笺收发系统。此外,巴乔还尽量抽出时间争取在所有回信上都留下亲笔签名。巴乔说,给这些热爱自己的球迷回信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在回信中,他总是尽量满足球迷的要求,解答他们关心的问题,透露自己的最新动态,还会附上亲笔签名的照片或其他纪念品。中国的球迷中就有很多得到了巴乔的回信以及随信附上的纪念品,那些饱含着情谊的字眼,让人看后十分感动……以下摘自巴乔给中国球迷的一封回信:  相似文献   

10.
郑挥 《上海集邮》2008,(10):35-36
九、竺师爷遗存的信笺与什物 竺师爷遗存的信笺除已披露的之外,尚存有其母亲、二弟及亲友书写的信扎,此处选择部分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1.
李烈初 《收藏》2012,(17):116-118
20世纪50年代初,杭州有位藏友请我鉴赏他新买的书画。这些书画装在一只木箱里,总共有好几十件。我翻阅了半天,只有一幅清祁豸(zhì)佳的绢本山水好一点,其余全是很一般的民间书画。藏友告诉我:"有位老朋友邀我各出30元,把整箱书画买下来。他只取其中3幅,其余全归我。"我说:"你上当了,杭州的老藏家都知道:任何藏家的书画,不论有多少幅,只要挑出3幅,则其余全加在一起,都不如这3幅的钱。假设藏品有100件,可得出一个公式:3>97。"他懊恼道:"以前我在大陆银行(成立于1919年,总行设在天津,后于1942年迁至上海)工作过,邀我合作买书画的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之初,我收集到几通出自同一个人手笔的民国信札。信中多处提到与绘画有关的事。只是看不清此信何人所写,又写给何人。因为不仅没有实寄封,信的抬头和落款,都像密码儿似的,开头只是一个"五"字,信末只署"母字"或"茝字"。据此推断,很可能是一位名字含有"茝"字的母亲写给自己排行第五的儿子或女儿的。出于好奇,也抱有能收集到一位早期书画家信札的期  相似文献   

13.
龙石 《收藏》2008,(11):76-79
南社书画的内容颇有史料意义。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宋教仁撰写过一副行书对联:“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宋氏英年被袁世凯杀害,他短暂的一生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国民革命,无暇舞文弄墨,留存于世的对联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从中可以看出宋教仁作为政治家的思想侧面,也可以看到他的书法功底。对联上有4枚印章,都是受赠者冯平的,上联3枚朱文印,  相似文献   

14.
余光仁  尼松义 《收藏》2009,(8):157-158
黄永川是台北历史博物馆第十任馆长、台湾艺术大学兼职教授,是著名的书画艺术家和美术史论、文物鉴定、插花花艺等多方面的专家,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热心使者。所有看过其书画的人,都会感受到浓浓的中华情;所有参观过其插花展的人,都会被那炙热的赤子之心所感动。  相似文献   

15.
万君超 《收藏》2014,(19):27-31
邓以蛰先生(1892~1973年,字叔存,号钝庵)不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书画鉴藏家。在他的古书画藏品中,除了高祖邓石如的书法作品大多是家族传承外,其他的古书画均为平生节衣缩食购藏,而其中尤以元代书画居多。邓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鉴藏家,眼光独具,学识超群。已故著名国学大家朱季海先生曾在《朗润园读画记》一文中说过:至于以毕生之好聚于元画,讲求之精,收藏之富,就我平生所见,当推邓叔存为最。”邓先生的收藏品位和考鉴文章告知此道中人:  相似文献   

16.
万君超 《收藏》2014,(10):27-31
邓以蛰先生(1892~1973年,字叔存,号钝庵)不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书画鉴藏家。在他的古书画藏品中,除了高祖邓石如的书法作品大多是家族传承外,其他的古书画均为平生节衣缩食购藏,而其中尤以元代书画居多。邓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鉴藏家,眼光独具,学识超群。已故著名国学大家朱季海先生曾在《朗润园读画记》一文中说过:至于以毕生之好聚于元画,讲求之精,收藏之富,就我平生所见,当推邓叔存为最。"邓先生的收藏品位和考鉴文章告知此道中人:  相似文献   

17.
何谓"理性回归"?经历了2008金融风暴的洗礼,中国的书画市场经历了一次痛定思痛的被动洗牌,尤其是当代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此前有人认为"华尔街风暴"是剌向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的一把利剑,而在我看来,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拍卖数据也证明其价格波动幅度不比当代艺术小,并没有显示出其顽强的抗风险性。问题可能不仅仅是当代艺术或近现代书画的本  相似文献   

18.
宋黎明 《中华武术》2005,(12):48-49
时过境迁。当我又一次踏上烟台这片熟悉而亲切的土地时,才发现童年的记忆与眼前的差距是那样遥远,上次是探亲,这次是访友,而二十多年前那个夏天的情景已然模糊。这里有螳螂拳的发源地之说,也涌现出一大批在当地颇具威望的武术人物,六合螳螂拳第四代传人张道锦就是其中一位。与他相识多年,我们在一起时谈过武术、聊过书画,但从未有机会谈及他的过去。  相似文献   

19.
林明杰 《收藏》2006,(10):152-152
一个中青年画家,昨天或许还在以低价艰难地出售他的作品,今天却在拍卖会上创造了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元的“成交纪录”。如此一夜暴“富”的喜报强烈刺激着艺术品市场内外人们的神经。深谙内情的业内人士对此却淡然一笑:“你经历过大跃进吗?知道放卫星吗?”在艺术品拍卖中,当代书画和油画最为“火暴”。当代书画拍卖中涉及的画家大多健在,而油画的中坚力量也是中青年。活着的画家当然比较有活力啰!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6,(7)
正这位49岁的旅美华侨,是江南古镇南浔"四象"之一张静江家族的第四代,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父亲的影响,他也酷爱书画收藏。他没想到自己多年来收藏的书画、文物和文献献资料,在南浔张静江故居和刚布置完毕的张乃燕展馆,找到了真正发挥作用的平台,成为张氏族史乃至南浔古镇历史文化的无声讲解员。他就是书画收藏家张文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