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第405页对“干戈”的释义为:“泛指武器,比喻战争。”这种解释是经不起推敲的,“战争”不是“干戈”的比喻义,而是引申  相似文献   

3.
4.
5.
明治维新后,日本不断进行对外扩张,推行"大陆政策",期间新造了政治地理名词--"满蒙"。诸多日本女性作家旅行、旅居"满蒙"并以纤细笔触创作了众多相关文学作品。一些作品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丑化中国,渲染"五族协和",为日本的殖民统治服务,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对外扩张政策在文艺领域的渗透。同时亦有作品对战争及殖民具有清醒的认识,批判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呈现中国人的善良与大爱,并表达了对日本民众战争认知及日本历史教育的忧虑。女性作家战争记忆中的"满蒙"叙事,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与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6.
我喜欢集邮,信封上的每一张邮票我都会好好地收藏起来。尽管如此,我的邮票还是非常少,所以,每一张邮票都是我的“国宝”。  相似文献   

7.
战争意识是柏拉图思考政治问题的重要出发点,但这一点常被柏拉图研究者忽视。实际上,战争意识影响着柏拉图对"理想国"的构建,"理想国"中的各项重大方案设计——比如城邦正义、哲学王统治、公共教育和公有制度,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战争意识支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9.
10.
战争化妆语,又称军事委婉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它以独有的粉饰功能给军事以人道主义的色彩,美化战争、掩盖伤亡、回避失败,为某些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掩饰作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提出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的角度,对战争委婉语的翻译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战争化妆语的翻译必须树立生态意识,遵循"三维"转换原则。  相似文献   

11.
尼娜之家     
1944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法国民间有许多庇护战争孤儿的收留所,“尼娜之家”便是其中的一个,尼娜女士和她的丈夫、朋友一起,竭尽全力为这些身心受到战争伤害的孩子营造一个“家”,虽然生活艰难,但孩子们还是慢慢恢复了健康和活泼。  相似文献   

12.
中央苏区时期,黄陂作为中共宁都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在前三次反“围剿”战争中,分别成为反“围剿”战争的大本营、指挥部、主战场。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在此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发布大量的命令、通令,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黄陂是前三次反“围剿”战争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回顾了美利坚合众国自独立以来,到伊拉克战争为止共计220多年的历史行为,初步探讨了美国政府长期以来所推行的一种强有力的内外政策——“战争经济”政策,并从认识论触角对美国人的国家意志和历次战争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影响等方面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这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主流的背景下,进一步认清美帝国主义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是日本蓄谋已久的结果。所谓清政府"妄自尊大"与"中断韬光养晦政策"并非导致中日战争的直接因素。作为甲午序战的丰岛海战,清政府在付出巨大牺牲的同时,也在事实上挫败了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偷袭牙山港的战略意图。此战中"广乙"舰管带林国祥的历来评价甚有值得商榷之处。"济远"舰悬白旗遁走也并非投降行径。对于方伯谦"掩罪邀功"的指责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6.
对时代主题的正确认识和分析,是一个国家及政党进行科学决策的首要依据。建国初,中共领导层对时代主题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恶化及国内“左”的思想的发展,中共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和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时代主题,从而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17.
基于认知隐喻理论,采取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英汉商业杂志中的商界人物特写语篇中的"战争"隐喻为考察对象,对比分析"战争"隐喻的使用频率、使用效果、应用范围、生成机制以及性别差异等。结果表明:在汉英文本中,"战争"隐喻的使用频率均为最高。人们通常用将军、士兵、斗士等战争形象描述商界人物;英汉"战争"隐喻在使用效果、应用范围和生成机制等方面比较相似,但也存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同时还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学科技》2010,(5):21-21
提起武器,人们立刻便会想起飞机、大炮、枪弹。实际上在战争中,各方为了战胜敌人,那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从音乐到食品,都能成为克敌制胜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20.
战争年代,我军内部有一条规定:基层干部、战士不准谈恋爱、结婚。这条“禁令”执行起来并不难,因为,提着脑袋在枪林弹雨中闯的入,谁也顾不上考虑这个,都心甘情愿地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和尚”。那年头,冲锋打仗谁也不含糊,可一见女人就打蔫儿,能躲则躲,能绕就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