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今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与方式的缺乏,如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课程结构的一成不变,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新科技智能化的影响,各种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对我们的学生思想影响很大,导致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缺乏深刻、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探索出艺术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加强艺术教育课程重构建设,增设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理论课程和相关实践应用课程体系。从而达到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复兴的战略目标,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在倡导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模式.现阶段的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新的思想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基于现有的工作经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价值出发,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职业院校思政教...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用SWOT方式进行分析后,形成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正确认知、开发“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对策,为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并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明晰、认同、理解、掌握和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DNA植入学生的心田,以更好地培育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五千年历史发展留下的瑰宝,浓缩了古人的思想智慧和创造能力,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即使放在当今社会也依然不落伍,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高度热情,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处世观念,新时代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文化与德育相结合,培养出德才兼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当代青年接受优秀的高校教育正是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主力军,必须始终牢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必要性,牢记并领悟高校教育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构建高校教育核心价值观新体系,重视高校教育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加深高校大学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坚定正确的价值追求,实现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研究。首先分析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的意义,以及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的作用。其次分析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的有效策略。最后分析出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已成为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和谐意识,有利于高职大学生修身养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各项规章制度等路径,加强对高职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9.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帮助高职学生实现职业发展的助力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助推器,更是社会所需"工匠精神"的催化剂。然而,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板,学生学习方式的缺位,院校育人理念的偏差,学生评价手段的瓶颈等等因素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陷入难以有效实施的困境。为此,必须对传统高职教育进行改革,包括转变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新高职院校育人理念,调整学生评价方式等等一系列措施,使其成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展示了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高等院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对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广阔的空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当今时代发展,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等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将其渗透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发展需求。文章就此问题进行分析,首先简述了在职业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次就具体渗透策略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民族的振兴、历史的传承和提高人文素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大学语文”介绍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和杰出的历代作家,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大学语文”贯穿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传统人文主义、中和的民族文化心态、追求崇高人格的精神、优良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汉字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掌握客观的、历史辩证的原则,并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戏曲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伦理道德教化的重大使命.在“以德治国”的指引下,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戏曲艺术走进德育课堂,完全能够胜任艺术传播与德育工作结合的重任.在传统德育工作体系中尝试融入戏曲艺术来辅助德育的可行性方案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借鉴戏曲界师德资源四种途径将戏曲与德育有机融合,用隐性教育手段“物化”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效果,提升德育内涵.  相似文献   

14.
汉字作为一种书面语交际符号,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通过对汉字文化的解读,不仅能辅助对外汉字教学,同时可以帮助留学生了解更多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语文课程”的提法内涵丰富,厘清其内涵,澄清相关认知误区,有利于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提高语文课程的实施质量。第一,“传统”强调文化贯通古今的特征,“古代”则是时间维度的分类结果,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有可能造成育人目标的偏颇并使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到局限。第二,“优秀”是传统文化的成分而非标签,传统文化教育要关注文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进行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第三,“进语文课程”兼具增量、提质两种意思,当务之急是找准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的重要交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中高考相关命题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滋养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重视、养分的充分汲取和实践的转化创新。具体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的优先发展、教师为本、立德树人等内容深刻映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教兴教、尊师重道、以民为本等思想。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远格局谋划教育蓝图,在社会联动发展中定位教育坐标和以系统改革思维兴办人民满意教育,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曾文清是中国传统中庸礼让文化的优秀代表者,他的命运是一出彻底的悲剧,他的命运是在他善良与懦弱的性格导向下一步步完成的。成就他性格命运的是社会环境,决定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是这个社会的文化座标,它是一个与中国伦理本位的传统文化相对立的实用理性主义的文化体系,因此,《北京人》是一出以人物悲剧命运的形式来表现文化悲剧的戏剧。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美育资源,而实施美育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要想不断增强自身文化的软实力,不仅仅要靠人文精神的培育,更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间接提高美育教育的水平,更好地树立高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基于美育教育视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根筑基。  相似文献   

19.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产生源自远古先民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宇宙观、自然观和巫文化.和谐思想逐渐渗透到儒、释、道等文化领域,成为统治者认可并推行的规范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思想观念.和谐思想博大精深的内涵为当下我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历史上道德教育总是与社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通过深厚的礼仪文化的营造实现道德之教化,这便是中国传统德育的一大特色.礼仪文化需要在长期不懈的仪式活动中去积淀,仪式是"礼"之精神的操作化和外显化,而"礼"的精神内核体现的正是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顺着这一线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孕育与道德教化之间的深层关联,而其中介环节便是仪式活动,因而,学校德育建设应当充分重视仪式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