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武隽 《湖北教育》2022,(12):61-62
<正>备课中的整体观照意识,即教师在备课时要整体把握、胸怀全局,由备“这篇”走向备“这组”,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结构化、系统化,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一、观单元导语,确立目标、明晰方向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单元导语体现了单元的整体设计意图,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共同构成了单元合力。人文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语文要素构建知识方法学习的策略体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融会贯通。教师备课时需要以整合的思维准确把握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制订既关联共性又凸显个性的教学目标,以锚定教学方向。  相似文献   

2.
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不懈追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学生通过教师一段时间教学后所取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地学习始于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让目标为教学“引路”。所谓“引路”是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指引师生教与学活动的方向;调节功能,制约并影响着教学流程的设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评价功能,它是作为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激励功能,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师生双方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准确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师也要关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文本阅读,才能促使目标的有效达成。这里,我以S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与自然”的第三篇课文《西风胡杨》为例谈谈目标的制定及达成。  相似文献   

3.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一切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在语言训练上有作为,要在话题设计上有作为,要在价值引领上有作为,要在学习方式上有作为。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寻求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凭借,是一种能够使课堂和谐而有序地流动起来的平衡。有了这种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能有效互动起来,就能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有效转身,就能真正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袁昌仁 《云南教育》2005,(16):33-33
《鲁本的秘密》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是:1.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结合自己实际,对照鲁本对母亲的关爱,从思想深处受到教育;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内容后,可紧扣“心动”、“筹钱”、“送礼”三个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以达成上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科学设置语文教学目标,才能发挥教材的应有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目标定位、目标设计、目标表述、目标达成的转变,使语文课堂教学由"教课文"走向"教语文"的变化,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引领语文教学走向有效、高效。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还是要有点系统论思想的:作为一篇课文,在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究竟要发挥什么作用,是需要通盘考虑的;同时,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思路,要有整体思想,找到适当的切入口,走进课文,科学设计“行走”路线,以一个问题领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感,也追求像写文章一样的行云流水感。学习中要切入课文具体段落、具体语句,但是这些要串在设计主线上,不要支离破碎。  相似文献   

7.
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目标,“过程和方法”是思维发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体验目标,这三维目标是一个内在统一的和谐整体,三维目标的达成对语文教学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笔者以自己《斑羚飞渡》一课的教学谈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8.
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组成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三大主题与载体形式,该类型的课文在新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编排比重较高。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又要借助阅读、思考与表达来更好地挖掘理解文本的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更好地彰显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最终实现文道统一。文章从文本类型和教学目标两方面探讨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编排思路,围绕情感朗读、问题引思、情境促达三方面探讨运用“读思达”教学法提高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效果的策略,以更好达成该类课文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教好一篇课文,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但却有衡量的标准和科学规律可寻。能体现整体性,给人完美感,可以算是我们用以评价语文教学的一条标准。所谓“整体”与“完美”,是对教师教学的两个要求。“整体”是就部分而言,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应从课文的整体出发,去理解其内容、形式、思想  相似文献   

10.
教学要有凭借。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是一篇篇课文。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必须落实到每篇课文的课堂教学,而掌握好、运用好课文,便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为此,胶南实验小学学习借鉴戏剧界的“十年磨一戏”、“传统剧目”、“名角名戏”等做法,开展群众性的“百篇传统篇目”活动,每位教师个个有自己的传统篇目,人人成为一篇课文的教学专家。这种做法,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以一带百。课本编有课文三百篇左右。按理说,每篇课文教师都应掌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在这里并非指某一个教学步骤,它强调的是把握课文的一种方式,即不要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繁琐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小英雄雨来(节选)》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要通过多维视角解读课文,充分了解学情;精准定位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借助助学系统,有效落实“长文短教”的教学理念,化解长课文之“繁”。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基本要落实到一篇篇的课文教学中。不同于数理化或外语教师的带领学生从未知到已知,学生在面对一篇篇课文时,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见解和理解进入课堂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从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学生在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带领学生从已知中发现未知,揭示文本的奥秘所在。和其他科目的“课文”不同,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不仅是学习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徐鹏(江苏连云港师范学校)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以重点训练项目组成的一组组课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重点训练项目是其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各类课文是达成重点项目的凭借和阶梯,这种教学是“围绕重点,从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  相似文献   

15.
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篇课文首要达成的目标应该是每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出来,会正确书写每个生字.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区分一个单元内不同课文承载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安排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两种类型。教师在单元教学中,既要区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又要注意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落实语文要素目标上的密切联系,使二者在达成单元教学目标上能够发挥互相支撑、互相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目标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该目标给课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如何有效运用资料,这是达成该目标的关键之处。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从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师生合作补充资料和巧用资料进行阅读训练这三个方面展开,使学生不仅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而且获得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篇课文首要达成的目标应该是每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出来,会正确书写每个生字。  相似文献   

19.
王永珍 《天津教育》2023,(24):140-142
<正>大单元目标统整背景下,准确把握小学语文习作主题单元各环节的教学目标定位,关系到单元整体目标的实现度。“精读课文”作为习作主题单元的首个环节,对单元整体目标起着举旗定向的作用。秉持语文学习综合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的理念,以学习任务群的视角,辨析其与阅读主题单元“精读课文”的目标定位的区别;梳理和明确其在单元各环节中的教学任务定位;解读各篇精读课文编排序列和文本特点,突出其教学目标侧重点,有助于教师准确开展大单元统整教学,实现小学语文习作主题单元整体目标,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提出了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一个彼此紧密联系的整体,因此这三个方面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可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习惯于把一定的学习目标分解成知识、能力、情感等各个子目标,并逐个达成子目标。事实上局部的简单相加并不等于整体。有的教师把“教教材”作为目标,更多地侧重于一些显性的知识目标。试想,一篇课文的教学,如果仅仅考虑知识,那在教学策略、方法的运用上又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假如不仅仅从知识与能力,还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