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色城堡》是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不长的篇幅、独特的写作手法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在故事架构清晰和遣词造句简单的情境下,涵盖了关于文明冲突与交融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的文本意义:一是对身份认知感的讨论;二是探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三是"白色城堡"作为象征手法下意象的产物,它代表了什么?  相似文献   

2.
"倾听"模式在小说《劝导》中有极为重要的建构作用。借助女主人公的"倾听"姿态,小说展现了作家的女性观、婚姻观和人生观。通过"倾听",女主人公在交往社会中建构了自我的存在空间。在具体的话语场景中,"倾听"的方式与效果都会受到交流模式的影响,女主人公通过参与到话语场景中,确立了自身的阐释主体身份,完成了"倾听"主体与现实的融合,实现了小说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7,(1):77-83
《故事新编》以"油滑"的笔调游离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鲁迅杂糅进的现代意识使小说文本呈现出主题上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小说建构了英雄人物/普通民众以及古代先贤/传统文化立场两种话语表达模式,其营造的历史向度和空间维度纠结于鲁迅发掘的人的思想意识存在的历时困境。《故事新编》依旧承载着鲁迅惯有的话语启蒙,并且也映射出作者自身思想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4.
《创造》凸显了民国时期现代家庭空间中仍存在的不平等的两性关系。小说一方面承认国民革命的话语和实践有助于民国女性深刻意识到两性间不断"赶超"与"被赶超"的现代"中间物"命运,进而提供改变女性社会家庭地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发现了国民革命的话语和实践的限度,即不能确保性别赶超的必然性和实然性,同时还可能延续性别之间既有的失衡模式。  相似文献   

5.
满族作家叶广岑根据陕西古镇青木川当地的历史资料以及自己对历史的把握和感悟,写成了《青木川》这部小说。青木川当地曾出了一个有名的土匪头子魏辅唐(小说中叫魏富堂),他的一生极富传奇性,叶广岑以他的人生经历为参考,多角度多线索地展开了对历史的追忆与还原。从民国前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再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在这极长的历史跨度中寻找那埋在历史深处的真相。它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体现了新时期革命历史小说题材的书写特征,包括新的历史观的阐释,在破碎的历史图片中重构我心中的历史,从集体话语到多元化个人话语的转变以及对历史想象空间的扩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文化视角解读王尔德的短篇小说《坎特维尔城堡的鬼》。与18世纪英国哥特小说的特点不同,虽然此小说也是一个有关鬼的故事,但由于故事发生在欧洲和美国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小说中鬼魂出没的场面却不再具有恐怖的效果,变得滑稽可笑但又蕴含深意。文章从3个方面解读这篇小说:首先从文化角度评述小说中"新"、"旧"两个世界的冲突和调和;接着分析达成二者调和的小女孩弗吉尼亚在小说中的作用;然后论证主人公西蒙爵士的鬼魂是堂吉诃德式的形象,而《堂吉诃德》是这篇小说的潜文本;最后,以《坎特维尔城堡的鬼》的双声性作结,揭示出这部短篇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中言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话语本身又包含着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无论是透视性的话语还是遮蔽性的话语,都可以给读者留下多维度的解读空间,张爱玲的《封锁》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本文从小说人物的言语出发,探讨《封锁》中独特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小说《寄居者》展现了二十世纪初的上海多民族共存的状态。小说文本中存在两套话语体系,一套是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它将各民族形象定型化,并基于此在各民族间形成森严的等级;另一套是混杂性话语,它通过杰克布形象的混杂性解构了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贴在犹太人身上的"标签",还原各民族特征本身暧昧,模糊,冲突的真实状态。同时,揭穿建立在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之上的所谓迫害正义的骗局。  相似文献   

9.
吴丽仙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1):38-40,80
华裔美国新生代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中塑造的"边缘人",以双重视角表述的"新的中国",重建了华裔美国人的自身话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话语方式--寻求自我整合的文化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0.
小说情节的传奇性,既指故事情节的虚幻新奇、纷繁复杂,又指情节设置的腾挪跌宕、摇曳多姿。中国古代小说中构设传奇性情节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巧设悬念,于延宕篇章中添"奇";二是构造巧合,于波澜起伏中显"奇";三是移花接木,于情节"移植"中设"奇";四是使用超现实手法,于虚无幻茫中生"奇"。传奇性情节的构设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本雅明寓言理论对《白色城堡》和《城堡》中的隐喻形象中所蕴含的寓言性进行挖掘,从而构架起文本理解通向寓言世界解读的桥梁,并试从文本中找寻到作者关于“城堡”的对于现实的关照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本雅明寓言理论对《白色城堡》和《城堡》中的隐喻形象中所蕴含的寓言性进行挖掘,从而构架起文本理解通向寓言世界解读的桥梁,并试从文本中找寻到作者关于“城堡”的对于现实的关照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6,(9):66-70
《繁花》借以吴侬软语的韧性与情致,遵循再现世俗生活的内在逻辑,进而展现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小说中,"不响"与"饭局"为文本提供了饶有形式的留白空间和象征化空间,从中隐喻人们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的焦虑意识。在此,以精神分析学中的"焦虑"及"焦虑的防御机制"等内容为基础,分析小说中人物焦虑的原因及表现,以此来探讨作者试图建构个人话语以抵消焦虑意识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华裔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以语言为文化批判的切入点,建立文本存在的家园,成为作家话语身分的注脚。本文通过审察作家在小说《女勇士》中对语言本身的关注以及诸多叙事行为的把握,揭示女作家汤亭亭对现代小说“讲故事”方式的颠覆和实行回归语言本身的倡导。《女勇士》在语言层面的词语、句式、俗语、意蕴修辞和表这方面打破了美国文学传统的小说叙述方式,在作家个性化的语言运用中确立了作家的言说身份和话语地住。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29-134
孙犁的小说创作重视叙述的历史真实性,着眼于心灵、人性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在抗战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体",这在主流叙事里显得另类,"我"是造就这种文体的"神",抒情性是其文体表征。"芸斋小说"是孙犁写"我"之思的极致,他以个人视角对文革期间的种种世相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形成了"文革十年"表现上的个人话语方式。孙犁的小说从古代白话小说传统中借鉴了创作方法和叙事方式,在民间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其部分小说与"寒窑"母题形成了互文关系,晚年又从史传文学传统中吸收了更多的养分,借鉴了列传、志异的写法以及《史记》《聊斋志异》的形式因素,拓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的小说以开放性著称,其封闭特点却少有人论及。作为一部后期的小说,《城堡》的封闭特点更为强烈,不仅体现在文本中具体的空间描写上,更体现在镜子一本文的功能,人物符号化和情节的封闭性上。  相似文献   

17.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描写美国20世纪20年代社会景观的最佳文学作品,自1925年问世至今一直广受读者和批评界的好评。本文将采用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的观点,拟从"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两个方面来探讨和分析该小说叙事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小说《西游记》中的情节、语句与《五灯会元》中的禅宗话头存在诸多关合之处,揭示二者的关系,可以透过文本的表层对小说中睿智、幽默的话语以及看似无味的情节有更深入的理解。针对《西游记》宗教文本的复杂性应摒弃"原路返回"的阐释思路,采取"有限度"的、更加灵活的"互文"读解方式,"于其变化横生之处引而申之",从而对小说宗教文本有更通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对20世纪50年代的通俗小说《烈火金刚》进行再解读,分析其意识形态遮蔽下的通俗性、传奇性特点。小说中武侠小说的主题模式、传奇小说的结构和情节、演义小说的人物分配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20.
《阿诗玛》作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闪耀着夺目光辉的艺术珍品,其深刻的主题思想、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事结构、多样的艺术表现、浓郁的语言特色和奇异的产业功能,构成了《阿诗玛》独特的传奇性。这种丰富多彩的传奇性不但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更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为《阿诗玛》成为中华民族的经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阿诗玛》独特的传奇性不但推动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扩宽和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创作题材,更成为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可以说,随着人们对《阿诗玛》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阿诗玛》的传奇性必将放出更加夺目璀璨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