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门类过多,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从而导致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加重了课业负担。新型的中小学课程设置应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学科的地位,体现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应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小学阶段以综合  相似文献   

2.
李建平 《福建教育》2003,(1B):21-23
目前,综合课实验遇到重重阻力,个别地方的领导对综合课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种种压力之下,许多学校不愿意选择综合课程,个别实验区甚至放弃了综合课实验。  相似文献   

3.
<正> 一、现行中小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1.课程设置的整体方案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的课程,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一直到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时数、教学进度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应当肯定,这对保证学校基本教学质量具有根本的意义。但是,统得过多过死,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严重脱离了中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极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不利于儿童、青少年个性的发展。2.课程结构配比不合理,存在重理轻文的倾向,且内容偏难、偏深,教学要求偏高升学招生理科人数大于文科,这是社会人才需求量的一种合理配比,本不应成为学校课程设置上重理轻文的依据。加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现行中小学课程明显带有重文轻理的倾向,反映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史的人文知识内容较少,文科课程相对薄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国现有教师1400多万,师资数量已基本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但更高一层次的问题——教师质量问题,却日益突出。因为教师能力不够、素质不高而导致目前教育教学改革偏离预期的目标和方向,或者使得教育教学改革的质量大打折扣已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说师资力量已成为一个制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瓶颈”,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欲突破这一“瓶颈”,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重新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设置课程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一、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结构是课程的命脉。为了增强课程的整体功能,提高课程育人的效率和效益,必须优化各类课程的组合…  相似文献   

5.
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未来我国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重要环节。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是:整合学科课程,充实选修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创设校本课程,完善家庭课程。中小学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一体化和综合化原则所谓一体化,就是指我们在考虑课程设置的时候,不能只单纯地考虑小学或者初中或者高中,而应当着眼于基础教育的整个实施过程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很少有教师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来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6.
7.
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法制教育工作的新思想、新途径,使法制教育的实施对增强受教育者的法制观念、普及法制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毋庸讳言,中小学法制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其中几个主要问题着重加以探讨。   一、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基础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它的基础性、普通性、全民性和全面性,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的…  相似文献   

8.
《教书育人》2005,(4):48-48
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为12门: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在12门必修课之外,学校还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社会性的养成、健康教育、升学与就业指导等。此外,社区活动、劳动体验等活动课程也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与价值 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至今,全国上下对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从观念上,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被广大中小学教师认同,并在实践操作中做了很多积极、努力和有益的探索,涌现出了诸如情境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关心教育等很有创见的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面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一)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独到之处1.教育观念方面。注重全人教育,即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而提供相应的环境,以满足学生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的不同需要,使他们成为积极、独立、自信、有责任感,适应社会需要的个体。美国的教育,注重从小对学生的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二者之间,更侧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其教育基础理论十分推崇个性发展,强调个性化和协作精神的结合。鼓励学生靠大量阅读而不是死记硬背来积累知识,重视学生知识掌握的广度而不是深度,教师把学习的工具传授给学生,学生用它去主动、积极地获取更高深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课程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新一代的问题,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小学和初级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出生开始起,获取知识量最大、接受能力最强、变化程度最快的时期,也是实施教育的关键阶段。从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后,九年义务教育正式实行,这使小学和初级中学成为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时期。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开拓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指出了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课程结构单一,课程目标设计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教育方式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教材过于强调统一等。要关注课程改革所产生的作用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学生树立健全的价值观,学会生存,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目前中小学开设了许多课程,可推独没有文献检索课。笔者想就此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文献检索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 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利用图书馆吸取知识、检索文献等方面的能力很贫乏,中小学生与图书馆的联系不密切,这与以往学校教育体制陈旧、教育模式僵化有关。笔者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在中小学生群体中,除了利用图书馆借阅一些小说和消遣性的读物外…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发达国家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无不重视对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开设各种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 1.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落实,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许多教育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大家都承认,音乐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及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上。音乐课的教学核心是审美教育。中小学作为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首先培养人等等一系列观点都已经让我们的绝大部分音乐老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这应该是我们音乐教学的一大进步。但同时,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教师之间教学经验交流的不断加深,却发现了…  相似文献   

16.
《新教育(海南)》2005,(5):23-23
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为12门: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 ,音乐,体育,公民。在12门必修课之外,学校还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相似文献   

17.
续润华教授撰写的《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若干热点问题探究》是一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学改革、教学论的历史发展、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课程论与课程设置、当代国内外主要教育思潮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影响等问题,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探究的力作。该书是作者多年关注和研究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的成果。全书结构宏大,视野宽广,资料丰富,新意迭出。作为客观严肃的学术研究成果,它的问世对国内这一领…  相似文献   

18.
(一)教育知识、技能课程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不论哪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技能,这是对教师共同的基本要求。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已经学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这一方面的内容需要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扩展。其中基础理论科目有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学论、德育论、比较教育学。应用理论科目有班主任工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操作性科目有教师职业技能、电化教育。研究性的科目有教育改革专题、教育理论名著选读、教育专题研究等。以上可根据需要与可能,从中选择若干…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包括小学(1~6年级)和初中(7~lO年级),实行义务教育。澳法律规定,6至15岁的孩子必须到学校接受教育。基础学校有公办和私立两种类型,公办约占2/3,私立占1/3。国家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在管理和发展基础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