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发蒙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证科技期刊在中国的发蒙。指出中国科技期刊的出现与“西学东渐”存在必然的关联,可以说是“西学东渐”的必然结果。中国近代科学期刊的初肇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1815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创办的《格致汇编》(1876年)是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类的综合性期刊。西方传教士热心创办科学期刊的目的在于“控制这个国家的头和背脊骨”。中国人自办的科学期刊出现于1872年的《瀛寰琐记》。中国人自办的科学期刊一开始就具有宣传新思想、反对旧制度的性质。它对于解放思想,冲破封建枷锁具有积极意义。进入20世纪30年代,中国科学期刊开始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  相似文献   

2.
故绛考     
有着5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献更是浩如烟海,笔者从文献记载、地方方志、报刊新论等文献中经多方考证,得出了故绛都城在今襄汾县,历史上为新绛县所有,其魂魄和地位为新绛县所继承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高强 《兰台世界》2005,(9):126-126
中文“历史”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何时成为常用名词?葛懋春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一书认为,“历史”一词出于清末;梁宗强编著的《中国历史之最》一书认为,1903年“史学”课更名为“历史”课,这是我国最早出现“历史”一词,并且可能是从日本传入。  相似文献   

4.
孙红旗 《历史档案》2007,3(4):24-30
如果从汉代中国与埃及的交往算起①,到近代殖民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②,中非古代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张骞通西域之后,至唐宋盛世,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与非洲连结到一起,直接或间接的物货交易是那些时代的特征,但关于人员交往的记载并不多见,直到元朝,中国的汪大渊和摩洛哥的伊本·白图泰才实现了不照面的中非民间互访③.  相似文献   

5.
如果“化”可以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区域化”则是一定区域内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物质化和精神化的总和。  相似文献   

6.
臧耀成 《中国档案》2007,(12):18-19
甘肃省天水市是“三皇”之首伏羲的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伏羲、石窟艺术、大地湾、秦早期、三国”等五大文化。市档案部门近年来不断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7.
值此新世纪开始之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的八十华诞,在过去的八十年内,她在中国社会历史舞台上不仅是进步政治变革的伟大旗手,也是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江泽民同志今年年初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思想所以能够很快地深入人心,是因为它科学地概括了共产党人在近百年社会变革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并为新世纪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前进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迎接建党八十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我们作为社会科…  相似文献   

8.
杨旦 《大观周刊》2012,(5):195-195
抗日战争结束至今已经60多年.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个胜利,是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好”字考     
“好”字在六书中属会意字,从古到今它的结构没有变化,都是由“女”、“子”两个象形字组成。  相似文献   

10.
西安,中国大西北的门户,一条“丝绸之路”穿越大漠和高山,将遥远的西域风情源源不断地传人古长安,平坦的三百里秦川就成了各种化尽展风采的大舞台,中西明在这里上演并迅速交融,市井饮食也深受熏染,形成了浓郁的西北地方风情。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与近代藏书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近代藏书楼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措施之一。近代藏书楼是在中国古代藏书楼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图书馆文明而建立起来的,联结了中国古代藏书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余玉  吴琴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11):91-107+128
近代报刊“耳目喉舌”功能在早期国人译报实践中萌芽,在国人自办报刊中历经“耳目”与“喉舌”之间的“统一——偏移——强化——统一”的循环过程,从而在近代报刊实践史上呈现出独特的嬗变轨迹。具体而言,报刊“耳目喉舌”功能孕育于早期国人报刊实践,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辩证地提出报刊“耳目喉舌”论并逐渐向“喉舌”功能偏移,清末革命派报刊不断强化“喉舌”而轻“耳目”功能,民初随着新闻业从“政论本位”向“新闻本位”转向,报刊“耳目”功能重新得到重视,并逐渐向“耳目喉舌”功能回归。在报刊实践语境中辩证考察近代报刊“耳目”与“喉舌”功能的关系,探寻其独特演进轨迹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畸轻畸重的现实表征,对当下新闻业有效发挥其功能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詹 《兰台世界》2007,(11S):65-66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基督教世界,依靠宗教和文化的纽带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体。中世纪末.一个个主权国家相继建立,打破了这种基督教统一体,使欧洲由基督教形式下的“统一”转变为主权国家林立下的“分裂”。对于主权国家的建立本身而言.其进步意义十分明显,但如何看待主权国家的兴起对于“欧洲统一”的意义?他所造成的分裂是不是“欧洲统一”的例退?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欧洲统一”的深刻内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中国在世界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一步一步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方案.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先后兴起,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民主、国家的兴旺带来了无限希望.  相似文献   

15.
这锭《新生活运动》纪念墨在地摊上放了好几个月,一直无人问津,也许曾被使用,品相欠佳:也许因远离历史,后人对“新生活运动”了解甚少,但墨锭上的图案、文字却十分清晰,正面上方印有“新生活运动”,下书“新书活”三字楷书,背面上方印有国民党党徽,下书“整齐清洁”四字隶书。显然,这是一锭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历史事件的纪念墨。于是,我便把它收下了。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活的灵魂。地方报如何彰显本区域的文化特色?如何通过媒体展示、宣传和推介,让历史文化资源对今天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在我省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都是很值得地市报思考的新闻课题。  相似文献   

17.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辅面临着新的改革。如何将当地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辅中,是教育出版界需要突破的难点。目前大部分的初中历史教辅较少融入乡土历史的内容,应在达成新课标和“双减”政策目的的基础上,做到内容上生活化与乡土化相融、形式上趣味性与开放性并存、操作上可行性与实践性兼具、目标上明确性与自主性结合,促进初中历史教辅多样化、兴趣化、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王斐然  何伟 《大观周刊》2012,(19):16-16
众所周知,北京是“首都”,西安是“废都”,重庆是战时“陪都”,南京是六朝“古都”。但是慢慢地,随着“都”字逐渐演化成了一个类词缀,汉语当中又衍生出了不少其他的“都”。  相似文献   

19.
20.
刘志锋  谢振凯  周强 《大观周刊》2012,(43):141-141
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但它并不一定必然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文化新思维,有一番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共同创业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