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因为对天马的痴迷,我一路从西安到天山,在历史遗迹间从两汉一直穿越到宋元。无论是天马成长的地理环境,还是融入汉民族血液的历史人文,天马的一切都让我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在冷兵器时代,马对于一个政权的兴起、繁荣与稳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天马不但体现了汉民族对马的崇拜与浪漫想象,也体现了历代文人骚客在天马这一意象上所赋予的家国情怀。宋代的马画相对于唐代,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在李公麟笔下,马变得更加内敛,注重笔墨,也注重天马的内在神韵。元代的政治文化与宋代有显著不同,赵孟頫在传承文人画审美的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7,(9)
正2017年6月30日,我受聘为山东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在受聘仪式上,面对200多名师生,我做了《"丝路天马"的传承与创新》主题演讲。从汉画像石到大苑名马,从赤兔马到飒露紫,从幼年养马经历到如今画马的体验……在3个多小时演讲中,我自己都惊讶于自己对马的熟稔。这么多年过去,从养马、爱马到画马,马已经像家人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听过演讲的朋友后来和我说,他感觉我对马的感情就像朋友、像伙伴,如同斯皮尔伯格导  相似文献   

3.
正我对丝路天马的研究从汉唐开始,经宋元而至明清,一路下来,对历代马的文化与演变梳理出了比较系统的脉络。我认为,天马的形象在两汉发端,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天马文化。唐代强化了天马精神,将盛唐的大气与磅礴融人其中。宋元两代则发展了马的韵味,在李公麟、赵孟頫、任仁发的笔下,马的气质与笔墨韵味得到了完美融合。相对而言,唐代天马与宋代画马,无论在气质、精神、审美还是文化上,都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主流文化决  相似文献   

4.
王永胜 《收藏》2018,(1):132-133
我对丝路天马精神的理解随着研究与绘画的深入愈来愈深,以至于一闭眼,脑子里就会浮现各种天马的形象。我总想,人们为什么对马如此偏爱,无论皇亲贵胄、文臣大将乃至平民百姓,对马的各种形象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5.
闫立群 《收藏界》2014,(1):94-99
马,在中国古代一直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和强盛富有的象征。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关于千里马、神马、天马的记载和传说。《山海经》称,大禹的父亲鲧原是天上的白马,是黄帝的孙子。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就是鲧。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7,(5)
正十二生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在现有的文献资料记载中以西周时期的《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的字句,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一个例子。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墓地发掘的秦墓中发现了内容丰富的竹简,在竹简《日书》里有一章节  相似文献   

7.
《收藏界》2007,(8)
"诗意画"是描绘诗中的景物和意境、抒发个人情怀的画作。东晋画家顾恺之以嵇康的诗作画,感受到"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雪诗图"云:"唐郑谷有《雪》诗云:‘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时人多传诵之。段赞善(官名)善画,因采其诗意景物图写之,曲尽潇洒之  相似文献   

8.
汪芬 《围棋天地》2013,(8):108-109
一直很喜欢马晓春轻灵飘逸的棋风,也很喜欢马晓春的书。他的书,如《三十六计与围棋》、《神秘序盘》,我都细细研读过,而多年来陪伴我左右,让我品味再三,也给予我人生启迪的一套书,还是他的“马氏两部曲”——《笑傲纹枰:十二胜局揭秘》和《黑白之间:十二败局反思》。棋乃命运之艺,围棋不仅是一门竞技艺术,也孕育了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9.
伊犁马名扬天下,昭苏是古乌孙故国所在地,又是“天马”的栖养之所。乌孙出良马,当时富户养马多至四五千匹,是西域拥有十万骑兵的强大民族,汉武帝时,乌孙以千匹良马聘汉女,武帝问“此马何来?”乌孙国王答曰“西极也!”西极即天边。武帝大喜道“真天马也!”“天马”由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发布,同日北京卫视《传承者之中国意象》第12期《年度盛典——大美中国》播出了对"有侵权嫌疑"的杂技节目和演员的"激烈辩论、明辨是非、真诚帮助、积极解决",展现了中国杂技产权保护的进步。我是2013年在北京市职工技协"技术沙龙"上认识中国杂技团王建民总工后开始关注杂技的,随着对王总工所做贡献的了解,对他创新理念和思维的认同,对他事迹的  相似文献   

11.
《上海集邮》2009,(6):15-16
人们有时会为一首传世之诗而建一座亭子,有时会给一座平凡的亭子取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从而留下不少佳话。 亭因诗建 白居易被贬江州(今九江)司马,元和十一年(816),送客湓浦口,夜遇琵琶歌女而作感人肺腑的叙事长诗《琵琶行》,  相似文献   

12.
    
魏迹泓、王丽华夫妇在编组《桥》这部专题邮集时,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创新,是他们由银升金的"桥"。其实,集邮也如人生,不求索、不变化,何来日新月异?世间很多事物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比如"桥"。"阳关道与独木桥"、"过河拆桥"、"船到桥头自然直"等等,都是先人由桥而悟的反思。在桥的意象中,我最喜爱的一句还是"小桥流水人家",虽有境界小家之嫌,但总觉得桥不在高,有人则名;桥不在  相似文献   

13.
“泥马渡康王”出自《说岳全传》,故事梗概为:金灭北宋,康王(赵构)侥幸得逃,后有追兵,前有大河。危机中有异人赠白马,助康王渡水后,马遁去。康王入一寺,见寺中有一泥塑之马,诧异之间,泥马萎地,乃知刚才之马即为此泥塑之马!清代中期的《蕉竹斋》及后来谢侠逊编著的《象棋谱大全》是最早出现“泥马渡康王”局名的,问世后在当时并不很流行,之后经过许多江湖棋人的精心加工和修改,泥马局出现了众多的姊妹局。受《蕉竹斋》和《象棋谱大全》的影响,这一系列的修改衍生局,民间都俗称为“泥马渡康王”,简称“小泥马”。  相似文献   

14.
何光锐 《收藏》2012,(22):86-91
古人云:"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近世以来,写意花鸟渐成中国绘画之主流形式,自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笼统地说,所有的中国传统艺文学问都是"心性"之学,都是围绕"人"的完善与升华而展开。哲理之承载、心性之呈现,又往往离不开"意象"这一核心要素,所谓"立象以尽意"、"窥意象而运斤",透过"意象"来沟通"造化"与"心源",以达于物我相融、天人合一之境界。而写意花鸟,恰恰在搜妙创真、以意造形、变象达意上显得更为直接、充分和自由。王来文画荷。  相似文献   

15.
正马钱,亦称"打马格钱",实属花钱范畴,其面文多以历史名将为文,背面则铸有形态各异的马形图案。据说这种"打马格钱"始于宋代,作为博弈戏玩之物。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打马图经》书中曾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游戏的规则,并称之为"博弈之上流,闺中之雅戏"。马钱的种类甚多,有些正面钱文为人们熟知的历史名将或军职,背面是骑马将军或马  相似文献   

16.
正齐白石作画不仅笔墨高超、痛快淋漓,构图能力也是一流的,具有鲜明的"齐家样",令人过目难忘。齐白石画作构图,有时极简,画面空空荡荡,但是画外有音;有时则极繁,密不透风,但繁而不乱。他不同时期偏爱的构图不一样。此外,画作的形制不同、题材不同,构图也不一样。研究齐白石画作的构图,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作品的创作时期。时而简,时而繁关于构图在绘画中的作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中提到"五为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明代李日华《明襰论画》中  相似文献   

17.
欲擒故纵三十六计第十六计,出自老子《道德经》:"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是政治军事并用策略。棋艺中则为技高一筹,本局放纵黑卒,再捉之。1.兵五进一象9进72.马二进四象7退53.马四退五车3退64.相三退五卒1进15.马五退四车3退16.马四进六车3平57.马六进五将4平58.马五退三将5平49.相五退七将4进110.马三进四将4进1  相似文献   

18.
尚立和 《钓鱼》2007,(11S):22-24
笔者认真地拜读了刊登在《钓鱼》2007年第17期山东威海马建华钓友的《再谈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以下简称《马谈》)文章,有不少感触。我今天的拙文,对《马谈》的批评表示感谢,也对马钓友对我的误解猜测与怀疑进行申辩,对我认为是正确的而马钓友认为是错误的有关问题申述理由,还对马钓友的某些观点谈谈我的不同认识;目的是共勉与责任,为钓鱼负责,为钓友负责,也为自己负责,在争辩中达到共识,探索钓鱼规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王志恩 《武当》2012,(4):45-46
《武当》杂志2011年第七期刊发了广东林俊岸先生的《宋谱略考》很有感触,文中详细介绍了两种不同来源之《宋谱》。其一是吴图南先生所得之抄本,标题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据吴图南先生介绍:"那是在清朝光绪末年或宣统初年时,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你不是练太极拳吗,我家里有本书说的是太极拳的事。我请他借给我抄抄。不用抄,我没有用处,就送给你吧。"这本书就是《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其后,在民国初年,吴图南先生曾抄送给许禹生、吴鉴泉、杨少侯、刘彩臣、刘恩绶、纪子修每人一本。因而民国时出版之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姜容樵《太极拳讲义》、王新午《太极  相似文献   

20.
王永胜 《收藏》2018,(7):106-107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天马是龙马,是乘之飞升而到达仙界的凭借;仙山是不老之境,隐藏了长生不老的秘密。自秦汉开始,历代皇帝就开始在道家方士的协助下,寻求长生不老之秘。仙山是彼岸,天马是到达彼岸之舟,天马仙山实际上在秦汉开始就成为一种精神的图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