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梅 《集邮博览》2013,(9):22-25
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重832.84公斤,是世界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享誉"镇国之宝"的美誉。后母戊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发现于1939年,历经辗转,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件青铜大鼎的铸造在商后期大约需要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中国邮政于1964年8月25日,发行了此图案邮票,志号:特63《殷代铜器》(8-8)。  相似文献   

2.
王军 《收藏》2009,(7):86-86
这是两件青铜鎏金变体蟠螭纹带盖圆鼎,出土于安徽省青阳县庙前镇龙岗春秋墓,现收藏在青阳县博物馆。二鼎形制、纹饰、大小、重量均基本相同。口径13.6厘米,腹深8.8厘米,通高14.6厘米(图1)。  相似文献   

3.
王勇刚 《收藏》2009,(4):99-101
2005年初夏,陕西甘泉县下寺湾镇闰家沟村发现了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各类文物70余件,其中青铜器57件,是目前陕北地区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墓葬。这些青铜器中有礼器17件,包括4鼎、5簋、1觑、1尊、1基、2觚、3卣,数量之多,规格之高,为陕北地区所罕见。其中的羊首钺、铃首剑、铃首匕、三銎刀等青铜兵器带有浓郁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征。该墓还出土了两件圆雕青铜马,为目前国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
时光荏苒,巳过去24个年头了。记得那是1987年春天,正值春耕大生产季节,安徽望江县太慈乡(现改为太慈镇)竹山村农民在开挖瓜禾墩时,在距地表深约0.5米处挖出两件硕大香炉似的铜器,当时他们感到很稀奇,虽然不知道这叫什么玩意儿,但是却晓得是件古物,也不知叫什么名字,作什么用,甚为纳闷。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县城,县文物管理所得知后,当即派员赶赴现场察看,一看原来是两件古代的青铜鼎,很是珍贵。经过向  相似文献   

5.
李立新 《收藏》2001,(10):22-25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器物,是商周礼乐制度中重要的象征物,是当时各级贵族的专用品,被视为权力的象征。鼎的使用在商代就具有严格的界限,到西周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用鼎的规格随着名位的不同而等级森严,所谓:“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这就是“列鼎制度”或称“升鼎制度”。今天,人们按古墓中出土列鼎的多少,便可知墓主当时的身份。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6,(3)
正2014年6月,湖南民国初年出土的商末周初青铜重器皿方罍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盖身分离、流离颠沛之后,器身终自海外回归故乡湖南,这件盛事成为2014年社会关注的文博界热点之一。湖南是我国南方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最多的省份,曾出土过商代四羊方尊、人面纹大禾鼎等青铜重器,其造型和纹饰既有中原风格,也有地域特色,很多造型奇巧独特。湖南发现古代青铜器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历年来湖南出土商代青铜器数量巳达300余  相似文献   

7.
王辉 《收藏》2007,(9):118-119
2006年4月10日,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主席高美斯先生、西安美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黄新兰女士捐赠给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一件青铜鼎。捐赠仪式举行之前,4月5日,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曾请袁仲一、吴镇烽、刘云辉、呼林贵等先生与笔者共同鉴定。现据照片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8.
刘勇先 《收藏》2007,(3):100-100
笔者收藏有几尊小型青铜鼎,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9.
张懋镕 《收藏》2006,(7):64-65
2005年9月,上海崇源艺术拍卖有限公司和诚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海外回流青铜器观摩会,展示了从国外购回的16件商周青铜器。其中一组器主名为“xi”青铜器(包括1件鼎、3件簋、1件盉、1件盘)尤为引人注目。近日陈全方先生东著文(《新见商周青铜器瑰宝》,《收藏》2006年4期),作了详细而富有见解的介绍。陈先生认为铭文中的“xi”,就是西周早期鲁国国君鲁侯熙,并且断定这是一组鲁国国君的铜器,它们“提供了西周早期至中期的青铜标准器,是研究周公家族史及鲁世家的重要实物资料”。在对“xi”组铜器形态、铭文作了详细观察之后,我们认为这一看法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0.
何嫒盟 《收藏》2013,(11):137-139
2010年秋季,笔者有机会参观了西安某古玩城举办的海外回流文物展。存琳琅满目的展品之中,一件动物纹青铜鼎(图1)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该鼎高约25-26厘米,口径约18-19厘米(本组数据均为目测数据)。直耳,耳上部稍外撇,圆口,厚方唇,直腹微鼓,圜底,3条柱足,柱足上部略粗于下部。腹部纹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以云雷纹作底,云雷纹之上饰3组两两相对的弯角鸟纹.每丽个鸟纹之间各起一个扉棱;下腹部饰一周三角蝉纹。  相似文献   

11.
1982年7月11日,在河南郑州商代城墙东南角外侧约45米的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新厂房基建中,一名青年工人在挖地基时,距地表约4.6米深时,铁锨碰到一件硬器,听到金属发出的清脆悦耳声音,意外发现一个长1.7米,宽1.62米、深0.9米而底部稍平的坑,坑内出土青铜器13件。其中7件由建筑工人先发现并取出,省物研究所和市博物馆接报后,派人火速赶往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和全面发掘,在坑底部又发现6件青铜器,其中一件为饕餮乳钉纹青铜方鼎,口东足西横置在坑底的北半部。  相似文献   

12.
刘明科 《收藏》2014,(9):112-123
宝鸡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和畿辅要枢,青铜文化遗存极为丰富。自西汉年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尸臣鼎”到晚清的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禹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数以万计。进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相似文献   

13.
刘明科 《收藏》2014,(1):76-80
雨鼎造型比较独特,属西周早期难得一见的宝物。立耳,平沿,方唇,深圆腹,壁较直,三柱足较粗。腹部四面有扉棱,脊棱状若勾环,口沿下饰两两相对的张口卷尾状夔纹,腹中部饰直棱纹,腹下部饰三角形垂叶纹,足上部饰兽面纹。鼎内有一铭文"雨"字。通高19厘米、口径16厘米(图1)。依据该鼎腹的纹饰与鼎内的铭文,可称其为直棱纹鼎或雨鼎;北京故宫博物院称其为水鼎。这件雨鼎是1927年秋冬,由土著军阀党玉琨从陕西宝鸡戴家湾  相似文献   

14.
青铜卧羊灯     
崔兆年 《收藏》2007,(2):105-105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用来照明的灯具就不可或缺。随着社会的时步,生产力的发展,灯具的式样、种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致。汉代的灯具异彩纷呈,有陶制、木制、青铜制的,尤其是人物、植物、动物造型的青铜灯更别致精美。1993年2月,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墓出土了一件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青铜羊灯,它塑造了一只憨态可掬脆卧状的山羊形象,既是一件日用灯具,又是一件工艺品。  相似文献   

15.
郭艳艳 《收藏》2010,(2):124-125
上海博物馆有一件非常有趣的青铜盘——春秋子仲姜盘,此盘山西出土,它的奇妙之处在于盘底的雕刻饰物可以360度旋转,妙趣横生,这在诸多青铜盘中还是仅此一例。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眉县杨家村五位农民意外地发掘出鼎、壶、盘、鬲等27件青铜器。这是制作于2700年前的西周青铜器。这些重要的青铜器文物,件件有铭文,铸刻的铭文共达4000余字,详细地记录了西周12位王的名号与重要史实。3月9日已运抵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这是一件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17.
《收藏界》2007,(11)
一、海外回流宝物纷呈由新加坡华人收藏巨子徐柏川先生友情提供的13件青铜器。其中最为珍贵的有春秋时期的青铜簠和宋仿周的青铜觥,存世量均不超过三件之多,品相基本完好,更为难得。乾隆朝的皇家礼品瓷珐琅彩西洋人物纹大盖碗,由盖、碗、托盘三件组成,  相似文献   

18.
1957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农民殷思义在犁地时发现了一件奇怪的陶器.这件陶器通体灰黑色,造型像一只鹰,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新石器时代陶鹰鼎.当时的殷思义并不知道自己挖到了一件国宝,他随手将它带回家,做了鸡食盆.第二年秋天,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组成的考古队在华县发现了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殷思义想起了自己的"鸡食盆"...  相似文献   

19.
光绪乙未年(1895年)到今天,转眼时空一百一十三年。一百一十三年前的仲夏之月,一件六角方壶在民窑瓷器艺人鼎臣的手里诞生了。这是这位不知名传的民间艺人所制作的大大小小瓷器中的普通一件。一百一十三年后的今天,惟有她横跨百余  相似文献   

20.
张永芳 《收藏》2008,(7):87-87
读《收藏》杂志2006年2期刘勇先《家藏秦汉青铜鏊》一文,获益匪浅。文中介绍巴蜀文化渊源,并将自藏战国后期至秦汉4件青铜鍪(máu)分别解说,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