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诗人廼贤上京纪行诗中的寻根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廼贤是元代后期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他曾于至顺年间从家乡江南来到大都,并前往上都进行观礼巡游,期间作了31首上京纪行诗。廼贤的上京纪行诗,或粗狂奔放,或清新隽永,透过这些诗歌,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华化的少数民族作家,虽生长于中原,却深深地怀念着塞外,具有浓厚的北方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2.
为了整体把握元代上京纪行诗的特点,针对后期上京纪行诗,深入分析了后期作品的题材和写作风格,探讨时代特点和文人身份对后期上京纪行诗的影响。在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的基础上,提出了后期上京纪行诗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高,许多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为丰富元代诗文研究,针对其中独具特色的上京纪行诗文,深入分析其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试探讨元代文人创作上京纪行诗文的心态。在把握元代诗文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元代上京纪行诗与元代上京纪行文互为补充,应结合起来研究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元代诗文研究中,较少有学者涉及上京纪行类作品。但作为元代诗文中特色突出的一支,上京纪行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为了填补古代文学领域这一较薄弱的环节,完善和丰富元代诗文的研究,考察元代文人的境遇和心态,对上京纪行诗进行深入的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元代上京纪行诗的研究状况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建立以后,实行两都制度。定立两都之后,忽必烈开始正式实行两都巡幸制。元代很多文人都参与了两都巡幸活动,并留下了大量的诗篇,诗人们一方面借诗保存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另一方面也抒发了巡幸中独特的情致,这些上京纪行诗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也是元诗研究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人文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元代两都巡幸期间产生了大量的上京纪行诗。往返上京途中诗人们吟咏出许多优美诗篇,浓郁的自然风光与地方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本色地表现出一些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对描写张家口地区上京纪行诗的分析,可追溯张家口龙门、赤城、独石等地域名称的历史文化渊源,见证张垣地理山川奇特的风貌,探寻历史悠久的赤城温泉与道教圣地金阁山的古风遗韵和神秘内涵,从而更深入领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元代上京纪行诗中有许多描写边塞风情的作品,其内容开拓了边塞诗的题材范围,抒情重心转向了自然山川、岁时风尚及民俗民情的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描绘地域自然风貌,注重记史实写风俗。通过分析描写张家口地域物候风光及世俗风情的诗歌,可全面了解西北边塞地区独特而优美的自然景观及风俗民情,对于认识张垣地区的物候特征、民俗风貌具有直观、感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廼贤是中国诗史上唯一的葛逻禄诗人,在元末诗坛享有盛誉。在汉、伊斯兰双重文化的浸染下,他常用“水”、“云”等意象。营造宁静淡泊、凄清萧瑟或是清雄峻拔的意境。有些意象的使用陈字见新、自出机杼。对于廼贤诗歌意象地深入研究.可以探析他尚清的审美追求,亦可更好地展现西域诗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廼贤是回回诗人,在元末诗坛享有盛誉。他认同汉文化,积极学习汉文化,同时,又将率真自然的民族性格融入诗歌,用语清新明净、自然浑成;语言技巧上,善用叠字,使得诗句音声清朗、深婉和谐。廷贤以创作实绩,展现了回回诗人的风采,为元代诗坛增添了活力,更好地证实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0.
廼贤是中国诗歌史上唯一一位葛逻禄诗人,自幼学诗于江南,在元末文坛享有盛誉.他积极学习汉民族文学艺术,充分发掘民族诗人自身的原始艺术天才,以清润的色彩、简练的笔墨、白描的手法,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并将绘画艺术的色彩美、构图美、线条美融入诗歌之中,勾勒出明媚清新、澄明清拔的画面.廼贤展现了民族诗人的非凡才华,以艺术实绩证明: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11.
为完善上京纪行类作品的研究,深入分析元代上都竹枝词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试探讨上都竹枝词的内容、写作特点和创作风格.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研究上都竹枝词作为上京纪类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阴铿的纪行类诗歌在纪行中写景抒怀,既有个体的羁旅悲愁,亦有对动荡时世的担忧,对百姓民生的关切。与同期诗人诗作相比,其纪行类诗歌意蕴深厚,现实感较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遁贤是中国诗歌史上唯一一位葛逻禄诗人,自幼学诗于江南,在元末文坛享有盛誉。他积极学习汉民族文学艺术,充分发掘民族诗人自身的原始艺术天才,以清润的色彩、简练的笔墨、白描的手法,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并将绘画艺术的色彩美、构图美、线条美融入诗歌之中,勾勒出明媚清新、澄明清拔的画面。遁贤展现了民族诗人的非凡才华,以艺术实绩证明: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14.
15.
乾隆一生作有44000多首诗,其内容包罗广泛,其中悼亡诗是乾隆御制诗中最具感情、最具艺术特色的诗歌之一.在众多后妃中,乾隆只为三位后妃写过挽诗,慧贤皇贵妃即其一.在乾隆的感情世界中,慧贤皇贵妃或许是他最深爱的女子之一,由于她的早逝,令乾隆的心口从此有了个缺,这是乾隆在爱情生活中第一次遭受挫折、痛苦.但由于他的特殊身份,故唯有借诗以抒发他的痛苦、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6.
廼贤是蒙元时期丝绸之路汉语文学领域一位重要的色目诗人,他的丝路诗歌作品以表现丝路北方区域的历史名物、社会生活为主,感情沉郁苍凉,形式、风格多样,语言清丽浅显,体现出蒙元丝绸之路汉语文学后期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高丽诗人李齐贤因忠宣王赏识进入元朝大都,先后游历中国的四川、浙江、西藏等地,创作大量纪行诗,为中韩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这些纪行诗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语境,受到中国“诗史”传统的深刻影响。其“诗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创作中寄寓作者强烈的人事感怀,真实反映时代之变。在忠宣王西谪之际,李齐贤频繁往来中原与半岛之间,其纪行诗流露出忧时忧世的家国情怀,被誉为“杜少陵不得专美于前”;二是咏史怀古创作以《春秋》为法。在西行途中,李齐贤所作咏史诗对中国历史发表评论,流露出秉笔直书、不为贤者讳的史家精神。  相似文献   

18.
解读唐诗中百牢关位置者多从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百牢关即西县白马关之说,严耕望考辨为在三泉县西南约七十里处嘉陵江东岸的七盘岭附近,且提出初在西县唐末五代移至嘉陵江畔的"迁移说"。考察元稹入蜀纪行诗可知百牢关确非白马关,推算元稹行至百牢关的时间可进一步证明百牢关当在嘉陵江东岸七盘岭附近,且通过与武元衡、于邺等诗人诗歌及相关史料相互印证,可推断出百牢关至少在中晚唐时期位于今广元市大滩镇南的七盘岭北侧附近。  相似文献   

19.
文学地理学融合了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但以文学研究为本位。作为中国古代边塞诗的特殊形式,上都扈从诗所开掘的"地理空间"、所创设的"地理意象"及采用的"地理抒情"策略都使之具有内在的地理学属性。这既与传统的边塞题材作品有一致之处,同时也是元代上都扈从诗的独特特色。  相似文献   

20.
屈原《九章》是我国旅游文化史上最早的纪行抒情组诗。《九章》描写众多文学形象,创造意境,记叙屈原遭馋被逐的事件、时间、行程、地域环境,抒发不幸遭际的特有情思,具有旅游文学纪行真实性的最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