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其黑人女性作家的身份赋予她独具匠心的写作视角,她的作品也揭示出黑人女性真实的生存困境.自1997年出版以来,《所罗门之歌》就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与好评.国内外学者对于《所罗门之歌》的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主人公奶娃的解读,而小说中的女性小人物,如奶娃的姑姑派拉特,则有...  相似文献   

2.
《所罗门之歌》是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代表作,也是她本人所有作品中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人翁的小说。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摘得了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在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一幅充满了魔幻想象的世界图景,借助典故、神话传说,运用夸张的手法,建立黑人男青年成长经历的叙事结构,在美国社会中塑造了一个充满自信、阳光与激情的黑人形象,探寻黑人民族的精神家园以及文化传统,进而使黑人在生活中得以超脱现实世界的贫困以及心灵的空虚。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使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3.
《所罗门之歌》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的心灵成长和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证明了小说中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给予了奶娃勇气、力量和启迪,并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解读,借助男主人公的成长,使黑人女性的重要历史文化含义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解读《所罗门之歌》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用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深刻地表现了黑人传统文化和生存现状。小说中,原始宗教、神话传说建立起了叙事框架,讲述了非凡的人物具有现实意义的故事。通过对各种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的描写,对黑人文明的追寻,莫里森表达了对各民族文明表示尊重,对黑人文明表示坚持和捍卫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浅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露丝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罗门之歌>中的露丝是一位受压迫的女性形象.通过分析她与周围人物的关系,探讨她的喜怒哀乐,探讨她如何在苦痛中求生存,强调父权社会中女性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即姐妹情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鉴于美国非洲裔儿童成长的特殊性,黑人儿童的成长一直以来是美国菲洲裔作家所关注的话题,美国著名的非洲裔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不仅拥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在创作技巧上,作者还借助了典型的原型叙事,本文就成长小说的原型和引路人的原型来解读主人公奶娃成长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8.
《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获奖小说。通过分析小说对于中产阶级黑人戴德夫妇这一对安德森式畸形人的刻画,揭示了白人主流文化通过和平改造和高压手段实现对黑人思想进行控制,并且有力地传达了作家对于“黑人的完整人性”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9.
对《所罗门之歌》的精神生态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生态批评理论中的精神生态思想来分析《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思想,揭露了反映在小说中主要人物身上的精神疾病的症状,分析了精神疾病的深居原因,即物质主义、黑人文化传统的缺失和种族主义,并尝试在此基础上为解决精神疾病问题提出出路。  相似文献   

10.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卡森·麦卡勒斯的重要短篇小说,被很多评论者从自我认同、小说创作心理与人物心理、孤独主题、怪诞色彩及狂欢的视角来进行研究.文章从"双性同体"这一新的理论角度出发来分析女主人公爱密利亚小姐的形象.挖掘出其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虽然爱密利亚像男人一样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但终因性别身份的矛盾与所处时代社会不相融,她也只能算一个不完全的双性同体人,在一场三角爱情角逐中注定成为一个失败者.  相似文献   

11.
成长小说超越时代和地域、超越文化和种族的特点使其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文学命题,其中成长领路人是成长小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典型的男性成长小说.本文以成长小说的理论为基础,解读主人公奶娃在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的形象,以及在形形色色的领路人的指引下,奶娃成功地迷离文化夹缝的尴尬境地,最终冲破种族的束缚和压迫,走上成长的道路.莫里森通过探索黑人个人的成长,从而探索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道路:即只有继承黑人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真正地发扬黑人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主要描述了奶娃的心灵成长和自我发现的过程,但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黑人女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两位各具特色,形成鲜明对比的黑人女性,从而进一步了解小说中所蕴涵的女性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分析莫里森的两部作品,1977年的《所罗门之歌》和2008年的《慈悲》,借以研究莫里森长达三十年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分析莫里森在创作中如何将种族、女性、自然因素联系在一起,以及黑人女性如何在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之下寻求身份认同并最终与男性自然和谐并存。  相似文献   

14.
李小玲 《海外英语》2014,(13):176-177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树"的解读从自然意象,身体意象和建筑意象这三个层面进行,意在对《所罗门之歌》的生态意象进行深层解读,进而探析托尼·莫里森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所罗门之歌》通过巧妙的反复运用"树"的意象,对男性中心主义的主宰模式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呼唤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不同种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5.
小说《所罗门之歌》里具有传奇色彩的派拉特作为一个悲剧性人物,她守护着家族的历史,却并不完全了解家族的历史;她独立自强,一直坚守着黑人民族文化传统,却没能与时俱进、融入到现实社会中;她有着大爱,并随时愿意帮助别人,可却被排斥在黑人群体之外,实际上她一直游走在社会的边缘。  相似文献   

16.
《宜宾学院学报》2015,(4):23-28
《所罗门之歌》中的空间战争、规训话语、他者属性等权力具体表征揭示了意识形态无孔不入的社会现实:"林肯天堂"作为物质空间,成为权力之争的焦点,黑人杰克等人获取主体身份的潜在性,让当权者产生空间焦虑从而杀心顿起;麦肯的规训话语无法得到社会认同,于是他只能对家中女性和生态环境施以暴力,令文本呈现出生态女权主义的革命性;派拉特以他者性成为光彩形象,却又在权力结构中遭遇归顺和同化。小说秉承莫里森一以贯之的后现代风格,将权力机制中的身份主题演绎得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融合了飞翔、受压抑的妇女和爱等主题。文章试图阐释这些主题,进而揭开莫里森写此小说的真正意图:黑人要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互爱自救。  相似文献   

18.
汪顺来 《英语辅导》2011,(2):204-206,211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促使人们的空间体验发生变化,反映在文学体验上,就是传统的完整的叙述模式被打破,从一统向多元变迁。空间理论强调空间的多元性,为文学尤其是族裔文学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少数族裔作家对空间一直都很关注,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乏对空间的表征和诠释。本文从空间批评理论的视角审视《所罗门之歌》中空间与主体建构的关系,阐释文本中的空间意象及其意义,旨在揭示美国黑人的空间体验和黑人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成长是一个复杂而又古老的话题,是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古至今,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典型的黑人成长小说,奶娃情感的成熟和男性意识的觉醒构成了作品的成长主题,同时该作品从以下几个方面凸显了其成长主题:主人公的边缘身份、成长契机和成长象征仪式。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历来十分关注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即使在《所罗门之歌》这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中,作者也为我们成功的塑造了彼拉多·戴德这个黑人女性的形象。本文从名字的由来及其寓意,人物的魔幻主义色彩,成长引路人的角色以及飞翔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彼拉多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