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We formulate a distinctly 'political liberal' conception of mutual respect, which we call 'civic respect', appropriate for governing the public political relations of citizens in pluralist democratic societies. A political liberal account of education should aim at ensuring that students, as future citizens, learn to interact with other citizens on the basis of civic respect. While children should be required to atte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at will inculcate in them the skills and concepts necessary for them to be free and equal citizens, parents should be granted as much freedom as is compatibl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civic respect to raise their childr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respective 'comprehensive doctrines' (systems of beliefs and values, including religious doctrines). We consider an objection to our position drawn from the account of upbringing recently advanced by Matthew Clayton, namely, that the conception of civic respect that we advance rests on an implausible view about the limited scope of the requirements of political justice. We develop an account of the 'basic structure of society' as the appropriate subject of political justice that can overcome this objection.  相似文献   

2.
公民道德能力是现代型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种理性地参与公共政治活动,合理地规划自己生活的能力。公民道德教育应该以培养公民道德能力为重要内容,关心道德生活、道德实践,塑造好公民。  相似文献   

3.
4.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自由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错综复杂,理论内容相互交织.自由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强调以“自由”的方式培养理性自由的公民;公民教育中的自由教育强调培育公民如何“自由”地选择和追求一种善好的生活.作为自由人的公民,是两种教育理念在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中再次融合的重要根基.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现在到了恢复美国高等教育丢失的使命的关键时刻。在简要回顾了公民教育三要素——思想、道德和行动后,本文详细描述了公民教育在美国大学的衰落和针对公民教育真空的四种反应,最后提供了若干建议作为把思想、道德和行动等不同角色结合起来的对话框架。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主义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意识得到理性的升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觉醒时期,表现为对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理性意识.在民族主义的感召下,中华民族奋起救亡,显示了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和前所未有的民族凝集力,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回顾和探讨抗日战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对于加快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学校的本质与公民教育密切相连。学校理当是培养公民的场所,也就是具有爱、社群意识和民主特征的共同体。学校应是爱的家园,关爱学生并被学生理解和接纳,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有能力关爱他人、充满爱和可爱的人,具备创造民主正义世界的内在动力;学校应是一个道德的、关心每一个人需要的和分享其传统的社群,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公民美德;学校实施民主管理,尽可能地为所有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条件,让学生协商与对话,积极参与改善学校和周边社区环境,才能让学生获得参与民主的经验与能力,成长为民主社会的未来主体。  相似文献   

10.
奥林匹克与青少年公民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名思义,公民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合格公民的教育。其核心是使每一个公民懂得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民族、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或者可以概括为养成每一个公民的公民意识、公共精神。这种公民意识、公共精神既需要“教”和“化”,也需要人们通过自主积极的公共生活和公共交往才能养成。在这方面体育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它为培养公民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天然土壤。体育运动中有竞争、有合作,需要勇敢、机智、克服困难的坚毅、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早在1926年就…  相似文献   

11.
公民教育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发出的这个指示,吹响了我国振兴公民教育、推进社会和谐的号角.  相似文献   

12.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civic education frequently appeal to an ideal of mutual respect in the context of ethical, ethical and religious disagreement. This paper critically examines two recently popular criticisms of this ideal. The first, coming from a postmodern direction, charges that the ideal is hypocritical in its effort to be maximally impartial and fair. The second, which I associate with such 'new atheists' as Sam Harris and Richard Dawkins, argues that notions of mutual respect pose a threat to such basic goals of education as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相似文献   

13.
14.
实践中,以培养公民、造就公民身份、塑造公民道德为指向的公民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公民、公民身份等相关概念内涵变化的影响。同时,公民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自然也会伴随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一方面公民教育只是造就公民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公民教育也只是教育功能的一个方面。不过,无论如何,公民都不但需要教育,而且可以教育。公民教育的终极理想必然指向人类的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印度崛起和实力增强,国家主义对印度的大国定位及族群整合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主义基本上适应了印度崛起过程中既要保持传统特征、又要开拓创新的内在要求.然而,国家主义能否消除长久积存在印度社会中的族群、宗教、种姓纷争所带来的疏离因素,并作为凝聚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是值得怀疑的,这种不确定性将决定印度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必然伴随着教育的转型。教育的自觉转型以人的转型为核心。公民是当代中国人之转型所在,公民教育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之所在。公民教育不是政治教化,也不只是公民意识教育,而是一种以培养公民完整素质为宗旨的新的教育形态。个人主体性和公共性是公民的两个基本品质。当代公民的公共性已从传统的国家公民延伸到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因此,当代公民需要具备个人公民、社会公民、国家公民、世界公民等多重身份,我们也必须以具备多重身份的复合型公民的要求来设计公民教育的层次与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公民教育可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从二者的内涵外延看,整合之后,内涵和外延更明确。从国际趋势来看,公民教育概念已经被各国普遍接纳。从民众接受心理看,进行公民教育面向的受体更多,解决的问题更具体,更容易被接受。从操作层面来说,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更容易取得效果。从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来看,进行公民教育正符合我们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社群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主要的理论流派,对公民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理想的公民是具有社群价值认同和德性的人,这种公民主要通过社群文化的探索和社区服务来培养。  相似文献   

19.
The proper role and influence of religion in the public sphere continues to be contested and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ivic education in a liberal democracy. Paul Weithman and Michael Perry argue that religion makes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civic participation and that religiously grounded beliefs should be fully welcome in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In response, this paper strives for a middle ground of preparing citizens to engage thoughtfully with a wide range of moral perspectives, religious and otherwise, while promoting a civic virtue that still honours a commitment to public reason.  相似文献   

20.
全球移民,多元族裔对公平的诉求,以及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使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公民身份和公民教育发展变得愈加复杂.由于许多种族、民族、文化、语言和宗教群体难以结构性包容于国家体系之中,导致的结果是这些群体既不能内化国家的价值观和精神以形成较高程度的国家认同,亦不能获得政治效能感.他们更为关注本群体的特殊需要和发展目的 ,淡漠国家整体利益和发展目标.文章将边缘族裔不成功的社会化过程定义为"失败的公民身份",并提出了公民身份类型学的理论模型,详细定义了失败型、认可型、参与型和变革型公民身份的内涵.论文还论述了学校教育在减少失败型公民身份,帮助边缘群体转变为多元文化国家的有效参与型公民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详细介绍了转化性公民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