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变异是对常规的解构,《黄昏的和歌》就是对常规解构的经典之作,其变异不只局限在语言层面,还表现在感觉和审美层面。  相似文献   

2.
审美经验曾是西方现代美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但随着英美分析美学在20世纪后半期的兴起,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众多分析美学家将审美经验描述为一个有名无实的“幻相”,试图从根本上解构这一概念。这种“解构性的”分析美学,尤以乔治?迪基为代表。但门罗?比厄斯利所代表的分析美学谱系,却致力于捍卫审美经验的概念。从比厄斯利和迪基之间长达20年的交锋来看,迪基实际上未能解构审美经验,反而暴露了自身视野之狭隘,以及自身方法论之局限。  相似文献   

3.
着重论述了杨万里政治理想与政治热情消退、解构的原因及特点。社会的腐败是其解构的现实基础,出入理学是其思想渊源,审美情趣的转变是其投身大自然、追求心灵隐逸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4.
解构中重新建构的文学语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语符对规则的颠覆解构使符号体系形成了一个无坐标空间。解构是从对语符的编排组合而言 ,对语符的审读则意味着一种重新建构。从解构到重建是语符从外在层面的颠覆错位转化为内在层面的平衡协调的审美过程。这一过程又意味着语符编码者与解码者的链接 ,而构筑这一链接的是语境。语符的解构是在多维语境层面下的颠覆错位 ,它的重建得力于对语境各因素的整合重组。交际双方由此共同完成了从语符意义到意味转化的审美体悟。  相似文献   

5.
比照不同历史情势下的审美文化形态、布局和特征,可以揭示形成当下审美世俗欲望书写的文化动因:"五四"与"文革"后的两次解构努力;九十年代后来自民间的世俗娱乐之风。  相似文献   

6.
审美中的比较和审美主体在审美中的进入,既是审美的规律,也是审美的艺术体现。通过宏观与微观的审美比较,达到准确、细致、深入地感受、认识和理解审美对象的美。审美中主体的进入,是思想、感情、气质、趣味、理想等进入客体。经过再创造、移情、共鸣等心理环节,解构、整合、把握审美对象,深刻感受对象的美,产生丰富、强烈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美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玉玉 《文教资料》2010,(33):96-97
在目前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美学内涵不在于审美信息交流的数量和速度.而在于它所催生出来的审美表现的多样化.审美意识的平民化,以及审美交往的主体间性.即它在解构着个体的审美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个体感知世界的方式.进而重构了我们的审美世界与审美生活。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国特殊的诗教传统,中国的古典诗歌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诗歌的独立的审美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五四白话新诗运动从语言形式上对传统诗歌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但由于启蒙的需要,诗歌的功利性传统并未改变.新月派上承南北朝诗风追求艺术独立性之余绪,外接康德美学审美无功利性之成果,对古典诗歌的功利性进行解构.但由于意识形态的渗入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新月派的解构遇到了困惑.为了走出困境,新月派采取了妥协的策略,从而达到了解构与重构的艰难弥合.  相似文献   

9.
在散文中,情感与美感是并行不悖的艺术元素。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要充分考量学生的素质差异,坚持以"双主"为基础,实现散文交流式审美;坚持以理性为原则,实现散文迁移式审美;坚持以解构为方法,实现散文示范式审美。总之,散文审美才能实现人性化、艺术化,散文教学才能成为审美的艺术体验。  相似文献   

10.
美即审美,即遇见;遇见就是审美,就是美。美是从对象讲,审美是从主体讲,遇见则是从本体讲。遇见是一种境遇,即主客及他者及环境以及世界共在的审美状态。本体审美的关键是主体性的介质化,本质是进入巫性思维,旨趣在于解构张扬矛盾冲突的叙事模式,其成果是本文表象与意象文本的同一,即寓言化。  相似文献   

11.
在《下沉的月亮》一诗中,艾略特运用种种疏离化技巧解构了经典文学中的月亮形象,展现了一幅极端异化的月夜图景。疏离化艺术技巧间离了读者对于月亮的常规感知,颠覆了读者的惯性期待心理,令审美体验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惊异感中获得延长。  相似文献   

12.
当代审美文化批评话语以其强烈的实践性品格介入当下文化活动,在克服了传统美学过分形而上的弊端方面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当代审美文化批评的话语特征分析透视是很有必要的.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多元化;同质化;情绪化;滑向文化,背离审美;热衷解构,忽略重建.  相似文献   

13.
残雪的小说表现了独特的思想与艺术风格,具有大胆突兀的女性主义色彩.残雪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彻底颠覆和解构了男权主义对女性角色的审美情趣,解构了传统文学中母性理念,展现了母性价值认同中的阴暗面,粉碎了男性视野对母性"关怀、温柔、忘却自我"这一期待.母性的神话解体了.  相似文献   

14.
《暗恋桃花源》的戏剧性审美效果可以概括为"带泪的谑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审美效果不是因为陌生化,还因为编剧和导演赖声川有意突破悲剧、喜剧的界限,运用解构的手法揭示出人生本质的虚无,通过忘我的净化消解悲喜,达到对人生的参悟。  相似文献   

15.
意象解构作为一种结构诗学的功能支架,可以打开《致云雀》艺术世界新的审美之维。借助“相属分解”“相类分解”“相关分解”来解构“云雀”这一核心意象,它的“形”和“声”隐藏着意象群落的复杂审美意蕴:诗里的“云雀”不仅彰显着象征美、光明、自由与理想的浪漫主义美学格调,还关联着内附于古希腊神话谱系的“诗性拯救”;诗外的“云雀”,以难能可贵的内省来面对现实人性的围城,成为某种突破现实桎梏的审美存照。诗歌总体上体现了一种用浪漫主义来驱散现实阴霾的美学品格:艺术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李泽厚的主体论哲学在对革命话语解构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实践为内容的主体概念,这一解构的方式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以康德具有先验认识能力、自由意志和审美的主体来改造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改造历史和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基于此立足点来透析在80年代的语境中,这一解构方式是如何来构建80年代的精神图景,以及其在后"文革"的语境中是如何重塑当代的历史和个人的生存方式,进而反思我们当下的处境。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在都市文化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在网络文学中,就是意识与审美的解构与重建。网络作家易容术九的罪案小说,颠覆了正面人物的刻板印象,重塑了一系列唯美而丰富的人物形象;在人际关系上,其小说解构血缘亲情,重建都市人伦,并用亦庄亦谐的叙事语言加以表达。其小说以都市文化思维来再现生活,既反映了不同人性的深度,又具有深广的社会性,形成独特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8.
周蕾 《小学生》2023,(12):154-156
文本中的语言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以审美的视角来阅读文本,就需要激活学生内在的想象和思维的推测,以更加丰富而鲜明的拓展来解构并赋予文本的独特内涵,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文化、语言和思维层面协同并进。本文提出了多维联结的方式方法:联结背景,在拓展资料中实现意蕴审美;联结语境,在深度勾连中实现意蕴审美;联结主题,在情感体悟中实现意蕴审美;联结语言,在品析涵咏中实现意蕴审美。  相似文献   

19.
燕丽丽 《衡水学院学报》2012,14(3):25-27,24
西方现代艺术旨在表征个性的解放、人性的觉醒与心灵的自由,而后现代艺术则彻底解构了现代艺术的传统思维模式与审美主旨,在消解一切中陷入了后现代的艺术困境,即在思想解放立场上对现代艺术解构有余而建构不足。唯有在积极扬弃现代艺术的基础之上注入后现代元素以达到感性美与思想美相统一的和谐境界,才能开创当代艺术思想发展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20.
英雄和英雄话语是新时期以来的新历史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历史小说在解构英雄和英雄话语的同时完成了对经典化了的革命历史小说的重新建构。长篇小说《亮剑》对主人公李云龙的塑造,就体现了英雄和英雄话语在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下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