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贯穿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漫步",另一条是"难以排解的忧愁".先看第一条线索.作者先写披衣出门,继而写小路踱步,再写伫立观赏,后写小路徘徊,直至推门进屋.这条线索明晰可见,使全文显得条分缕析,结构严谨完整.再看另一条线索.作者先写"心里颇不宁静".接着写寻求摆脱胸中积忧的办法,然后写"到了另一个世界"、再写"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精神得以暂时超脱,最后写"我什么也没有"、忧愁重新都积到心头.这条线索也很清楚,向读者展示了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正>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冰山原则"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类似于中国水墨画的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  相似文献   

3.
<正>龙应台的文字就像刺破平静水面的冰山,虽然只窥见一角,可就是这一角,就能让我们了解到这水面之下,其实是一座结结实实的冰山。其实,大多数人会是龙应台在《野火集》中批判的那类人,不关心国际格局变化,总觉得即使有所谓的"关心",也不能改变什么,无良的商贩依旧在制造"毒奶粉",工厂依旧把没有处理过的污水直接排放到自然界,贪官依旧横行。而我们宁愿闭上眼睛,堵上耳朵,假装还自己一个清静、美好的世界。直到龙应台告诉我们:你,就是因为你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民众,缺乏  相似文献   

4.
<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以"冰山"为喻,他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还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可见,作者善于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隐藏在文字背后,使情感充沛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到一条“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其实,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去探索、发现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建构者,注意隐性资源的开发;要求教师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注意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正>一般来说,大作家的来路有三条:一条是由小作家一步步走来,谓劳模型;一条是一拿起笔就是大作家,谓天才型;还有一条是若干年后重新"出土"成为大作家,谓出土型。大作家这块金字牌匾不是作家本人挂在自己故居门楣上的,它是一代一代读者挂上去的,所以每一位大作家之所以成为大作家自有其理由与逻辑。下面从"小说技术"的狭小角度来揭示大作家何以成为大作家的秘密。1.大作家如何处理俗故事?——视角独特,写人写人心比写  相似文献   

7.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表达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上一千多页,但最终绝大部分内容被他删去了,目的是为了加深“冰山的水面以下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 单元作文训练要求"写出人物的精神",这是紧承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写人要抓住特点"而来的单元作文训练.在写作训练这一块,统编教材尤为突出的优点是:上下贯通,编排体系畅达.我们不妨沿着写人这条线索去探寻一个写作的芳草地.今天,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们"阳光在手"文学社智囊团去解答吧!  相似文献   

9.
<正> 巴尔扎克曾经这样说过:"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①要使小说成为"单位面积产量"很高的"丰产田",采用压缩文字的办法虽能"文约而事丰",但如果剪材不当,叙述之事是读者能料及到的,那么这样的语言就是再简炼,也仅仅是在一亩田里收了几十斤水稻而已.倘若用留空白的方法把它巧妙地藏起来,让读者在欣赏中通过想象补充,这样也能使作品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许多高明的作家是深得其中三昧的.创作中美国作家恩尼斯特·海明威就有一个"冰山原则".这就是写到作品中去的是净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藏在水下.这"藏在水下"的自然就有艺术空白.他的作品写得凝炼、含蓄,有电报体之称,与他善于使用藏的艺术手段是分不开的.研究作家们在小说中留的艺术空白,对提高当今小说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无疑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0.
<正>先讲一个课堂中"跑题"的故事。有节课讲到小说"对抗自然,对抗自我"这个主题时,我提到了海明威。顺着海明威就提到了"冰山原则",接着我又谈到如果以此看人的话,每个人何尝又不是一座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呢——展露在外面的其实很少,未被了解的部分实在很多。接下来我又说,喜欢这个话题的同学可以就此写篇随笔。上述部分不在课堂预设之中。很快我就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在我任教的班级有这样一位女生,她在班主任看来不是个乖孩子,她爱笑,爱插话,仿佛不爱学习的样子,成绩难以令人满意。班主任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6期有这样一段论述: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到一条“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以孩童的眼光、诗人的灵感、哲人的睿智去感受、理解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去探索、发现水面下的八分之七.  相似文献   

12.
阿兰·罗伯—格里耶是"新小说派"中最杰出、最激进的作家,被公认是"新小说派"的领袖人物。他宣称的"客观写物论",掀起了一场颠覆传统小说以人为中心观念的"小说革命",并在创作实践中探究了新的写物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文题展示】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注意】(1)题目自拟。(2)不得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套作。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时,看到标题,就让人想起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来,以为课文就是写那凄凄美美的“泪珠”与“珍珠”的交相辉映。直到读完课文,才发现只有在写“牡蛎之泪”一段文字中提及“珍珠”二字,其余一概写“泪珠”。这不禁使人纳闷:文章重在写“泪珠”,为什么不直以“泪珠”作标题,竟无端多出个“珍珠”来,这不是文不符题吗?再看文章结构,像是顺着作者年纪的自小大到老的线索写下去的,不料读到中间却断了这条线索,直到结尾也没有连接上这条线索,仿佛材料很散,结构很乱,思路不明。其实,细…  相似文献   

15.
谢洪 《广西教育》2012,(31):180-182
依据冰山理论,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把"冰山在水面下面的巨大的"看不见的"隐性素质"与"冰山在水面上的"看得见的"显性素质"协同起来,构建职业素质培养的完整体系应包含技能、知识、行为习惯、观念、思维方式、态度和心理素质等多层次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欧内斯特·海明威以其含蓄简约的文风而著称于世。他曾以一个鲜明、生动的比喻总结他的创作经验:“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一个作家因为不了解而省略某些东西,他的作品只会出现漏洞”。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它既是作者创作的指导原则,也是读者读解作品的指南。我们必须通过水上的八分之一去发现水下的八分之七。 《杀…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格",是新大纲对高中各年级规定的写作能力应达到的各项具体要求.定"格"评改,就是以这些写作的具体要求为准绳,有重点的评改作文.举例来说,大纲规定高中一年级学生重点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必须达到两条要求:一是"线索清楚",二是"能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议论、抒情等方法表达中心思想".评改作文的时候,就紧紧扣死这两条,其他问题一概暂时放置一旁.评分也以这两条为标准.文章只要反映出了两条,就可以及  相似文献   

18.
颜洁 《学子》2013,(9):56
白石老人曾应他人要求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让人有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妙空灵的艺术感受。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样需要留白。它是文本结构中的"无",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冰山"。文本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留白愈多,给读者留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愈大。语文阅读教材中的这  相似文献   

19.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他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  相似文献   

20.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索尔贝娄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特征总是处于一种由强到弱的淡化过程中。这种淡化的轨迹有两条: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另一条则是以空间为线索。贝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是贝娄文化身份的重要风向标。循着这两条变化的轨迹,贝娄的文化身份由犹太作家渐变到犹太作家和美国作家直到他所自称的"一个有着犹太(文化)遗产的美国作家"。这种身份的演变使索尔贝娄不断超越了种族的局限,使他在展现和探索人性的过程中有了更丰富和宽泛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