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绵绵 《收藏》2007,(5):106-107
本刊2007年第1期刊发了著名美术史论家水天中先生撰写的《杨佴旻的新画风》和杨佴旻先生的《自说》之后,很多读者致电本刊,希望对杨佴旻先生的新画风作更加详尽的介绍;为此本刊继续推出杨佴旻先生新画风的介绍文章。在我们看来,杨佴旻的艺术思想和技法探索是极具个性化的。打破并创新了水墨画长期以来几乎是“恒定”不变的表现技巧.形式格律,用温情诗意的笔调,描绘生活的真情实景,刻画人们的内在心性。他的艺术实践正在召唤着一个水墨画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杨佴旻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材料基础上,融合西洋绘画的构成及色彩因素,创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探索不但在中国,也在世界绘画领域发现了新的可能。"(摘自美国帕斯高艺术中心主任高马吉先生撰文《东方与西方的融合——中国艺术家杨佴旻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2,(3)
“杨佴旻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材料基础上,融合西洋绘画的构成及色彩因素,创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探索不但在中国,也在世界绘画领域发现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月到中秋     
"在杨佴旻作品中溜达、徜徉和游走,你会发觉,他的贡献值得重视和珍惜。不仅如此,你还能发现,他的作品中具有使人着迷的技法表达,这种表达已经炉火纯青。利用宣纸的特质,水性颜料的功能,描绘现代生活、情境,同时创造出与油画对等的视觉效果,甚至在某些方面补充和添加了油画所不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2,(5)
杨佴旻的画由于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因而能激发出我们在审美及文化心理上的反应。我们今天所生活的物质空间、人文生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然会耍求产生相应的意识形态和艺术样式。中国艺术、中国画应该产生自己的当代性艺术,而不是躲在传统笔墨中为自己的不思进取找托辞。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2,(15):2
<正>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霞光里15号霄云中心B)座710邮编:100125TEL/FAX:(010)69386267 69387882Email:erminfirm@gmail.comhttp://www.artsbj.com"在我看来,水墨画首先是一种传统,植根于中国历史的传统,这个传统是中国文化的表征之一.我们不应存西方强势文化面前把它抛掉。第二,传统水墨画的一套程式、方法和技巧手段,对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心灵,仍有独特的效力和魅力,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已失去了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对它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及吸收外来艺术因素),可以加强这种能力和魅力。第三,传统水墨画并不拒绝对外来艺术的借鉴与吸收,但吸收,借鉴以及风格面貌的改变不是被取代与取消。林风眠的彩墨改变了面貌,杨佴曼的彩墨画也改变了面貌,但都不是对水墨传统的取代与取消。"  相似文献   

7.
他的史诗     
李小山 《收藏》2017,(9):138-143
他这个人 我与杨佴曼虽然结识时间已久,但真正在一起相处.则机会不多。以我的直观感觉,杨佴曼不是高调的人。与许多喜欢做画外功夫的画家相比,他宁愿守在画室里埋头画自己的画。  相似文献   

8.
红叶     
在中国美术五千年的历史中,祖先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厚而宝贵的艺术遗产。但事物总要发展,只有创造出笔墨新体系,才能打破笔墨旧体系,中国画才能走向世界。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如果中国人一味地沉浸在五千年历史的洋洋自得中,只顾对祖宗留下的辉煌顶礼膜拜,不放眼世界的话,那就失去了鉴别传统的参照系,就会停滞不前,失去创造的活力和发展的契机;所以另一半应该是"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杨佴旻把中国和世界互相参照,从中国看世界,以小观大;从世界看中国,以大观小,逆向继承  相似文献   

9.
贺铭  王亚 《收藏》2023,(8):40-42
<正>吴山明,作为当代中国水墨画坛的杰出代表,以其深邃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他的作品,充满着东方文化的精髓,融汇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展现了中国水墨艺术的无限魅力。吴山明的水墨作品不仅在纸上勾勒出自然界的美丽和灵动,更是一次次深邃的心灵对话,带领观者进入了一个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艺术境界。本文将带领您欣赏吴山明水墨作品,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2,(7)
对于他的作品,已经很难再以传统法度、传统习规来度量。由于我们的文化背景和处事习惯,大家仍然以“中国画”或“水墨画”称呼类似杨佴曼这样的作品。仍然为在他画中品出中国本土文化情味而为之欣然。实际上,他的作品不但与徐悲鸿、刘海粟式的“新国画”大不相同;也与林风眠、昊冠中式的“融合中西”大不相同。在吸取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方面...  相似文献   

11.
夏可君 《收藏》2012,(15):176
水墨的现代性,乃是让水性与墨性等材质本身得到彻底的展现,并且秉承中国文化内在的自然精神,水墨的水性成为转化最为核心的元素,许华新以其独创的"积水法",把水墨山水画带到一个冰清玉洁、江山如玉的新境界。许华新自觉以玉质感融入绘画,让山水之性与玉石之质内在地契合起来,解决了传统烟云之气与玉质之感在山水画上结合的难题,让柔软的水墨具有内在的硬度。面对西方艺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通过玉质感的融入,许华新以其"积水法"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传统梦寐以求的生命质感彼此通感起来的艺术形式语言。许华新的玉质感,也为水墨带来了一种硬度。通常而言,水墨总是借助于柔软毛笔的渗染而带来浓淡的变化,但与西方绘画对比,水墨的柔软也有着一种感觉上的劣势。如何在保留水墨内在渗透与通透的同时,又不人为外在地增加强度?(当代实验水墨以  相似文献   

12.
刘晓丹  魏东 《收藏》2010,(10):38-42
融汇化合的油彩与水墨吴冠中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奇迹。他不赞同“油画要姓油、国画要姓国”,通常看来泾渭分明的油彩与水墨,在他那里彼此融通。批评家贾方舟说:“吴冠中的艺术不易以画种区分。因为以吴冠中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实际操作,他面对的艺术客体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所使用的媒介材料。他在不同媒介之间自由转换,  相似文献   

13.
黄宾虹先生是一位在中国画坛具有承前启后、创时代意义的艺术大师,他是中国水墨山水画从传统到现代传承的典范代表。像所有绘画大师一样,黄宾虹投身绘画艺术,朝斯夕斯,终爱一生。他融会贯通传统绘画的理论精髓,并适时吸收西方绘画的某些形式因素,总结并提出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值得我们笔摹心追的  相似文献   

14.
杨燕 《收藏》2010,(11):167-167
在《收藏》杂志众多的忠实读者中有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人后裔,他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工作,名叫杨加雷。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先生阅读了《收藏》杂志。从此他凭着炎黄子孙对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与《收藏》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11,(5):151-151
谢天成师承刘海粟,一方面继承了海粟大师狂野奔放、大气磅礴的绘画风格;另一方面,他独树一帜,创立了竖立泼墨山水和人物画,造诣颇深。20世纪90年代侨居美国后,谢天成打破传统国画的意境格局,大胆地把中国的水墨、颜料、宣纸和抽象的意识,与现代派的色彩感觉糅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答案不再     
时间过得真快,从艾弗森2010年因女儿生病离开NBA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期间他远赴土耳其贝西克塔斯俱乐部打球,也到中国参加了几场表演赛,虽然看起来已是烈士暮年,但他潇洒的运球、犀利的突破依旧诠释着他对篮球的热爱。正如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曾今说过的那句话:我在打篮球,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即使我老了,不能打了,我对篮球的爱依然是不变的。  相似文献   

17.
热夫雷·德纳瓦赛勒(M r G eoffrey de navacelle)先生,是伟大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之侄,他有足够的资料和权威发表下面的关于他叔叔的文章。可能有一天,有一位作家将承担撰写顾拜旦这位伟大的现代奥运会创始人的自传。通过无数的顾拜旦遗留下的著作和文章,作家会很容易定位这位伟人生命的阶段,并可以精确地分析到他伟大的深邃的心灵,但如果要准确地透彻他生活的各个方面却很难。那些遗留给我们一个伟大、高贵事业的人总是给后人留下一个严肃的、深思的、令人敬而远之的形象,人们很难用肉眼看到他们也年轻过,在他们创造的伟大…  相似文献   

18.
周安庆 《收藏界》2014,(5):80-86
明末清初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论及这一时期的传统画坛,当时昆山(今属江苏)画家龚贤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一位丹青高手,史上被誉为“金陵八家”魁首。清末民初以来,随着人们对中国绘画史的不断认识,龚贤的艺术成就即引起画界内外的较大关注,屡屡为人所津津乐道。他的绘画作品多以水墨表现为主,鲜作设色画。本文仅以他的《摄山栖霞图》及(《清凉环翠图》画卷为例,对其设色山水画艺术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帮助广大读者对此能有一个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19.
林若熹 《收藏》2012,(12):128-133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创造就会与艺术史的经验相左,但如果是某一门类的创造,就要尊重某一门类的标志规定,否则的话,就只能视为开创新的艺术门类。当代水墨即是如此。对于当代水墨,首先要定义,它是属于中国画的新形式,还是新的其他艺术形式,如果是属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12月21日,旨在对2018年水墨艺术发展进行梳理、展示、探讨的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三周年特展"体用一源:面向未来的水墨艺术"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以"水墨"为核心,综合绘画、影像、新媒体、装置等艺术形式,探讨水墨艺术的包容性与无限可能性。展览选取35位在2018年活跃的代表性水墨艺术家的精品力作60余件,从不同维度呈现水墨艺术现状。在2018年,各类以"水墨"为主题的艺术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