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去世,享年91岁.他告诉了世界谁是垮掉的一代,谁是叛逆的英雄.在日本,因为村上春树是他最狂热的阅读者,不仅在2003年重新翻译了这部原著小说,而且还跟人合著<塞林格战记>,把字里行间的原始感受说得非常透彻,成为解读塞林格作品的一大经典.  相似文献   

2.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可正是这部小说成为了美国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它奠定了塞林格在文坛上不朽的位置.本文将<麦>放在了生态批评的视域中,对其进行了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3.
美国《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去世,享年91岁。他告诉了世界谁是垮掉的一代,谁是叛逆的英雄。在日本,因为村上春树是他最狂热的阅读者,不仅在2003年藿新翻译了这部原著小说,而且还跟入合著《塞林格战记》,把字里行间的原始感受说得非常透彻,成为解读塞林格作品的一大经典。  相似文献   

4.
2010年1月28日,美国作家塞林格,在其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终年91岁。塞林格是风靡全球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这部小说1951年出版,在全球销售超过了6000万本。  相似文献   

5.
<正>记忆语录1月29日,那天上网才知道塞林格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许有人觉得他早已经不在,也许有人觉得他还很年轻。全世界的读者知道塞林格,几乎都是因为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在中国拥有庞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6.
2010年1月27日,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去世,享年91岁。为了纪念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本文对他的这部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内容作了简单回顾,并透过塞林格对霍尔顿这一形象精确、细腻的描写,探究他憎假求真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虽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普遍被视为霍尔顿对象征着充满虚伪与道德腐败的"实际世界"的认知,但它也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反映战后美国社会状况的文本世界。作品中展露的社会状况包括经济、大众文化与社会风尚。面临着这样一个实际世界,霍尔顿也想象着一个理想的世界来获得启示。他对这样一个世界的想象代表塞林格对战后美国城市社会的严厉批评。本文从社会认知的视角,结合文本细读进行分析,探索霍尔顿所在的世界,旨在更加深刻地理解塞林格的主题意义与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沙漠的女儿》中的"流浪"这个母题的形式、内容、意义三方面入手分析这部作品,然后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作家个人经历两方面来分析在这部作品中出现"流浪"这个母题的成因。进一步显示作家的世界视野,和对少数民族族群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杰罗姆·戴维·塞林格(J.D.Salinger)(1919—)以他至今为止唯一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15年)闻名于美国当代文坛,被誉为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塞林格这位犹太籍作家有着与主人公相似的少年生活及成名后神秘传奇的遁世生活引人注目,更主要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的美国青年,……三十年来,美国历年的一批批中学生、大学生没有一个不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究塞林格以非浩翰巨制的小说而走红美国名闻国际,甚至成为美国许多学校的必读物,自有其新颖独特之外,本文试就这部小说的思想、艺术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1951年,由美国作家塞林格所著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从此世界文学画廊里又多了一个经典形象——霍尔顿。到如今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但是塞林格和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仍然像当年一样,带给人们震撼、思索以及争议。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J. D.塞林格在中篇小说《弗兰妮与祖伊》中着重探析了如何应对现代生活中的"虚伪"问题。藉由主人公祖伊帮助弗兰妮解决其精神危机这一故事,塞林格构想了一个可行的方案,通过艺术来使世俗生活合理化,并借此获得内心的宁静。这是塞林格不断探索宗教和形而上学以及内省之后提出的突破性解决方案。这个构想与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日神精神、酒神精神及苏格拉底式乐观理性主义的阐述相呼应,后者亦主张艺术能够减轻生命中的不可避免之痛。本论文分析了小说中以艺术驯化"自我"这一主题,即如何通过艺术体验消弭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界限,以此达成原初统一体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2.
说到《小鲍庄》与"文学寻根"的关系,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毫无疑问地认为《小鲍庄》该归属于这一"思潮",这是今天的文学史给我们的结论。事实上,当我们重新翻阅80年代有关这部作品的文学批评时,会发现这个结论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理所当然,而是经历一个被反复推翻又重新建立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解读会为我们展现一个真正的有关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结论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13.
由于历史久远的原因,古希腊诗人萨福的生平和创作给后人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间。在塞林格的小说世界中,"萨福"和她的诗所代表的是一个尊重个性与情感的世界,寄寓了作者藉"萨福"之名,为现代生活创造一种新秩序的用意。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塞林格著作的现代流浪汉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居有很高的声誉,这部作品之所以也能够在世界上屹立不倒,不仅仅是因为作品中塑造了以为具有人格魅力的主人公霍尔顿。还有这部作品的叙述视角是从新型的角度出发的,是在第一人称叙述的基础上加入了第二人称——"你"。在此,我个人认为有必要解说一下"你"的作用:在文章中,一是以叙述接受者的身份出现的,另一个是以参与者和旁观者出现的。下面,本文将针对文中的人物类型的形象和叙述视角展开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学界认为的“现代经典”之一。这部小说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章从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和情节处理等方面作了比较具体、深入的探讨,试图探寻该书的艺术特色,从而管窥它成功的秘密,亦希冀对青少年读者欣赏这部小说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从塞林格的创作,尤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可以看到塞林格人生梦想中所孕育的"生命超越"情结.霍尔顿的流浪及其寄于"孩子"身上的那份承担与保护,倾注了作家以内心的片刻安宁和生命的瞬间升华来求得一生生命超越的精神参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有着微妙的关系.塞林格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不仅深化了他的创作,也成就了他的神秘人生.  相似文献   

17.
在《守护世界的女人》这部自传中,霍根通过对印第安群体以及个体创伤的叙事,完成了印第安创伤历史的重塑和整合,使自己的创伤记忆得到见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伤的治愈。霍根在这部自传中的创伤叙事,不仅生动深刻地表现了印第安人所遭受的创伤,而且突出强调了只有重新构建与印第安传统的联系、回归印第安"神圣环形"才能最终实现创伤治愈这一印第安观念。  相似文献   

18.
<正>一、塞林格与他的世界20世纪50年代,"二战"的胜利推动美国在政治、经济上达到高度繁荣,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加深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漠视。美国社会充斥着对人的主体性的漠视和道德上的迷失,精神的荒寂加深了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异化与矛盾。《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美国文学中,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已被公认为“现代经典小说”之一,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作。从生态视角来审视美国作家塞林格的经典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试图通过主人公霍尔顿回归自然这个切入点,分析这篇作品中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20.
大卫.塞林格的四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儿童形象,这些儿童形象总体可概括为三类,即真善美的拯救者、成人化的天才儿童、与成人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独儿童。塞林格塑造的儿童形象是为其表达个人思想服务的,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革命英雄儿童、苦难儿童的塑造则更多的是出于教育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