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秋雨先生作为当代文坛著名学者,他在15年间完成了考察中华文明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考察伊斯兰文明的《千年一叹》以及西方文明的《行者无疆》。从而完成了对人类历史三大文明的关注和思考。他的散文看似随意却内涵深刻,对历史文化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其中《文化苦旅》中的《信客》被选入八年级语文课本,从而提出了一个有关“信”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的散文是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过往的历史,是对种种文化现象的现实关注。已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信客》,是《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个人比较偏爱的散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信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中国人集体人格的积淀,而且是那时人们生存状态的聚焦。  相似文献   

3.
唐旭 《现代企业教育》2007,(10X):107-108
余秋雨的散文是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过往的历史,是对种种文化现象的现实关注。已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信客》,是《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个人比较偏爱的散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信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中国人集体人格的积淀,而且是那时人们生存状态的聚焦。  相似文献   

4.
喜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尤其是先生的《文化苦旅》,如先生在《吴江船》一文中认为“枫落吴江冷”写得浸肤冷丽,高妙得让人嫉恨。我常沉醉于先生时而深重苍凉,时而清丽委婉的叙述中,感受着新旧文化的信息在先生文字背后的奔腾冲突。《信客》便是这样的文章,它关注着中国农村丰富的文化现象。《信客》一文侧重抒写了一位年轻信客的生命流程。“信客”是“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的主要依靠”,他们奔走于城乡之间,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他们谈论的话语是“中国近代城乡的变化史料”,他们的生命见证了城乡的变迁。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清晰了文化在这变迁中所实现的传承与更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信客》选自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同时也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但对于其教学价值一直在不断探究。因而,从文中的细微处见城乡的隔膜、矛盾处见信客职业的凶险来解读文本,从而发现新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以及普通人的人格构成。《信客》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信客》一文写两代信客的人生,虽带有较强的故事性,但仍然比较偏重人文性,所以,文章写信客这个特殊行业不是目的,而主要是为了表现它所影响、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蕴涵。它的文化批判意识与全文的基调是一致的。读《信客》,我认为它的文化批判意识至少有两点值得重视。第一,《信客》是为当时而作,还是为当世而作?从故事内容看,《信客》讲述的是民国时,住在上海郊区的两代信客发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先生的《信客》一文中,老信客认为自己失信无法再做信客后,这样对接替他的年轻人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后一个“信”字即“诚实守信”之意,两代信客也基本上恪守了这个准则,许多读者也认为此文是褒扬信客之“信”,让人恪守诚信的道德准则的。真的如此吗?我们试按以下思路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文化”.如今学术界尚无定论,故而“文化类散文”也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但大家可以参考现代散文名家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他的文章体现了文化类散文的特点。课本上选有他的《信客》,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阅读《霜冷长河》《文化苦旅》两本书,相信对大家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廖俐 《柳州师专学报》2014,(2):13-15,21
《文化苦旅》作为中国新时期"旅行式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是余秋雨朝圣中国历史文化故地发回的记录。从旅游人类学视角,引用"旅游仪式阈限三段式"理论解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散文作家中,余秋雨无疑是独特的,是个性的。如同《文化苦旅》"作者简介"中所说,余秋雨是一位艺术理论家,是中国文化史学家,同时也是散文作家。虽然散文并非余秋雨先生最擅长的文体,但是因为他在艺术层面上深厚的积累以及对我国史学的研究和了解,使其散文非常的严谨、深邃,同时也略带有艺术的美感。基于此,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以期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着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写过的一篇散文《信客》(收集在《秋雨散文》中)被收入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信客曾经活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历史舞台。当时邮政事业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的通讯联系就靠信客。信客成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和乡村联系的纽带。余秋雨先生借信客这个狭小的舞台为我们展现了人性缤纷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正>《寻觅中华》作者:余秋雨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对于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大家比较熟悉的或许是《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霜冷长河》,比较少有人提到《寻觅中华》这本书,事实上,《寻觅中华》可以看作余秋雨创作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2008年,余秋雨授权"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以"文化苦旅"命名的丛书,作者在这套书的自序中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自上世纪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由于余秋雨本人对戏剧的深入研究,使得他的散文风格独特,带有戏剧性。本文将结合《观众心理美学》、《戏剧十五讲》等书,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以《文化苦旅》为例浅谈余秋雨散文中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14.
从字面上看,《文化苦旅》像一本游记,也像是余秋雨的一本自传,到处有他童年和故乡的足迹。随着余秋雨的脚印,我渐渐地寻觅出了属于他,也属于这本书的旅途中的一站站……第一站:童年的故乡余秋雨的故乡在余姚的一个穷困落后的村庄里,《牌坊》、《庙宇》、《夜航船》、《信客》、《老屋窗口》等精彩的文章都是以作者的故乡为背景写的。透过余秋雨细腻的描写,我在脑海中也隐约地勾勒出了一个美丽淳朴的乡村:在青山绿水中镶嵌着一条条用石头铺成、凹凸不平的台阶小路;农田间的石板上睡着赤膊乘凉的农夫;偶尔有几个路过的走脚小贩;杂草丛生的地里…  相似文献   

15.
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写过的一篇散文《信客》(收集在《秋雨散文》中)被收入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信客曾经活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历史舞台。当时邮政事业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的通讯联系就靠信客。信客成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和乡村联系的纽带。余秋雨先生借信客这个狭小的舞台为我们展现了人性缤纷的色彩。一、人性的美好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积劳成疾,却始终任劳任怨。每到一地,既要散发信、物,还要接受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许多额外的工作,经常帮助写信、读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外出谋生者…  相似文献   

16.
很高兴看到《信客》被选进了教材,尽管只是一篇自读课文,尽管篇幅长、难度大,但相信很多老师都不会放过这个让学生了解余秋雨及其散文的大好机会。我也一样,为学生设计了走近信客、解读信客、品味《信客》、追思信客、探究《信客》的爬坡式阅读过程。然而,在设计“品味《信客》  相似文献   

17.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入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首先,余秋雨在写作中始终不忘自己的学者身份,高瞻冷峻的笔触贯穿全篇,人们往往能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一股学者书生气。他在文章中生动感人地叙述着历史…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无疑是一个文化人,有着文化人的忧患,文化人的敏感,更有着文化人的历史责任。他跳出传统站在人类科学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上,面对着自然、山水、风物,面对着看似沉寂的断墙残垣,用他的笔对民族的文化历史命运进行反思,凝重的反思里,他关注着社会人生,抚慰着一批批失意落魄的文人,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无论大小长短,都浓缩着余秋雨胸中的文化悲悯感。  相似文献   

20.
在九十年代中,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发表引起了中国文坛上十分巨大的轰动,开创了当代散文史的新范例,其散文语言注重节奏的合拍、韵律的谐美、句式的整齐,堪称中国当代文化的榜样。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著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