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6月4日上午,中国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结束为期两个多月的南海试验性应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亚。本次南海试验性应用科考航次的圆满成功,也为"深海勇士"11月前往西南印度洋进行海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这是中国深海战略的目标指向。在任何海域深度科考畅行无阻,业内人士称之为"全海深"科考。"蛟龙""海龙""潜龙""海斗""海马""海燕""深海勇士"……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大海洋科考投入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奖励》2022,(12):69-72
<正>2022年9月15日,由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牵头,承载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海南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浙江大学等15家科研单位科考人员的“探索二号”载人深潜科考母船从海南三亚起航,开启为期10天的深海科考工作,这是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在2022年度执行的第二个“深海深渊科考与装备海试”共享航次,搭载的是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  相似文献   

3.
遥远的北极,是一块满是白雪浮冰的荒寂之地,历来是海豹和北极熊的天堂,偶而有探险家、科考人员或少数游客光顾。不过,未采的北极将不再会是这个样子。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器,从北极点下潜至4261米深的北冰洋洋底,并在那里插上了  相似文献   

4.
高博 《教育》2013,(23):37-38
邱建文,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因随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赴南海,参与了为期40天的深海科考,并成为首位乘坐蛟龙号下潜的香港科学家。7月18日,他在香港出席了记者会,与传媒分享下潜经验和展示部分在深海取得的样本,超过30家香港媒体机构派员采访。向往深海的研究者"当初通知我有一个随’蛟龙’下潜南海的机会,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递交申请。"邱建文在下潜之后回忆  相似文献   

5.
走向蔚蓝     
正8月28日上午9点30分,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向阳红01"船从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码头起航,执行2017—2018年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航次。这是我国首次将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也是"向阳红01"船首次执行大洋和极地科考任务。据介绍,本次科考将历时260天,分为6个航段,将分别在中印度洋海盆、南大西洋中脊、南极半岛周边陆架、东南太平洋海盆开展资源与海洋环境综合调查。  相似文献   

6.
世窗中国     
《八小时以外》2014,(4):14-15
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科考队员在南极半岛海域和普里兹湾海域深入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多学科综合考察,取得丰硕成果,在海洋生物方面,采集到蛇尾、海星、海鞘、海参、海蜘蛛以及甲壳类、双壳类、鱼类、藻类等多种生物样品。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年底,正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雪龙"号收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电话:一艘载有74人的俄罗斯科考船在南极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两座冰山正向其漂移,情况危急,希望"雪龙"号前往遇险地点施救。俄罗斯科学考察船自圣诞节发出求救信号之后,就一直动弹不得。此次雪龙号参与救援,一方面说明中国在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展现出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检视中国南极科考在危  相似文献   

8.
<正>2001年BBC出品的纪录片《蓝色星球》可以算是全世界探索海洋的自然纪录片的"开山鼻祖",豆瓣评分9.5。时隔16年,《蓝色星球2》强势回归,豆瓣评分高达9.9!在长达5年的拍摄过程中,BBC自然历史部为了这部7集的纪录片一共进行了125次远征,拜访了39个国家,足迹遍布全球五大洋几乎所有的海域,甚至包括南极冰盖下的深海海底。光是水下拍摄,就长达6000多个小时。幸运:浪人鲹捕鸟,拍摄前连一张静止的照片都没有浪人鲹的体形巨大,就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必读》2012,(10):7-7
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被称为海洋工程“航空母舰”的“海洋石油981”已在南海北部海域投入商业运营,这标志着中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正式向深海挺进。  相似文献   

10.
清川 《宁夏教育》2010,(6):40-40
据英国媒体《每日邮报》报道,在英国皇家海军南极勘察船“忍耐号”上进行科考的一只研究队伍在南极海域有了新的发现:当冰山消融的时候,就有铁质颗粒被释披进海洋里,铁质颗粒是海藻的营养物质。海藻的生长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1.
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795米,其中水深2500米的海域约占海洋的82%。深海记录着地球和地球环境的变迁,那里沉睡着各种珍贵的资源,然而,深海也是一个超高压、黑暗、低温、电波传播不到的环境极为严酷的世界。 海洋科技中心的技术开发课题 日本海洋科技中心主要从事综合性的研究开发,迄今为止已成功开发出载人潜水调查船、无人探查船、海洋观测船和观测浮标,并进行了深海调查和观测。 海洋科技中心先后建造了载人潜水调查船“深海2000”(可潜航至水深2000米)和“…  相似文献   

12.
2011年3月底,著名的考古学家理查德斯带着女友贝斯特尼和另外8名科考队员,来到了东太平洋塞班岛附近海域,准备打捞海底三百多米深处的一艘古代沉船。在确定了沉船的准确位置后,理查德斯便带着贝斯特尼和一名叫格克曼的队员,潜到了沉船所在的海底。他们决定先深入沉船内部。格  相似文献   

13.
2011年3月底,著名的考古学家理查德斯带着女友贝斯特尼和另外8名科考队员,来到了东太平洋塞班岛附近海域,准备打捞海底三百多米深处的一艘古代沉船。在确定了沉船的准确位置后,理查德斯便带着贝斯特尼和一名叫格克曼的队员,潜到了沉船所在的海底。他们决定先深入沉船内部。格  相似文献   

14.
近来,我国务新闻媒介纷纷对“探索者”号水下智能机器人作了报道。“探索者”号是我国第一台无缆水下机器人,不久前它在西沙群岛附近海域成功地下潜到水下1000米深处,成为我国到达深海  相似文献   

15.
正进入2017年以来,中国海洋科考的好消息频繁从海上传来。由海洋国家实验室和澳大利亚联合建设的首个海外科学研究中心——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历经161天风雪考验的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载誉归来;为期5年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圆满收官,创造了世界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深纪录;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  相似文献   

16.
阿碧 《初中生》2013,(1):52-53
"我感觉到一种强烈的与世隔绝,像是在外太空的星球表面。"这是美国导演卡梅隆从马里亚纳海沟归来后的感想。马里亚纳海沟什么样地球上深度大于6000米的海域很少,只占海洋总面积的1.2%。在深海海域,不少地方有海沟存在。海沟是海洋中的沟槽,一般两壁较陡,形状狭长,水深大于  相似文献   

17.
正"鸡鸣声声渐渐去,犬吠阵阵循循来。"在刚刚过去的农历鸡年中,我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这些重大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8.
游戏大玩家     
《少年电脑世界》2014,(11):12-13
蛟龙号潜艇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强的潜水器。“蚊龙号”可任海洋的广阔海域中使用,不过距离海洋中已知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19,911米仍有相当距离。“蚊龙号”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深海探测的重要工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和研究是衡量各国海洋勘探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蛟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它们的最大工作深度均未超过6500米,下潜深度一般只有5000米.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于2012年6月24日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域成功创造了载人深潜新的历史记录,首次突破7000米,最深达到7020米海底。这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南极和北极犹如一对不可分割的亲兄弟,在全球气候中呼风唤雨,影响着大气和海流。历史,将永远铭记住1999年的夏天。这个夏天里,124名科考队员乘坐我国惟一的极地破冰船———“雪龙”号行程14000多海里,到达冰雪覆盖的地球之端———北冰洋及其临近海域进行考察,从而使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行万里海路,破千里坚冰。71个日日夜夜,14000多海里的行程,破冰2000多海里———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克服了多雾、浮冰、大浪、海流、北极熊等多种变数,终于顺利地完成了科考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