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类讨论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高考的重点.对如何提高学生分类讨论的能力,本文提出了(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渗透强化分类讨论的思想.(2)加强“不定性”问题与其相应的“确定性”问题的对比,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讨论标准,分析解题思路.同时利用实例将分类讨论题的归纳与总结分为三类:(1)常量分类,并列作答;(2)自身分段,...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本次习作为想象作。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点燃学生心间情丝,使语言喷泻而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畅谈心中愿望,分享心头喜悦,根据习作要求,展开合理想象,欣然命笔,直抒胸臆。同时辅之以有效的习作指导,在“规则”的牵引下,力求开出“自由”之花,促进学生的写作素养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一帆 《辽宁教育》2013,(4):57-57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是芝加哥哲学研究所所长莫蒂默·阿德勒(Mortimer Adler)工作成果。它把学生在“班级参与”(class participation)和“课堂讨论”(class discussion)中的表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一个部分。但是对于班级参与和课堂讨论,它又有特别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更有成效地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传统的课堂讨论,教师既是讨论问题的提出者又是讨论方向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4.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讨论的艺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样性。灵活多样的讨论形式,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讨论的形式有全班学生的自由发言、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其对象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讨论.究竟采用哪一种形式.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运用。如氧化一还原反应概念学完后,设计讨论“氧化一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可采用全班学生自由发言的讨论形式。由于学生已有旧知识做铺垫,讨论气氛浓,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青海教育》2006,(5):54-54
(一)学生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和倾向性。不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的互动。(二)讨论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学生不理解将讨论什么,怎样讨论,无法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讨论点,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四)教师对出现的问题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讨论。结果使学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五)优等生在讨论中处于主导地位,承担了主要角色,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会”的一节观摩课上,教师用一个“醉汉进城”的故事导入课题时.学生的回答却超出了教师的预想,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本文作者提出了:(一)教师的备课要备好学情;(二)教师要当好合作者的角色;(三)教师上课时应做好引导;(四)教学过程是师生相长的过程等观点,以进行深思。  相似文献   

7.
课堂讨论是实现学生中心、尊重学生话语权、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除少数优秀学生外,大多数学生保持沉默;课堂秩序混乱,学生讨论与课题无关的东西;教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草草结束,没有进行有效评价;课堂讨论成了公开课上教师“做秀”,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审.改进课堂讨论应致力于:正确认识课堂讨论;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课堂讨论环境。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精神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活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改革热潮中,尝试着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式”即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彼此交换意见的一种教学模式。的确,“讨论式”教学非常灵活,可以在同桌、小组、全班进行,是一种较为开放式的教学,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得到创新。但由于没有现成的路子可仿效,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不少问题:①中老年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造成编写教案不适应;②教师普遍已经习惯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一时对自身位置难以调整,体现在心态上不适应;③由于注重课堂秩序,害怕造成课堂混乱,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一时难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④在公开的教学活动中“讨论”流于形式,或“讨论”效果不佳,没有起到讨论的作用。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近两年3个教学班级的教改实验,总结了“讨论式”教学中克服问题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自主,老师必须敢于放“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引线:引发“讨论”话题,让学生走进自主空间 “引导”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但引导不当则会陷入困境,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10.
“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研究是指在课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探索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病例讨论在课堂教学上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该文对在课堂教学上进行病例讨论,通过问卷式征求学生的意见,对以下问题持同意肯定意见的占了绝大多数:(1)病例讨论在课堂教学上是需要的占99.0%;(2)病例讨论可学到老师思维分析方法占78.8%;(3)病例讨论使学生对疾病有形象(感性认识)占96.9%;(4)病例讨论使学生掌握这个病有帮助占97.5%;(5)病例讨论可以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占93.6%;(6)病例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占97.5%。同时学生参加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自主,老师必须敢于放“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引线:引发“讨论”话题,让学生走进自主空间 “引导”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但引导不当则会陷入困境,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13.
我所在学校为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每年都组织高一学生去南京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作为历史教师,感到这是一个培育民族精神的好时机,在今年学生参观之后举行了一次课堂讨论,让学生把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最想表达的观点说出来。学生很感兴趣,表达出来的很多观点启发人、鼓舞人,让人欣喜、让人振奋!可是,其中部分观点也表现出他们思考探索中矛盾、仿徨的一面,让我在“导”的时候感到好难。  相似文献   

14.
沈维平 《四川教育》2006,(11):21-21
课堂讨论是围绕话题展开的。“话题”是对话的“媒介”,是课堂讨论的载体和核心。好的“话题”是引发师生头脑风暴,观点交锋、积极自主地进行思维活动的内驱力。是促进师生、生生讨论向深度开掘的动力,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合作学习的“标签”。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就是课堂讨论的话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提炼出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关键作用的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教师也可根据需要自行预设话题,但不管话题由谁提出,都应该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想要了解的。是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认知易混淆点以及学生思维的深化点和拓展点。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话题。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变理讨论话题。让所有学生在话题的引领下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编按]  相似文献   

15.
时下,在语文课堂上,“泛人文教育”到处可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里所说的“泛人文教育”,其特征有二:一是教师从课文拎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有些问题与课文主旨并不相干,给人的感觉比较泛;二是学生讨论时,远离文本,脱离语言,言不及义,内容比较空。一  相似文献   

16.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道德品质。古人说:“感人者,莫先乎情。”“为良师者,赖其仁,非教术也。”没有教师的爱,学生好似幼苗没有阳光;没有教师的爱,学生的身体、品格和智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和自由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区分为真爱和假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要把你认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不是献给某个人,而是献给集体)的愿望,是努力使学生从思想上和政治上也达到和我们同一水平的愿望。”真爱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诚”。真爱…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基于这一理论认识,“探究-发现”式教学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所谓“探究-发现”式教学,就是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目标,思考探究问题,交流探究内容,总结探究结果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从而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探究”是“发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通过探究,让学生获得对身边世界的理解;通过探究,使学生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锻炼合作与交流能力,养成探究的精神与态度,初步掌握语言习得过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的临近,要求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呼声空前强烈: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凡是历史公开课,非得设计几个课堂讨论问题不可,否则就不能体现新理念。近几年观摩了一些历史教学公开课,总的感觉是,课堂讨论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尤其是看似热闹,却忽视了凸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讨论的效度。不少历史教师开展的课堂讨论看似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实则没有把新课程的精神吃透,以致迷失方向,走向极端。许多问题的设计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缺乏严谨性、科学性;教师只是课堂讨论的“预谋者”,  相似文献   

19.
何邦土 《教学月刊》2005,(10):31-32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即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的一种教学形式。这其中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面对新课改,农村初中科学教师该如何应对呢?如何避免让“探究式”成为一种形式和一种“摆设”,切实提高教学的效度,使学生有最大的发展空间呢?这是初中科学教师急需思考和摸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所谓讨论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叶圣陶说:“上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讨论。”这一方法的运用,是教师把认识中的矛盾和困难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尝试解决,从而把学生置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地位。通过热烈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教材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气氛中求得共识,获得新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