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3月.在全面分析形势。展望当年工作时,我曾讲过,2009年,对我们局(馆)来说,铁定也是大事之年.多事之秋。2009年已经过去了,我们所干的几件大事,已经完成了。如,向后库集中转移搬迁30多万卷档案.使我馆成为在中国馆藏档案总量超百万卷的大省馆之一: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狠抓档案接收,全省省、市、县三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总量突破千万卷大关;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叫单永魁,是一位普通的民间艺人。他说过书、弹过三弦,没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生于宣统元年,卒于1972年。他去世已经36年了。可以这样说.每当佳节或是清明.旁人祭扫坟墓、祭奠亲人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他老人家。我自己做了个总结.我是世上最不孝顺的人——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眼前,母亲亡故的时候我也不在眼前.  相似文献   

3.
她,一位普通的档案员,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却不能前去慰藉。在忠与孝之间,她做了这样的选择回忆起两年来在石景山区文化文物局的档案管理工作,我———一个普通的档案员程秀梅,不禁思绪起伏,百感交集。情思缕缕话古今,心曲悠悠为兰台。纵观历史,自老祖宗们从汉代...  相似文献   

4.
档案见证     
我是迁安市档案局一名普通的档案工作者,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和馆内保存的十八万卷的档案打交道,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很充实。每天上班,我都会经过市政广场前的音乐喷泉,这里树木滴翠,花草葱郁,喷泉开启时那飞溅的水珠如清泉沁人心脾。那日和往常一样,8点20分,我走进玻璃大厅,有一对中年夫妇已经在等候了,我快步走向办公室,边走边询问:"是查婚姻档案还是查其他的?"  相似文献   

5.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田元,来自张家界市永定区档案馆,我已经在这个大家庭里快快乐乐地度过了23年. 1993年,在大学学食品工程专业的我,原打算去沿海地区闯一闯,但考虑到母亲一个人生活,身体也不好,身边没人照顾,还是决定回张家界工作.  相似文献   

6.
那个星期六,我像往常一样去看望年迈的父母。一进家门,看见母亲在桌上用胶水粘着什么。原来母亲在捣腾旧物时,无意中发现一张我当年上山下乡时的“因病退回通知书”。历经二十几年,纸张已经有点皱巴缺损了,母亲在帮我附纸粘贴呢。我迫不及待地上前端详,为它的不意出  相似文献   

7.
张祥生 《大观周刊》2011,(52):84-84
参加工作已经第五年了,在这五年里,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因为我觉得在这里,我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这里的每一位教师都是我的老师,我要学做教师,学做一名好教师!一个暑假不断地反思,要做一名好教师,要学习到以下几条: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教诲     
在我的家庭档案里,有"母亲的教诲"这一类目.类目名称源于家乡流传的"养儿不教,娇儿上灶"的一句古训,这一训诫从反面说明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母爱是伟大的,而母亲的教诲是最好的母爱.我母亲在十年前就已去世,如今我也早已当了母亲,但她的谆谆教诲还清楚地记录在卷,并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相似文献   

9.
我拿出许多理由.一心想留母亲在身边多住一段时间.但母亲态度坚决,无论如何要回老家。她说,来我这里一趟很知足,飞机、轮船坐了,海也见了,已经把我的福享到了。  相似文献   

10.
<正>我的家乡在丹东一个偏僻山村之中,1981年出生的我,童年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虽然我家住在农村,母亲是地道的农民,但是因为父亲在公路养护站工作,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记得当时父亲的工资好像是三十几块钱。又因为父亲是非农户口,我们家在那时还能够吃上一点供应的细粮,因此在伙伴们的眼中,我是非常幸福的。然而,这一点细粮,母亲要精打细算,只有来客人时我才能跟着解解馋,平时根本不可能吃到。母亲说,在我上小学时,给我吃个鸡蛋,都要左思右想,下好大的决心。已经记不得  相似文献   

11.
田靭 《档案天地》2009,(3):12-13
在人生那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珍贵的莫过于母亲与孩子的那份牵系着的深情。女儿已经长成1.74米的个头.远远地超过了当母亲的我。翻阅着女儿15年的生日照片,看着每长大一岁的变化,女儿的成长过程如同一部精典的记录片、故事片映在脑海中。16年来.我为孩子建立了一系列的成长档案,可谓是门类齐全。包罗万象.不同时期有其各自的特色和特点。原来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后来是按照在做档案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正>我是在战乱的年代里1931年出生的。出生后妈妈带我非常不容易,因为我父亲就没有管过我和母亲的生活,可以说他是很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亲。为此,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到处折腾。抱我到过母亲的同学家住过,后来又到叔伯叔叔、婶婶家呆过。母亲是很要强的人,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不久母亲遇到一位学过助产工作的郭姨,她的丈夫死了,不愿意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坐守。母亲也是在盛京医院学过助产工作,就这样两个人合开了一个小诊所,自己心情好多了。孩子仅一周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把  相似文献   

13.
<正>我七十多岁的母亲因患脑溢血,做了开颅手术,至今仍昏迷在病榻上。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善良的母亲,希望用这种缓慢的告别方式,让我不至于一下子陷入"生死乍别"的惊慌。不过,在我所历经的四十多个春秋中,目睹这种缓慢的死亡,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是一个"少年失怙"的人。父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因患鼻咽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母亲陪伴并照顾我和弟弟,一同又走过了三十余年。父亲去世三年之后,母亲再婚了,这段维持了十六年的婚姻,虽无大的波澜、但也称不上"幸福"。后来,继父又与母亲离婚了,  相似文献   

14.
我与父亲的12天我平生与父亲相处,只有短短的12天时间。1931年,母亲在上海生我时,父亲已经到苏区去了。所以,我一出生,父亲并不在我身边。我两岁的时候,母亲看我能离身了,就也要去与父亲一起参加革命,于是她把我托给了陶行知在英租界办的孤儿院——上海劳工幼儿院。后来,国民党  相似文献   

15.
有些年轻的同行一说做档案库房里的事,就唉声叹气,没精打采。问其原因,他们多是认为档案管理是小事,显不了名,得不到利,不值得费神出力。一句话,没搞头。作为同行,我倒想劝劝这些朋友:不要嫌档案管理是小事。我已经吃过“嫌事小”的亏了。1990年,我到漳县档案馆做库房管理工作。开始,对库房里的一切,感到新鲜,工作也尽力。时间一长,觉得库房管理是尽做小事,天天无非是调卷、收卷,再无变换,没干头,随后工作也就马虎起来。一次进行利用者查档后收卷,收过之后,本该将案卷装在原卷盒里,可因我马虎,随手装在另一卷盒里就干别的事去了。事后数月,…  相似文献   

16.
感悟兰台     
<正>我刚参加工作时,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995年的秋天,由于工作原因我有幸成为一名兰台人。从此,我就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档案相识之初,枯燥、单调、呆板和默默无闻是我对这项工作的最初认识。然而,在与她心形相随21年后,我对她渐渐产生了一种化解不了的情愫,今生今世我将与她携手共进,因为,档案在我的眼中已不仅仅是一卷卷无生命的纸页或是生命中形同路人的过客,而是我人  相似文献   

17.
<正>2009年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因制作档案目录而翻开了一卷民国时期云南省民政厅的档案。那不过是一卷处理各种公务的普通文书档案而已,像到超市购物一样不会让人有什么惊喜。其中的公文大多为手写体,对于我们这些很少接触毛笔字的  相似文献   

18.
世间最亲密的是亲情,最伟大的莫过于母爱。每当我翻看那一册册完整记录着我人生旅程的档案时,我就更爱我的母亲,感谢我的母亲。母亲是一位非常坚强、温和、善良、责任感很强的人。1954年至1961年七年中,我们姐弟四人相继出生。母亲白天要上班,工作干得很出色,下班又要照顾我们,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2月22日,我站在十大杰出青年颁奖的舞台上,当我的双手握住主办单位发的金奖奖座,做了一场长达四十分钟的演讲后,现场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长官们甚至为我起身鼓掌。就在那一刻,母亲和大弟就坐在来宾席上,我看着台下的他们,突然往事翻涌心头,想到自己和家人一路艰辛走来,眼泪再也忍不住掉下来。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得到奖状或奖  相似文献   

20.
回忆自己几十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和图书、和书店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很小的时候,母亲是新华书店南京支店的员工,从那时起,我就对书店产生了感情.在当时,读书是一种奢侈,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条件,由于母亲在新华书店,给了我许多方便.我常放学后流连于书店,捧读喜爱的图书.我也常陪母亲值夜班,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成千上万册图书任我阅读.我常常一读就是大半夜,母亲多次催促才肯入睡.就这样,我在少年时代读了许许多多的书,很多中外名著都读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