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谈到杜甫一生诗歌创作的时候,有的论者习惯于把安史之乱初期和夔州时期看作是两次高峰。安史之乱初期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和《三吏、三别》等为代表;夔州时期则以《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壮游》、《遣怀》和《夔府书怀四十韵》等为代表。有的并指出夔州时期的诗作,在杜甫所自称的“晚节渐于诗  相似文献   

2.
从永泰二年(766)春末迁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沿江东下,杜甫在夔州寓居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在杜甫创作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创作于夔州时期的诗歌占了三分之一。杜甫一生有七律一百五十余首,而夔州所作七律有六十余首,也占了三分之一有余。在成就上,夔州诗亦是斐然,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名篇均作于此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也选入了杜甫作于夔州的七律——《登高》。对杜甫夔州七律诗进行关注,并试图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类诗的文学成就,希望能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杜甫的七律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3.
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年的禅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年的禅宗信仰谢思炜有关杜甫的禅宗信仰,清代钱谦益及近人郭沫若、吕、陈允吉等续有考辨论证。杜甫在晚年所作《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中说:“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明确表示了自己的信仰企向。由于当时禅宗南北宗之间的法...  相似文献   

4.
夔州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创作的结晶,其中风土人情诗达三十余首,鲜明地体现了夔州当地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杜甫歌颂了夔州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描述了夔州民间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批判了当地的恶俗陋习。然而在批判的同时,更多地谴责了不体谅人民的大小官吏,饱含了杜甫一贯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杜甫客居夔州不到两年(大历元年春——大历三年正月),而所作诗歌竟达四百三十多首,这充分说明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生活中的丰收时期。杜甫的夔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杜甫夔州诗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生了不少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大型组诗与长篇。如“伤时盗贼未息”,而怀八公忠勇报国与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与张祜的诗集中,都有五言百韵这种特殊形式的诗歌。白诗《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与张诗《戊午年感事书怀一百韵谨寄献太原裴令公淮南李相公汉南李仆射宣武李尚书》两诗创作时间相距约30年,都是以五言百韵诗的形式感事书怀,表达其怀才不遇之情,但白诗铺叙多议论也多,张诗则学习杜甫写法,叙事中注重以史入诗。从两诗的比较中,可见中唐时期五言百韵诗这种形式的发展与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海若 《文教资料》2009,(18):21-22
作为古代文学的研究热点,从古至今对杜诗的研究从未间断,作为杜甫晚年创作重要时期的夔州阶段一直广受关注,甚至早在宋代就引发过争论.推崇杜甫的黄庭坚称:"观子美到夔州后诗,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1](<与王观复书>)对此,朱熹却表示异议:"人多说子美夔州诗好,此不可晓,夔州却说得郑重烦絮.不如前此有一节诗好.今人只见鲁直说好,便都说好,矮人观场耳."[2](<清邃阁论诗>)对夔州诗的评价意见相左,引起了后人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8.
从杜甫的夔州诗看唐代夔州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甫在夔州寓居两年多,留下430多首诗篇,其中不少篇章述及当州物产、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交通等。杜甫夔州诗反映,唐代夔州农业整体水平滞后,手工业稍有可称,然一枝独秀的则是商业,这也正好反映了唐代整个重庆地区经济开发的实况。  相似文献   

9.
封野 《文教资料》2008,(35):4-5
杜甫在夔州尝试归农自给,东屯农事是其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杜甫在东屯主要经营自家的私田,同时接受夔州都督柏茂琳委托,代为照看东屯的公田.杜甫东屯督耕不是官府赋予的权力或义务,而是属于私谊行为.官府在东屯公田的管理者不是杜甫,而是杜甫在诗中几次提到的行官张望.  相似文献   

10.
杜甫《登高》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在于诗人在夔州时期苍凉激楚的情感,以及夔州独特的地貌气候所提供的境物与之深层契合,更与诗人至高的人生境界对境物的艺术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的系年是有争议的。宋人黄鹤订为广德二年夏成都作。清人朱鹤龄认为是大历四年夏在荆门附近作。据考,均难以成立。根据对诗中所描写的自然景色,以及通过“黄牛平驾浪”,“巫峡将之郡”句对李十四布行踪的考证,可以断定该诗是诗人于大历三年夏在夔州Xiang西草堂所写。  相似文献   

12.
读杜甫夔州诗,我们会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江山形胜和风土人情的。它们有的歌唱夔州的自然山水,有的凭吊夔州的古迹名胜,有的记述夔人的衣食住行,有的谈论夔州的风俗人情:这些诗篇宛若一幅幅色彩斑斓、风格奇瑰的三峡山水图和夔州风俗画,既令你在赏心悦目的名山胜水中流连徜徉,也让你在奇幼绚丽的殊风异俗中冶情陶趣,还使你在深沉厚重的历史长河中太息沉思。它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种风貌。因此,研究杜甫夔州诗的山川形胜和风土人情描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 百韵诗的全题是《秋日夔府书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它的特殊长度。它的长度不仅在杜集中是众诗之冠,而且也是前无古人的。元微之曾拿李白与杜甫比较,说他俩在许多方面都不相上下,只有一个方面李却大不如杜,这就是杜能够“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①,最能集中体现这些特点的当然要数这篇“大或千言”的百韵长律了。可是后来的元遗山却批评元微之的论点,说是“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和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这组代书百韵唱和诗详细描写了两人登科初遇、长安宦游和官场遭际一系列相识、相处的经过,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彼此的思念之情。这组唱和诗由白居易赠诗,元稹以高难度的次韵相酬和,铺排对偶,法律井然,诗中运用了诸多典故史实,在创作形式上始开风气之先,并且对中唐时期"元和体诗"的诞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漫话书信诗     
有人说南朝宋人鲍照和鲍令晖这对兄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对写"书信诗"的人,到唐代白居易更是写下长篇巨制《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我国古代这种以诗代信的"书信诗"多平淡无奇,相反那些抓住写信或  相似文献   

16.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17.
生与死的尖锐冲突形成杜甫夔州诗的深层结构,赋予它生命体验的独特色彩:嗟老叹病的诗作,隐含着一种生命凋零的深切哀恸;絮叨琐细的生活诗真切流露出迟暮人对生的贪恋。杜甫反复在诗中咀嚼生命的痛苦,主要是因为壮志未酬,其仁政的理想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西昆诗人中,虽然有关于杨亿不喜杜甫诗歌的记载,但实际上他们也在学习杜诗。他们的诗歌不仅在内容题材上受到杜诗的影响,更发展了杜诗的艺术特点。他们大力创作五排和七排,在用典上求深求怪,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咏物诗的写作方法实现了从"体物"到"禁体物"的过渡,对"宋诗"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混茫"亦作混芒,意为混沌未开。另外,还指一种广阔无涯的境界。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三十韵》诗中有:"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  相似文献   

20.
《船下夔州》是杜甫的一首并不十分引人注意的诗歌。诗歌的题旨是惜别,但从现代诗学的角度看,该诗的语言却极富表现力,尤其是诗中特有的语义模糊和语法构成更是思深意曲地传递出一般赠别诗所不易表现的丰富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