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建党前夕,陈独秀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陈独秀从来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只是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和有影响的社会主义宣传者。笔者认为陈独秀在党成立前夕,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本文仅就陈独秀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对于这场革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观望到经历了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陈独秀接受十月革命的思想过程与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相一致:陈独秀最初从民主主义与社会进化论角度看待十月革命;苏俄宣言与巴黎和会的双重刺激加快了他对十月革命的认同;后来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彻底接受了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是否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何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学术界观点不一。文章认为,陈独秀是在1920年下半年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的,但是其转变存在着很多缺陷,因而他是一个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在我国史学界过去曾经有过不同的议论。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经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急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由急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但他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不过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1921年他虽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但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假马克思主义者。直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种议论就被林彪、“四人邦”的文化专制主义所窒息。林彪、“四人邦”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他们任意篡改党的历史,他们武断说陈独秀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派,天生的机会主义者与叛徒,并不得有任何异议,否则,就是为叛徒翻案,为机会主义招魂,为民主派、走资派树碑立传。林彪、“四人邦”的垮台,为我们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科学地评论陈独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由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是一个多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历史过程。北大文科学长的解职、被北洋政府逮捕以及逃避重新抓捕、第三国际代表与陈独秀接洽发起共产党、在南方被守旧势力的围攻、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总书记等,这些因素综合起作用,促使陈独秀一步步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陈独秀社会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早年陈独秀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者,建党时期和大革命早期,陈独秀宣传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主流是唯物史观,大革命中后期,陈独秀逐步背离唯物史观,思想的主导倾向是唯心史观,最终,陈独秀归属于唯心史观;其伦理观、宗教观、群众观表明,陈独秀是一个不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是一个不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宜笼统地说陈独秀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史上极具开拓意义且获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陈独秀和李大钊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扮演了最为关键的角色,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翻译赞助是陈独秀与李大钊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重要武器之一。陈独秀和李大钊通过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译文和译作的刊载与发行提供极具时代影响力的平台,直接赞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译本生成,积极介绍与评论作品,散发、赠送、助销译作等举措,有力助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信仰的确立和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上,陈独秀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其思想的发展也经过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1915年9月,从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改名为《新青年》)起,他和李大钊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积极宣传民主、科学和文学革命思想。十月革命后,开始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1920年4、5月间,陈独秀连续发表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论》、《劳动者底觉悟》、《答知耻》和《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与李大钊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大量文章 ,宣传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揭露帝国主义假平等真霸权的欺骗性 ;谴责北洋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压迫人民的罪恶行径。从中可以看到陈独秀在这一时期思想演变的轨迹 ,即开始由激进的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1920年武汉和上海两次南下之行在他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中起了重大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在行动上开始同情劳动者,积极参加工会活动,重视无产者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对十月革命从迟疑、有所保留,到大力宣传,代表着李大钊从一个民主革命者向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再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复杂历程。仔细考察他对十月革命认识的转变,将有助于理解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得出的新结论,给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铺奠了最初的基石.他在同时代人中最早认识到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及其对祖国命运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国人民正是从李大钊对十月革命的歌颂、宣传中看到了自己民族解放的新希望.而中共的诞生,则是对由十月革命发端的新的世界革命潮流的最直接的回音;他对中国革命问题所作的多方面的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思想上高度重视建党工作,他站在中国革命有所附托的高度提出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主张,并成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黑暗时代,大变革的时代。血气方刚的李大钊借着北斗星光,勇敢地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解放大道,他是中国革命的引路人。辛亥革命后,引领反袁反督斗争,继续反帝反封建。在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尚未传入中国,李大钊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是先进的,指引走继续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道路是正确的。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引领学习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路,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高瞻远瞩,引领中国人民走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之路,勇往直前,站在革命的最前列,为中国革命立下不朽的功勋。为了新中国,引领建立中国共产党。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实际创始人之一,为党的建立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更是信心百倍地引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他指出了革命的对象与斗争方向,不屈不挠、疾志不渝地宣传与组织人民大众为建立自由、民主、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呈现不同阶段的特点。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要不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以及如何中国化等方面。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大利和西方主流学界从不承认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相反,高度评价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活动家,又是20世纪最富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葛兰西同所谓"西马"创始人柯尔施、卢卡奇在政治立场(如对列宁主义和共产国际的态度)和理论倾向(如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态度)上泾渭分明、针锋相对。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对葛兰西的实践和理论产生决定性影响。安德森和科莱蒂把葛兰西说成"西马"出于其政治需要: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反对列宁主义。"西马"非"马"是个筐,萝卜、白菜一块儿装;"思潮"凝聚左、中、右,真、非、反"马"大合唱——"西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国内个别学者认为葛兰西是"西马",除受安德森、科莱蒂影响外,主要是研究对象的复杂、研究材料的匮乏和研究方法论的缺陷所致。  相似文献   

16.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而辉煌的篇章。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原理同具体国情和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建设思想。随着这一思想的运用和发展,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这一思想在世界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同和肯定,甚至该思想的某些精髓已为其他国家所汲取并融入其经济建设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明确提出了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教育必须与社会紧密结合、用社会主义来发展教育等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问题,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中,"欧战"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大钊由关心中国利益而关注"欧战",通过对"欧战"的持续关注与不断深入考察,他坚定了民主主义信念,预言了20世纪民主革命潮流,并对俄国革命产生兴趣,通过对十月革命的认真分析与思考,李大钊从思想上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转变。从李大钊对"欧战"的观察与思考中,可以发现其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与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五四前,陈独秀和李大钊提倡的基本是资产阶级民主观。陈独秀注重平等及多数国民的权利与实现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李大钊“民彝”的政治观念,其间理入了关注民众的色彩。他们的民主观包含了一些有利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因素。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部分人士认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就是抛弃民主主义的过程;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部分人士则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民主不再是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多数人的民主,平民主义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而且是一个抽象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