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看以下例句: 1.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 (2003年4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15页韩愈《祭十二郎文》) 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同上书第116页) 3.其然乎?其不然乎? (同上)  相似文献   

2.
正《赤壁赋》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现收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二册(必修)。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注释不尽如人意。下面分条加以阐述。一、苏子愀然现行新课标教材注: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2006年11月第2版第32页)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必修)却注为:忧愁凄怆的样子。(2004年9月第1版第154页)两个版本教材的编者对"愀然"一词的处理明显不同,但与教材配套使用的两个版  相似文献   

3.
同报章杂志一样,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助词“等”、“等等”的使用频率极高,但用得不规范的却不乏其例。请看下边两句:①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不就涌现出像赵春娥、蒋筑英、罗健夫、张海迪、朱伯儒等等一些优秀人物吗?(高中语文第三册78页)②这些例子的所以不造成困难,是因为汉语词汇里没有“末落”、“隐姓埋居”“闻世”“婉啭”等等词语。(高中语文第四册24页)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在教授新编高中语文课本过程中,发现古诗文中有的注释可以商榷.现提出几条肤浅意见,就教于教材编者与各位同仁.(1)《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课本注:“质,砧.”应解为“质”通“锧”;“锧”,砧也(《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完璧归赵.”课本注:“请,动词,仅表示歉逊的语气.”我们以为欠当.首先,“歉”是别词,应为“谦”;“请”原是动词,在此是一个谦敬副词,而非动词(教材版本同上).  相似文献   

5.
王鑫 《现代语文》2006,(2):59-59
笔者最近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偶然发现一个句子: 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50页)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选入的《错字小议》一文,是一篇针对性强、论据丰富的好文章。但细读一下,不难发现全文列举的二十个事例论据中,有两个例子作为论据不够恰当,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现摘录于后,求教于大方之家。 例一:考试合格,给予一年左右时间自行复习,补考不及格,取消顶替资格。(《光明日报》1981年10月6日第一版“职工子女顶替要认真进行考核”条)  相似文献   

7.
冯爽  高黎明 《语文知识》2000,(11):28-29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守财奴》一课中对“克罗旭”这一人物的注释是:“替葛朗台放债的公证人(资本主义社会中,在法律上受他人委托处理一切事务的代理人)。”(见教材第171页)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有两处不很妥当,简析如下:其一,公证人作为一种职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  相似文献   

8.
初五册《隆中对》和高一册《亦壁之战》有“挟天子以令诸候”和“挟天子以征四方”的话,一般的古文选本和教参资料均将“挟天子”一语释为“挟制天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缩印本691页)亦云:“夹持,……引申为挟制。见‘挟天子以令诸候’。”在“挟天子以令诸候”条下注云:“挟持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同上,692页)  相似文献   

9.
一、“预习提示”中的错字和注释中的病句。 1990年11月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预习提示”第一段第五行将“戳穿”写成了“戮穿”。“戳”,读chu(?),左“翟”右“戈”,这里意为“说(破)”、“揭”;“戮”,读l(?),左“翏”,右“戈”,意为杀。二者不容混用。该册第2页中注解①有这样一个句子:”其中充满了颠倒是非、隐瞒和捏造事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恶毒污蔑和深刻仇恨。”(句中着重号乃笔者所加,下同)“充满”不能与动词短语“颠倒是非”、“隐瞒和捏造事实”搭配。“充满”的义项有二:“①填满;布满;欢呼声充满了会场。②充分具有:雄壮的歌声里充满着热情和力量。”(见《现代汉语词典》)它只能与名词或名词短语搭配,不能与动词或动词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千古名篇,中高等院校语文教材常选。但对“雨脚如麻”一词,有的略而不训,如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有的训而欠妥,如《高中语文》(第六册136页)、卫电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文选和写作》(第三册121页),均训“雨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内蒙访古》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对这一复句的分析,人教社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为“假设复句”(见第148页[思考和练习]四第2题答案)。笔者对这种分析不敢苟同,略陈浅见,以求辨正。  相似文献   

12.
王利平 《语文知识》2003,(12):32-3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175页《闺塾》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素妆才罢,缓步书堂下,对净几明窗潇洒。”教材把“潇洒”释为“整洁”。这种解释实不多见,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发现此注有误。  相似文献   

13.
1988年修订出版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材,是一套好教材。但也有一些问题。一些错字且不说,一些知识性的问题却值得商榷。现仅就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举八例: ①《谈谈虚和实的关系》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但是你要观察它,才能认识它”,这是一个简单的条件复句,其关联词是“要……才……”我们认为,关联词“要”应改为“只有”,从语法角度看,“要”可与“就”搭配,而不能与“才”搭配。“才”常常与“只有”搭配使用。从逻辑角度看,原句把“观察”当作“认识”的充分条件,其实,“观察”应该是“认识”的必要条件。因为不“观察”就不能“认识”,而做了“观察”未必就能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把“欲以客往赴秦军”(232页)这一句,解释为“想带着门客同秦军拼命”,我认为课本把原句中的“以”作“带领”讲不甚妥当。第一、把“以”解释为“带领”,在文言文中似乎并无此例。“以”作为介词当“凭借”来讲,就很常见了。如:“将军以神武雄才…当横行天下。”(《赤壁之战》)又:  相似文献   

15.
王灿 《语文知识》2003,(10):34-34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注释中有几处值得商榷: 一、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第24页注释(5)把“惩创”的“创”注为chuang,这是不妥当的。“创”有两音,一为chuang,一为chuang。根据《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读chuang时,是“开始(做);(初次)做”之意;读chuang时,有“创伤”之意,还有  相似文献   

16.
下乡几次,就像围场狞猎,没有抵抗,遇到的是惊怖的人群和家禽家畜。(叶楠《淹没不了的往事》见《新华文摘》91年第7期第97页)我为义军一往直前的勇猛冲击欢喜若狂。(同上第99页)上引文字中有两个词语是临时拼凑的:一是从“惊慌”中抽出“惊”,从“恐怖”中抽出“怖”,拼凑为  相似文献   

17.
刘峰 《语文知识》2000,(5):61-61
高中语文第六册邓拓杂文《欢迎“杂家”》有一处说法值得商榷:清代学者洪亮吉,他的文集和历来其它学者的文集一样,几乎无所不包,其中就包括有他的人口论著作,比达尔文还早半个世纪(着重号为笔者所加)。文中“达尔文”应是“马尔萨斯”。依据有三:一、高中语文第五册《治平篇》(作者洪亮吉)的”预习提示”明确说:本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专论人口问题的文章,写于乾隆58年(公元1793年),比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公元1798年)发表早五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史方面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现行初中《中国历史》第一、二册和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 )课本存在着对同一史实表述不一致的现象 ,即使同一课本也存在前后不一的问题 ,给教与学都带来不少困难。下举数例。(1 )半坡氏族遗址距今时间 :初中课本是“约 5 0 0 0年”(第一册第 1 3页 ) ;高中课本却是“约五六千年”(第 4页 )。(2 )对于河姆渡氏族种植水稻的问题 :初中课本表述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第一册第 1 4页 ) ;高中课本则表述为“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第 5页 )。(3 )初…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第25页是这样分析的: 夔,读kui,上倒“八”,中“自”,左“止”,右“巳”(音si,地支第三位,不同“已”或“己”),下“文”。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后的“点读练习一”,其中有句云:“是非木柿(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句中“木柿(fèi)”一词是木片的意思。但“柿”字是个错字,读 shì,应写作“柿”(fèi)。“市”和“市”是两个读音不同的部首。“市”读 shì,五笔。它组成的字有柿、铈(均读 shì)等,只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