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德熙先生的《语法答问》标志着国内学者运用结构主义语法理论研究汉语语法在理论上达到了一个高峰。《语法答问》阐述的许多重要理论观点都是结构主义语法理论的基本主张。在讨论汉语语法问题的过程中.《语法答问》对结构主义语法理论有重要的发展。《语法答问》依托结构主义语法理论为汉语语法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同样根源于结构主义语法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篇文章旨在分析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有关作者理论的相似性和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局限。与传统的理性主义相比,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中作者的位置有很大下降,但这种下降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框架内各有不同的解释,也有各自不同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结构主义思潮及其后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对教育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结构主义思潮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基础上,提出“解构文本”、“颠覆形而上学传统”以及“消解主体”等理论,后结构主义的这些特征对知识观、课程观以及师生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后结构主义逐渐兴起并逐渐成为后现代主义运动的核心成分,极大地改变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面貌,对教育研究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后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评析,然后重点对后结构主义作为方法论如何运用于教育研究进行了多层面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裕森 《考试周刊》2009,(50):125-126
本文作者通过对国外身份认同和语言学习的相关研究的梳理,结合国内英语作为外语的环境下对两者关系的讨论,提出在国内外语环境下学生的身份认同和第二语言学习关系研究存在着许多空白;在外语课堂中不只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两种不变的身份,学生和老师的其他方面的身份认同被挖掘利用也能促进学生的二语习得。  相似文献   

6.
本依据西方第二语言获得理论和华人身份认同理论,对来华学习汉语和东南亚华裔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基于华人身份认同和对中华化的认同而产生的学习动机是华裔学生学习汉语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对华裔学生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就是对中华化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拉康作为弗洛伊德之后最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不仅丰富发展了“无意识”、“主体结构”“能指链”等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还将结构主义思潮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拉康式精神分析学的结构主义方法论。本文将从拉康受到的结构主义的多重影响入手,对诸如“无意识”等概念进行诠释和厘清,以期明晰在结构主义的语境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文学研究的何种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偏误带来的思考提出了格式本位研究,并以“在+V”格式与“V+着”格式的比较研究为例说明格式教学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价值.该思路是在紧密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虚词往往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需要与其他实词搭配才能入句的特点,决定了以格式为本位的研究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的格式本位教学也就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后结构主义思潮在批判结构主义的基础上,阐明了其哲学思想:解读文本;颠覆“在场形而上学”;消解主体。这些理论对教育观念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教育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育研究观等方面,对当前教育实践变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了区分。文章指出,就象要把后现代主义放到现代主义的背景中加以界定一样,人们也要以法国结构主义为背景来界定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与结构主义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当然,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文章讨论了后结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倾向和创新,尤其是它与结构主义的师承关系以及它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理论是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命题。电影作为一门短史艺术样式,100多年来得到飞速发展。电影的意识形态性阐释在现代西方理论视域中是建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的,这些理论家通过“根据征候阅读”、“神话模型”、“逻各斯中心”解构、无意识“镜像”等概念的创造性运用,从理论上阐发和解剖了影像艺术背后深潜的文化政策谋略对现当代西方社会秩序的监控。  相似文献   

1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杨 《现代语文》2010,(2):130-132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不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也仅有二十来年的历史,词汇习得的研究开展得更晚一些。与语法、语音、汉字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相比,词汇习得研究做得少,但是词汇习得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所以语言教师、应用语言学家应该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本文综合了近二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研究状况,以期加深对该领域的了解,为词汇习得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阿尔都塞是不是结构主义者,他与结构主义是什么关系,人们对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中仅对国内近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稍加梳理,并就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14.
逻格斯中心的毁灭——后结构主义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结构主义是结构主义之后产生的一种哲学流派 ,它通过对结构主义主张的“结构”理论消解的方法 ,颠倒传统哲学关于“思”、“言”、“写”的关系 ,从而彻底否定传统哲学 ;认为传统哲学是“逻格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的表现 ,并在批判传统哲学的过程中 ,提出了“分延”、“撒播”理论。后结构主义在批判结构主义静态结构、强调“写”的相对独立性等方面 ,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其夸大书写语言的作用 ,割裂写、言、思的关系 ,又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5.
阿尔都塞是不是结构主义者,他与结构主义是什么关系,人们对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仅对国内近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稍做梳理,并就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掀起的结构主义思潮以及随后出现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对学习理论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早期建构主义学习论以结构主义为理论取向,力图解释客观的知识结构如何通过个体与之相互作用而内化为个体的认知结构。现代建构主义则秉承后结构主义“无结构”、“去中心”、“相对性”等原则,提出了一种网络化、非结构性、具有相对性的学习理论,颠覆和发展了以往的学习理论,具有其它学习理论无法匹及的优点,但也带有否定客观性,抛弃反映范畴等缺陷。  相似文献   

17.
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到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的演变历程是精彩纷呈而又错综复杂的。对这一历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于丰富和深化我国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重点对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和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的路向与谱系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并对结构主义教育研究与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共性与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界定:“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并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可见,第二语言教学理念是《汉语课标》的核心概念。我们有必要对此“理念”认真加以研究,不断提高认识,才能在汉语教学中真正做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身份”一词在中英文语境中发生的语义变迁来分析文化研究领域中“身份”研究扩展为“认同”研究的重心转化过程,并指出这种变化源于后现代主义身份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们站在后结构主义立场,运用后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探讨课程理论,对课程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研究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