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收藏》2016,(19)
正"擦擦"是一种藏族独有的脱模佛教泥塑艺术形式,其工巧艺术、文化象征、审美意象都是独特的,是藏文化的典型代表形态之一。本文就藏传佛教艺术——擦擦的审美意象进行研究,探究其文化根源,分析擦擦艺术与汉族艺术在审美意象方面的异同与关联,探讨佛教艺术审美意象的结构,总结擦擦的宗教功能,从而加深人们对擦擦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7,(1)
正名擦的出现名擦,一般藏语称为"夏擦"。从常规意义上讲,就是经由历代知名的高僧活佛之手开光加持制作的擦擦。由于其特殊的制作背景,大型的名擦多用于佛殿中摆放供奉,以供礼拜,而一些小型名擦则多用于信徒随身佩戴,以求得到随时的护佑加持。所以说名擦是属于宗教功能型的擦擦。作为名擦的这类擦擦,庄往制作非常精美,种类也很丰富,是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宗教造像艺术品,近年来对此类擦擦的认识和收藏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藏家所追捧和青睐。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6,(19)
正因喜欢收藏,20年前与擦擦结缘,因喜爱而探究,因探究而愈发喜爱,20年来见之请之、日积月累,渐成规模;潜心钻研、遍访名师,影响一方。2015年创立吉祥擦擦艺术研究中心。2016年策划"西安·首届擦擦艺术高层论坛暨丝路遗珍——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擦擦收藏展",并发愿"捐赠万尊擦擦,供养百家寺院",立志做一名传播擦擦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的潜心推动者。  相似文献   

4.
汤绍波 《收藏》2016,(10):134-137
擦擦是一种藏传佛教脱模泥塑艺术,其以泥质为材料,表现藏传佛教文化主题。其品类繁盛、形制富丽、姿态多样、色彩绚烂、工艺精细、主题鲜明,给观者以深刻、强烈的美感和庄严、神圣、雅致、空灵、旷远之惑。  相似文献   

5.
开篇语     
《收藏》2016,(19)
正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在高山深峡、圣洁静谧的青藏高原,佛教信仰是这里民众的毕生追求,敬塑、供奉佛像被视为积累功德的善行,"擦擦"便是每个信徒都有能力制作的小型佛像。"擦擦"是藏语对梵语的音译,指用模子复制的泥质佛像或佛塔,是藏传佛教僧俗心目中消灾祈福的圣物。擦擦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藏民还将擦擦安放于随身佩带的嘎乌之内,以随时随地观想礼赞。擦擦来源于泥土,又像泥土中的种子一样在高原传播、生长。千百年来,经轮旋转之中,岁月更迭而过,意蕴丰富、制作精美的擦擦艺术品传至今日,成为一份宝贵的宗教艺术遗产。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西安文理学院博物馆与榆林吉祥擦擦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西安·首届擦擦艺术高层论坛"暨"丝路遗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6,(19)
正本文以西藏各地出土擦擦实物为线索,对擦擦的艺术风格及年代做简要的梳理和归纳,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各种流派造像因素对擦擦造像的直接影响,以及地缘的文化交流带给造像艺术样式的交融所导致的差别性提出一个轮廓性框架。擦擦的造像的历史演变过程也是一部完整的西藏艺术史,随着对擦擦艺术研究的深入,擦擦收藏的意义也更加显现。西藏地区擦擦造像艺术伴随藏传佛教文化绵延发展,是西藏佛教重要的造像艺术形式之一,它蕴藏着西藏艺术史中诸  相似文献   

7.
张鹰 《收藏》2016,(10):128-133
关于擦擦传入西藏的时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4世纪随佛教一起传人西藏的,也有人认为是7世纪传入西藏。但据笔者多年来掌握的资料以及西藏考古学者张建林先生的认定,擦擦应该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以后,也就是11世纪以后传入西藏的。据说在青海发现了9世纪之前的擦擦,虽说到目前为止笔者并未亲眼实见,但初步判断,即使青海9世纪的擦擦真的存在,应该和西藏早期的擦擦也不是一回事,因为那里毕竟靠近中原地区。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6,(19)
正擦擦广泛分布于印度、阿富汗、不丹、尼泊尔、孟加拉、缅甸、柬埔寨、泰国、印尼、日本、蒙古及中国西藏等地区,拥有悠人的历史,在各地信众心目中颇具影响力。擦擦直到19世纪中叶开始被西方人所知道,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许多冒险家、探险队和学者来到印度次大陆地区,发现,记录这些数量众多的佛教文物。然而,西方学者主要被印度的大型佛教遗址群和诸多佛塔所吸引,初期对擦擦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迄今为止,最早也是最系统研究擦擦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东方学者图齐(Giuseppe Tucci)。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6,(13)
正2016年5月18日上午,西安文理学院嘉宾纷至、学者云集,西安·首届擦擦艺术高层论坛暨丝路遗珍——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擦擦收藏展在这里隆重开幕。本次活动由西安文理学院博物馆、榆林吉祥擦擦艺术研究中心主办,陕西省榆林市文联、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协办。陕西省原副省长张伟、陕西省档案局局长王建领、西安文理学院党委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6,(19)
正谈起"擦擦",有很多人会问,什么是擦擦?简单说,擦擦(tsha-tsha)是藏语的音译,专指按印或脱模制作的小型泥造像和小塔,也有少数是藏文或梵文经咒。据意大利藏学家图齐(G·Tucci)研究,tsha-tsha一词源自梵文的sa-chaya,有"真相"或"复制"的意思。作为名词最早见诸汉文史籍是在《元史·释老传》中:"又有作擦擦者,以  相似文献   

11.
付春洋 《收藏》2010,(1):113-115
金刚杵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法器,梵语称“伐折罗”(Vajra)。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藏传佛教引入以后,成为表示坚利之智、割断烦恼、降伏恶魔的法器。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20,(10)
正为了巩固统治,元朝统治者接受了以"汉法"治文理化天下的政治理念,重视汉文化,给商人,尤其阿拉伯人提供了良好的经商环境,同时又优容各种宗教。例如,当成吉思汗意识到佛教对于统治西夏的重要性之后,便免除了僧人差税、兵役,礼遇佛教僧人。从忽必烈开始,在经济文化中心——元大都开始则大规模修建寺院,举办各种佛事活动。蒙古族的原始宗教是萨满教,与外表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苯教"风格的藏传佛教相近,并因藏传佛教深厚的思想哲学与汉传佛教有许多互通之处,便于蒙古人统治汉地,因此,忽必烈对藏传佛教青睐有加。随着藏传佛教寺院遍布全国,藏传佛教盛行于天下。当然,这一过程,还得益于许多精通"工巧明"绘塑雕刻艺术的高僧("工巧明"是指工艺、技术、历算之学)。  相似文献   

13.
不丹王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其东、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南部与印度交界。七千多米高的山峦,保护和隔离着这个小国。公元7世纪,佛教从西藏传入这里。现在藏传佛教(噶举派)是不丹的国教。  相似文献   

14.
谷咪 《健身科学》2013,(4):17-17
秦曼是一名呼吸科医生,她有一种在别人看来很"怪"的毛病——过分干净。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办公室里里外外打扫至少三遍,然后才能安下心来工作。在外面上洗手间时,也总要先把坐圈用自带的消毒纸巾擦两遍,再用自带的酒精棉球擦两遍,最后再用消毒  相似文献   

15.
李德寿 《收藏》2009,(3):141-141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罗汉的形象最早是由印度传人我国。罗汉一般是出家比丘相,头部无须发,身着袈裟,全身无装饰,或坐或立,是藏传佛教各类造像艺术中最为朴实无华的,人们将其视为精进、觉悟、吉祥与力量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王杨 《收藏》2009,(10):122-123
什么是擦擦?对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生僻的字眼,更是一个很少见到的物件。而近几年,这个生僻的字眼却频频见诸报章媒介,这个不起眼的小物件也常现大雅之堂。2007年10月,首届国际擦擦研讨会在天津举行,海内外艺术家、活佛高僧齐聚一堂,鉴赏擦擦珍品,开展学术交流,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17.
李逸之 《收藏》2016,(10):138-145
本文以西藏各地出上擦擦实物为线索,对擦擦的艺术风格及年代做简要的梳理和归纳,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各种流派造像因素对擦擦造像的直接影响,以及地缘的文化交流带给造像艺术样式的交融所导致的差别性提出一个轮廓性框架。  相似文献   

18.
袁博昊 《收藏》2020,(5):54-69
太平有象,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词语与形象,在艺术中表现为一只驮花瓶的白象,体现着皇室成员的统治理想,也象征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盼望。大象的吉祥寓意来自西汉,"太平有象"一词则源于南宋,其形象又脱胎于藏传佛教七政宝中的白象宝,于明代产生、清代流行。清朝皇帝崇信藏传佛教,加之造办处的成立发展,使得宫廷艺术中的太平有象形象十分多样。  相似文献   

19.
刘明科  刘莉 《收藏》2012,(4):118-125
同样是一件文物,考古工作者与收藏者们的评价往往大相径庭。这大多是由于考古工作者们看重的是这件器物能提供多少历史信息,而收藏界多看重的是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常常是大多数考古工作者并不以为然的东西,却能炒出一个天价来。如明清以来的一些瓷器,它们的价格往往能高出一件青铜器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  相似文献   

20.
塔(四)     
(4)覆钵式塔 覆钵式塔直接源于印度的窣堵坡,塔身为半圆形的覆钵体,下有数目不同的须弥座,上有长而大的塔刹。又叫喇嘛塔、藏式塔,是藏传佛教的塔。主要流传于南亚的印度、尼泊尔。早期流入我国西藏,再从西藏流传至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