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哦……咳!     
叹词的表现力较强.它能通过人物一般性的感叹、应答等,反映出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忆铁人》中的叹词运用就是典型的一  相似文献   

2.
上初中,我被选为一(1)班班长。“大家静一静!现在,我公布全班同学上周的道德品质行为量化考核结果……”班会课上,我大步流星地往讲台上顺势一站,朗声一喊,顿时,喧闹的课室鸦雀无声。52双眼睛注视着我,几十个同学在洗耳恭听,自我感觉够潇洒,有气派。然而到了第六周,麻烦来了。那是一节自习课,老师不在。作业做得差不多了。班上的纪律便  相似文献   

3.
咳,又是校门口!——毛毛在班会课上发言的标题毛毛对上次在校门口买葱油饼的事情还记忆忧新,他万万没有想到,好不容易轮到他当班会课的“主讲”,要说的居然也是和校门口有关的事!他讲  相似文献   

4.
5.
《麦田守望者》是公认的当代成长小说经典之一,揭示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精神上的探索与迷茫。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相当模式化,《麦田守望者》就遵循了下面的叙事结构:厌倦——出走与迷茫——逃避与漂泊。成长的引路人也是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构件,然而,在《麦田守望者》这本小说中,却出现了引路人缺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守望. 尽管我力量微茫,但仍满怀希望,你看不见我的忧伤,也看不见我的绝望.我不孤独,因为我有信仰.我要让所有的孩童在我的庇护下简单成长;我不愿被世俗染黑,更不愿被尘埃湮没;我不想向这生活低头,哪怕远离尘嚣,守住内心的净土就好;我羡慕无忧的孩童和无惧的流浪者,他们不为任何虚名所累,更不会为了追求什么而去放弃什么.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J·D·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的守望者》为文本,结合战后美国的状况,特别是道德方面的主流思潮"反文化"及欧洲"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主人翁霍尔顿的典型的"垮掉派"的意识行为进行剖析,将霍尔顿终身志愿做一名守望者的纯真及崇高理想再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夹杂着颓废与反叛的双重精神氛围里进一步凸现了时代对于一代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也是《麦田的守望者》总是令人记忆犹新,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却的岁月,太多的敏感、偏执、荒唐、颓废、甜蜜和欢乐,使日子变得寂寞又温暖.和霍尔顿一样,我也是一个曾经的坏孩子.有时候,我会因为一句话而伤心,会因为一件事而暴跳如雷.那些日子,叫做青春.明知不该浪费时间,却还是不知该从何做起,总是觉得学校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索然无味.每天早晨怀着一颗努力的心,可拿起笔,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该向哪里发力,提起又放下,放下又提起.  相似文献   

9.
霍尔顿的缺失与找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里的守望》中霍尔顿精神世界中的两位灵魂人物-兄弟艾里和童年女友琴的缺失寓示着霍尔顿的世界中理想的倾覆,精神的匮,纯真的湮灭及“听”的缺席,这构成了他无法维持理想的精神痛苦及个体存在的危机,而霍尔顿为了走出困境、找寻缺失的东西,确立自身的存在所进行的纽约之行最终彻底失败,这不仅是霍尔顿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1.故事有如一出惟美电影;2.点睛之笔的结尾耐人寻味;3.它更属于我们一部分人的青春幻觉。读点 Badluck!我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城市的繁华像水一样从我身边流过。衣袋里一分钱没剩,倒霉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冒出来了。真搞不懂一些人,比如老师,干嘛把事情看得那么严重!我不过是想要在这个到处充满了倦怠的世界里,找一份无力的“刺激”罢了。就像这样———坐在一个地铁入口的台阶上、一棵垂下长长根须的大榕树下,扫视着过往行人,然后选中了一个小丫头。“喂,丫头,有钱吗?”她眨着大大的眼睛,一脸天真无邪。沉默。如…  相似文献   

1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是主人公霍尔顿寻找守望者之旅,也是试图和他人建立关联的精神之旅。本论文运用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的关联理论,解析霍尔顿冲破孤独的牢笼、踏上纽约三天的旅途,试图建立与他人的联系,最终与妹妹菲比建立起友爱关联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霍尔顿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一名16岁的少年,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作为一个社会人,他有多重身份:儿子、兄长、学生、同学、青少年等,但其三种基本的身份:儿子、学生、青少年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却是缺失的,不完整的成长经历导致他最后被送往精神病院。拟从霍尔顿作为儿子、学生、青少年三种身份残缺在文中的体现、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来探讨主人公不幸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J·D·塞林格以“现代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麦》),开创了一个“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红色鸭舌帽,模仿《麦》中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动作,一时成为美国的奇特街景。从霍尔顿寻求一个“舒服、宁静的地方”而不得所发出的绝望呼喊中,美国青年听到了自我的回声。《麦》使得他们更加关注个性的心理发展,在对待生活认识的成熟观念上,影响了美国几代青年。  相似文献   

14.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写过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自1951年出版以来,对美国几代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美国许多中学和高等学校把这本书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或列为教材。在我国大街小巷的书店里,它也是常销不断。一部十几万字的小说,不仅一直畅销而且日益经典化,令人叹为观止。它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小说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开口“混帐”,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只身在纽约游荡一天两夜的经历和感受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美国中产阶级子第的苦闷、彷徨和社会的丑恶,虚伪。这部作品发表后立即在少年读者中引起轰动,一时间美国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是大冬天穿风衣,倒戴红色鸭舌帽,一口俚语的“霍尔顿”们……整整50年过去了,正经历着社会巨变的中国如今也出现了这样一位“天才留级生”韩寒。读过韩寒作品《三重门》、《零下一度》和《毒》的人都会发现,文中所流露出的对现行应试教育制度的不满、对现实社…  相似文献   

16.
钱珏 《考试周刊》2013,(57):22-23
本文运用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及同一性危机的研究方法,对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在青少年阶段表现出的同一性危机进行深入分析,详细阐述其危机产生的原因及霍尔顿如何在一个冷漠污秽、充满伪善、缺少沟通的异化的成人世界中追求纯真,实现顿悟,化解危机,重获新生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7.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D.塞林格的代表作,一经问世就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好评。其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成为美国文学长廊里的一个经典人物,他在与自我,他人以及生活环境这三方面的异化表现其实是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标签。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阐明了大众追求的平庸性和物质化的根源在于精神和价值的失落,霍尔顿的迷失实质上是青少年发现成人世界的虚伪、空虚后,对成长的迷茫以及在精神上处于无家可归的漂泊状态。他的故事可助力研究者解除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异化。  相似文献   

18.
关于作家塞林格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1919年,1940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出版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音》。这之前发表的20多个中短篇小说已使他小有名气,长篇小说的出版更使他的声誉与日  相似文献   

19.
运用拉康关于主体心理结构三个级别的理论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因境进行剖析,认为霍尔顿的心理发展在短短两天三夜里经历了不同时期。“镜像阶段”霍尔顿形成虚幻但完美的“自我”——做童真的救世主。在象征级中,霍尔顿感到“父亲之名”对镜像的强大威胁,被象征性的阉割了。最终,霍尔顿徘徊在想象级和象征级间无所适从,不时表现出想回归真实级的冲动。  相似文献   

20.
贾宝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他是封建贵族家族中的公子哥,受万人宠爱于一身,但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典型的叛逆少年形象;与此同时在西方名著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是中产阶级家的孩子,但他是一个问题少年,他会逃学、会抽烟、会说脏话。虽然两位主人公诞生在不同背景、时间下,但他们在交友方面有着相似却又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