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集合和总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题中的应有之义。继承和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经典阅读、文化感知、舆论引导,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育人"效应,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将中华传统文化比喻成"精神基因",这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把中华传统文化看成是"精神基因"虽然是一种形象比喻或隐喻,但具有合理性:"精神基因"观点的合理性根植于基因本身的特性;"精神基因"说具有很好的解释性;"精神基因"说更好地表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充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基因"的观点,主动、自觉、开放、创造性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基因"功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3.
文化具有自身传承性与相对独立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社会和谐、以民为本、求同存异、协和万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内容。当今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不足的现状与正在崛起的大国地位不相匹配。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谱系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更是支撑中国国家形成和历史延续的驱动力。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探索出适应本国国情且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发展道路,即"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延续而成的。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要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注重吸收代表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其他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着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新的历史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当前对于如何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存在"全盘西化"和"全盘复古化"的错误认识。客观分析错误认识产生的原因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消极影...  相似文献   

5.
从民族视角、时代视角、地域视角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准确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深入理解长安文化。长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长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为古代各政权认可并极力推动、普及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盛世文化,记载着中华传统的辉煌与骄傲;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多民族不断融合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  相似文献   

6.
<正>《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古诗是性情之文,其教学应让学生发于情,止于析,成于悟。这"情"与"悟"便是学生的审美自觉。然而面对考试压力,教师往往把诗歌课上成了考题课、技术讲解课;学生也努力地将那些美好的文字肢解成分数。世易时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对于大学生塑造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了九年的传统文化特色品牌类活动"中华母亲节"为例,探索其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已形成推广的活动模式、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的重要意义乃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深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也要深入研究和批判"普世价值论"思潮,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关系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定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对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梳理和总结,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作出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厘清一些相关的政策界限和认识界限。  相似文献   

9.
赵才欣 《现代教学》2015,(Z1):11-12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以及各种物化的景观与行为。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22届APEC)在中国举办,"水立方"中的一场以"上善若水、同舟共济"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参加APEC的各国元首和所有贵宾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而认识这种文化的深刻内涵,汲取其精华,更是一位教师育人的神圣职责。一、立文化观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可确认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形成历经了五千  相似文献   

10.
唐月泉 《现代教学》2015,(Z1):131-132
从"两纲"教育到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政策层面上要求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化学学科在这历史性的机遇时刻,也应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多年来,对于中学各门学科的习题课,尤其是数理化学科的习题课,学生总感到有点枯燥乏味,基本上就是对知识点反复训练。不少教师也觉得习题课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当代意义。他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滋养其心灵、引领其世界观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从生活向度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基础;从文化向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实践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内在要求;从认知向度看,新时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中国高等院校的文化自信,在世界范围内,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大学,在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由之路。近年来,福州大学自上而下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活动,积极探索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有效方式方法,坚持多项举措,成效显著,为当下"双一流"大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19,(5):88-9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有机结合,强调成人与成才密不可分,其思想实质正是"立德树人"。中国古代冠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道德教育功能,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重要文化表征形态。挖掘中国古代冠帽及冠礼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准确把握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方式,对于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的全面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诚意正心"全面承继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诚意正心"具有核心地位,不仅与"仁义礼智信"密切相关,也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核心理念;同时也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入世"的基本特征。只有"诚意",方可"正心";只有"正心",才能"诚意"。  相似文献   

17.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教学面临的困境,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源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是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根"与"魂",从而进一步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方式,构建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融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微媒体构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新环境,以切实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8.
一、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形成人文校园文化 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首先要从营造相应的学校文化氛围着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学校进行了传统文化环境的营造,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主题,对校园环境进行设计与调整,努力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忠""孝""礼"浮雕文化墙,"传统节日、中国名胜古迹、国粹艺术、科技长廊"等系列墙饰,教室多彩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专栏三者为一体的校园传统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走进林纾"是福建工程学院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公选课。该课程着眼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客观认识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展开,通过编写《林纾读本》及系列教材、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强化课堂内外互动等,开展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几年的实践证明,"乡贤文化""大学校史""文化创新"是开展富有区域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元素,也是培植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让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丰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红色资源当成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想,要真正传承与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审视、挖掘红色资源,以打造"红色课程",开设"红色课堂",丰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底蕴。一、红色资源教育价值的审视思想政治课教学承担着"铸德育魂"的使命,而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