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妹"之"静女",有的学者训作"美女".本文认为,"静"通"靖","靖"含"善"、"淑"义,因此,"静女"即"善女"、"淑女",而非"美女".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个诗歌发达的国家。中国古诗的发展已有将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古诗以二千五百年前的《诗经》为流头,继之以《楚辞》,《乐府》,“建安”诗,“正始”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汇成了一条源远流长的古诗大河,波澜壮阔,蔚为观止。中国诗歌作者之多,作品数量之富,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仅《全唐诗》就集录了二千二百个作者的作品达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我国古诗像汹涌的长河,浩浩荡荡;像秋夜的繁  相似文献   

3.
浅谈"诗眼"     
写诗有"诗眼",填词有"词眼".诗眼、词眼是指一句或一首诗词中最精炼传神、使全首诗词更生动形象、更富有生气的一个或几个字.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说,"片言而明百义,坐地而驭万里",说明了锤炼诗眼的重要.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来,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淡"、"滴"二字就是诗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诗缘情     
正"诗言志"与"诗缘情",是对诗歌本体的不同认定。"志"与"情"紧密关联,但侧重点不同。在中国诗论的传统中,"诗言志"先于"诗缘情",这或许与孔子的删诗有关。经他删定的"诗三百"成为"经",它寄托着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伦理期待,突出诗的教化作用。诗根植于"礼",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伦理道德,"言志"说由此应运而生。但实际的诗歌创作和鉴赏中,诗比"情"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5.
<正>1.读中想象,品味诗歌形象。诗歌鉴赏需要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的功效,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读出诗歌意境,品味作品形象。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白居易《村夜》时,对其中的"霜草苍苍虫切切"一句,可以反复读,读"苍苍",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想象霜草苍苍、草色茫茫的情景,秋色浓重的意味就读出来了;读"虫切切",可以在读中想象秋夜里耳畔传来的虫鸣声,秋夜寂静的意味也就读出  相似文献   

6.
对鲁迅《秋夜》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已成为大家爱诵的句子"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认为"简直堕入恶趣",有的认为"有一番动人的‘真趣’",有的认为是运用修辞重复格突出枣树等等,本文认为作者一方面写出了后园枣树的实体存在,更显露出了作者内心深沉的孤独和悲凉。  相似文献   

7.
智能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的生活节奏也愈发加快,流动已然成了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常态。有人选择逃离"北上广",奔向自己的"舒适圈"。在他们看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有的人从城镇返回都市,"受不了索然无味的生活";还有人在进城出城中多次往返,迷茫依旧。"  相似文献   

8.
<正>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诗歌的复苏与繁荣,"口语诗"的概念被明确地提了出来。什么是口语诗?顾名思义,就是用平常的说话的语言写出来的诗。"长得像我/但是比我纯洁",这是赵旭如的《女儿》,它无疑是一首口语诗。诗人杨森君旅途中创作的《长途汽车上打瞌睡的人》,也是一首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口语诗——我紧挨着一个女孩坐着  相似文献   

9.
向着美好跑     
阳光的影子,拓印在窗帘上,似抽象画。鸟的叫声,没在那些影子里,有的叫得短促,"唧唧、唧唧",像婴儿的梦呓;有的叫得张扬,"喈喈、喈喈",如吹号手在吹号子。我忍不住跑过去看。窗台上的鸟,"轰"的一声飞走了,落到旁边人家的屋顶上,"叽叽喳喳"。独有一只鸟,并不理睬左右的声响,兀自站在一棵矮小的银杏树上,对着天空,旁若无人地拉长音调,唱它的歌。一会儿轻柔,一会儿高亢,自娱自乐得不行。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一说,无论对当朝还是后世文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看,"诗穷而后工"的理论是欧阳修在前人诗论的基础上,在北宋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再创造"。从现实的角度看,"诗穷而后工"包含着权力与文学话语、政客与文人身份之斗争与妥协的丰富内涵。依据布迪厄的语言学理论,"诗穷而后工"的精妙内涵与典范意义在于它体现了欧阳修对于"权力话语"与"文学独立性"所作的整合。这位千年前的文坛宗师与政坛领袖,即使并未像后现代主义学者那样清晰地认识到"语言的象征意义与吊诡性质",也已经在实践中将语言与权力的关系运用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1.
欣赏写景诗的神韵美诗人们在描绘诗中的形象时,常常用国画的写意手法,不求形肖,而求神似,以得其神韵为最佳。苏轼有这么一段诗论: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绝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绝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相似文献   

12.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千古名句。每次教这首诗的时候我总是心存疑惑,"紫烟"真的是紫色的云霞(云烟)吗?为此我翻阅了大量的典籍,但发现目前大多数版本对紫烟的解释仍然是"紫色的云霞"或"紫色的水汽",有的版本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认为是"褐色的山石、太阳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张继路过苏州,秋夜停船于枫桥之下,写了名的《枫桥夜泊》诗。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把枫桥附近的秋夜景色和诗人的旅途愁思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为读创造了一个充满美感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丁立梅 《快乐阅读》2014,(11):59-59
<正>满满的月光带着露珠的沁凉扑到我的窗前,我才发现,秋了。秋天的月光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夏天的月光是活泼的、透明的,秋天的月光则是丰腴的、成熟的,千帆过尽,无限风情。它招引着我想到秋夜底下去。一前一后的脚步声相互应和,"沙沙,沙沙",我的,他的。黑夜里看不见我们的笑,但我们在笑,像两个顽皮的孩童,趁着大人们不注意,偷偷地溜到他们的视野之外去,心里面有窃喜。夜是宁静的,更是干净的。空气里流动着的是夜的体香,树木的、花的、  相似文献   

15.
那碗麦片     
麦片,很多人都喝过,我也是。但我那时喝过的麦片,已经回不来了……  相似文献   

16.
中等生向来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他们既不像优秀生那样被班主任高看一眼,视为珍宝,也不像后进生那样被班主任倍加关注。可是,近年来,在一些初中毕业班中,"中等生"俨然成为班主任的"新宠",原因何在呢?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各校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源大战。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学生进入省市示范高中就读,部分因为基础太差,难以继续学习,有的直接步入社会,加入了打工的大军,有的则成为  相似文献   

17.
目前诗坛只注重到新诗的不景气,但同样旧体诗也不景气.作为诗的国度,应对新诗与旧体诗同样关注,应提倡旧体诗的写作.以旧体诗促进新诗的发展,"以旧促新",并达到"新旧并重".这样,中国诗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诗眼”?“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魏庆之《诗人玉屑》)。历代诗人在作诗填词时,都要反复锤炼,推敲字词的生动、形象、贴切、华丽。所以杜甫曾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写道:“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悉。”贾岛的“推敲”故事,更是成为诗人铸字炼句的佳话。 在教学诗同时,我们也应细心体味诗人炼字的用意所在,要结合诗词形象思维的艺术创作规律,咀嚼“诗眼”。有些字看上去倒也平常,但一经诗人洗炼的安排,就有特殊而深刻地表现力;有的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有的字创造了浓郁的意境;有的字点染了艳丽的色彩;有的字勾画了动人的形象;有的字具有重迭映衬或反复递进的关系;有的字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教师应抓住这些富有特殊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习作话题] 下雨了,下雨了!你喜欢下雨吗?你仔细观察过小雨点吗?有时候,小雨点像爱发火的爸爸,"霹雳啪啦",一阵怒吼;有时候,小雨点像爱操心的妈妈,在窗外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有时候,小雨点又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把大家都赶到家里去,只留它一个人在外面嬉戏玩耍.你眼中的小雨点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拿起笔来,为眼中的小雨点写一首诗吧!  相似文献   

20.
问添衣     
安意如 《同学少年》2008,(12):42-42
捣衣,添置寒服是古代女子秋季常做的事。是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多于秋夜进行,所以制好的衣服也被称为寒服。词调中有《捣练子》词牌,即其本意。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诗词中往往用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像王驾那句"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王诗之所以能够被千载传颂,正是因为他如实传神地写出了思妇对远戍边关亲人的牵挂,道出关爱这种洁净如莲花的情感,文字也因此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千年以后的人读了一样很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