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千百年来,范蠡的相关事迹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通过对《国语》《史记》等材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史料中对于范蠡其人的记载存在"远略近详"的情况,而《史记》作为我们现今可见的最早关于范蠡系统介绍的文献,其所记又多有隐喻汉初历史人物,甚至是司马迁演义的成分。在掌握更多材料之前,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如今我们对范蠡的认识,其框架来自于《史记》,而这与历史上真实的范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在《国语·越语》的基础上对范蠡有了更全面的记载,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范蠡形象,成为历代文人了解范蠡其人其事的重要途径。诗人们也纷纷有感而发,创作了许多以范蠡为创作主体的咏史诗。以唐宋两代诗人歌颂范蠡的咏史诗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这些诗歌对范蠡建立功业的称赞,对其功成身退的向往等,探讨唐宋诗人对范蠡形象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3.
自古至今,秦始皇的形象在“殷鉴”中成为“残暴”的代名词,在历史的塑造中也不断往片面简单的脸谱化人物靠近。然而其在《史记》中的形象却仍是丰满立体、个性鲜明的,《秦始皇本纪》表现了始皇由创建帝国一统天下的英主转变为残暴帝王的过程,司马迁本人对其态度亦非常中肯客观,是将始皇当成一个初创天下而缺乏经验的悲剧英雄来创作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史公的遗憾和惋惜。  相似文献   

4.
实现"天子所与天下公共"的法治,也是司马迁的法治理想。司马迁用他实录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这种理想的特定历史条件是"兼听"的明君和"守法不失大理"的执法者;君权至高无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不能容忍"天子所与天下公共"的法治;即或出现所理想的法治局面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已。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史上,有评论家称: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作《太史公书》,继周公、孔子之后,第三次对中华文明进行整合,提出“法天则地”。在欧洲古希腊的普鲁塔克被尊为“世界传记之王”,但司马迂的《吏记》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格才铸就了如此伟大的作品?本文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借助《史记》传言,阐发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以大一统为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君臣共建的基础上实现“清明”之政,在致富称贵的基础上摒弃“兴利”之举,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强化“交融”之势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史圣司马迁     
胡序知 《山东教育》2005,(14):55-57
汉朝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或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5),在黄河岸边的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一户姓司马的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父亲为男孩取名为“迁”,字子长。这个男孩长大后,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的梳理,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货殖列传》中典型人物的经营方式,并由一个个的具体故事探索司马迁的商业经营思想,研究司马迁的一些经济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史记·越世家》中所写范蠡的事迹 ,多采自《国语》 ,但又有很多新的发展。他特别叙述了范蠡灭吴霸越的事功。倘真如司马迁所说 ,则此时的范蠡就是一个信仰与“实践”完全脱节的人。因为 ,他口头上是个拥护黄老思想的信徒。也许 ,《史记》中的范蠡形象是根据汉代张良的影子勾画的 ,这里显露出司马迁对黄老思想及其鼓吹者的隐隐嘲讽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能够流芳百世,不仅因为他的旷世巨著《史记》,还因为他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司马迁有着积极的理想,他敢于同各种困难、挫折作斗争,敢于揭露社会黑暗,同时,又充满爱心和同情心,这些永远值得世人学习。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始终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历史上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维护民族独立、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高尚品德。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深厚情感和信念,也是我们积极倡导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司马迁身体力行地总结、实践了爱国主义精神;歌颂祖国统一;提倡民族团结平等;注重爱国人物的塑造;针砭时弊,忧国忧民。司马迁以自己的一生及其巨著《史记》对爱国主义的内涵作了最好的价值诠释。  相似文献   

12.
“通古今之变”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观,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二)历史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三)历史要为现实服务;(四)倡导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13.
“愤”是司马迁心中一团压抑不住的情感烈焰,也是《史记》中一般挥之不去的浓烈情感。因为有了它,司马迁倍感生命的苦涩。也因为有了它,司马迁对世态人情的认识更加透彻,对社会的批判更露锋芒。这就是“愤”所体现的真实含义与价值,也是我们研究司马迁愤世心态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写《史记》不是适应西汉统治者"一统天下"的需要而为其做哲学和历史的解释。中国古代帝王"一统天下"后,没有必要也没有用著通史的形式做哲学和历史的解释;汉武帝也没有就"一统天下"提出解释的要求;司马迁父子写《史记》并不为"一统天下"做解释,其动因一是为天地良心所迫,为后世留传史料,二是为展示个人才华,立身扬名,为先祖争光。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以坚不可摧的生命力量完成了光耀千古的《史记》的撰述,换取了死而不朽的价值。18集电视剧《司马迁》,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进行艺术处理和人物塑造,异常充分地揭示了司马迁伟大的悲剧人物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迁》剧的不足在于:一是坚持历史真实创作原则的缺陷;二是理解和处理司马迁与汉武帝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三是杜周的戏多,李陵的戏少,写李陵才能有助于司马迁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论述了司马迁写"史记"是历史的必然;从"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概述<史记>的主要内容;从"史无前例,传唱不衰"阐述<史记>的重大意义.最后总结:司马迁的一支如椽大笔不仅把历史的恢宏一一尽出.而且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操守.  相似文献   

17.
对于叔孙通这个历史人物,后世学者的评价历来存在分歧,如仅以道德判断去衡量,则未免偏颇.通过分析司马迁笔下叔孙通的性格,兼顾道德判断与历史判断,可以发现其性格的缺陷和制礼的副作用,通过人性的角度也看到其为政的智慧和功劳.  相似文献   

18.
巩北田 《中文自修》2008,(7):108-109
一个人要想不朽,或者说流芳百世,就得像司马迁那样,两千多年后还有人惦记着,而且为他到底生在何处,宫刑后是否长胡子而争得不可开交。尽管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没多少人看得懂不加注释的《史记》,但生前受尽凌辱的司马迁,身后有这般待遇。也算得上“千古传奇今又续,人前争论胡须无”了。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1956年被录入世界文化名人,他的《史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曲折的一生,蒙冤受辱,奋发立说,成就伟业,其人格魅力是我们应当汲取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20.
秦朝短命而亡,在汉初的思想界与史学界,“过秦”思潮成为时代主流。司马迁以一个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从理论上肯定秦朝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打破了不敢道秦的禁忌;在修史实践上,全面、完整地记述秦朝的兴亡过程,探索秦朝的兴衰之因,揭示秦国发展的原因与奥秘;而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史人物,则体现了司马迁自身的情感与理性。他为秦史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