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是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目前在苏浙等试验区使用的新课标教材。它一改传统的单元编排体例,根据主题来选文组元,每个模块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专题,每个专题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呈现。应该说,教材采用的这三种呈现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四川教育》2014,(12):32-32
媒者,事物发生的诱因;介,中介体或工具.“媒介”,即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媒介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媒介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态是文化的媒介化.在课堂教学中,媒介是串联师生的“传输带”.教师通过媒介,把文本知识、育人任务通过浅显的方式、简便的形式进行解读、翻译,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为了保证这条“传输带”的通畅,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培育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职场汉语教材中合理呈现文化内容,对培养职场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采用教材文化呈现分析框架,从地域、文化类型、呈现方式三个维度分析国际职场汉语和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结果发现,一方面,职场汉语教材较多呈现中华文化,偏重于介绍跟中国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而对当代中国具体的行业文化鲜有提及;职场英语教材较多呈现共有文化,主要介绍与行业文化相关的产品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职场汉语教材多以文本阅读的方式呈现文化;而职场英语教材采用各种活动形式来呈现文化。因此,国际职场汉语教材的文化内容不仅要体现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还应突出行业文化,围绕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呈现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化”解读: 一切文化都寓于一定的文化载体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与生活(社会)》 (苏教版)教材是儿童文化的一种载体。因为教材不只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而且是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儿童文化,或显或隐的主体都是儿童,如  相似文献   

5.
语文的新课程教材中以“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为基本呈现方式,之所以用这样的体例编排,体现了对学习方式的引导。我们在对“活动体验”这一板块所选的课文的学习与“文本研习”“问题探讨”两个板块所选的课文的教学采用的学习方式侧重点显然应有所区别。“活动体验”板块的课文应采取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活动体验感悟。何为体验?亲身经历,亲身察验。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要求学生走进文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内心的需求出发,调动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现行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是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目前在苏浙等试验区使用的新课标教材。它一改传统的单元编排体例.根据主题来选文组元.每个模块从“入与自我”、“入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专题。每个专题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探究”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呈现。应该说,教材采用的这三种呈现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谈型”与“信型”是现代汉语诗学的两种文本形态。“谈型”文本具有“随意性”与“快捷性”两个显著特征;它既与传统诗学文本的主要类型——诗话、词话、曲话之间存在巨大亲和力,与西方诗学文本的主流形态——论型文本存在较大的反差,但又受到西方谈型文本的某些影响,显出与古代汉语诗学谈型文本的一些区别。“信型”文本在现代汉语诗学建设、为新文学进行辩护、拓展新文学的社会影响、指导青年作家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谈型”文本相比,在灵活性、随意性、快捷性方面颇为相似,但在个人性、亲切性方面则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8.
文字本身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文本运用实例和史实,论述和分析了“左”“右”的文化历史变迁,从而揭示了“左”“右”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其与民族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教师对教学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的个性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文本意旨、价值的自我发现与重新评估;二是对文本意蕴的独特体验或变角体悟。前者以“新说”“别解”为阅读结果的呈现形态,鲜明地彰显出阅读主体的思维批判性与穿透力;后者则以阅读过程的幽曲、别致新人眼目,它更仰仗的是阅读主体的睿智及其对语言的悟解力。  相似文献   

10.
健康生活方式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类活动的全部,这种生活方式也可理解为“和谐式生活方式”或“生态型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内容应以健康的教育理念,依据社会的需要、学习者的需要和学习者的兴趣及所关心的问题从人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及社会中人的和谐诸方面思考,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幼儿园生活方式教育内容网络,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引导幼儿形成一个整合的生活方式概念,最终以一种健康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11.
健康生活方式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类活动的全部,这种生活方式也可理解为“和谐式生活方式”或“生态型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内容应以健康的教育理念,依据社会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及所关心的问题从人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及社会中人的和谐诸方面思考,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幼儿园生活方式教育内容网络,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引导幼儿形成一个整合的生活方式概念,最终以一种健康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三、文化问题之大在当前语境下,“文化问题之大”除了以上说从文本到语境到文化的思路外,后现代文明中新技术应用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新媒体使文化与产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文化工业”或“文化经济”。如法国文化部长杰克·朗在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来看,社会适应属于个人的社会化范畴。社会适应是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适应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  相似文献   

14.
李大江 《教书育人》2013,(11):23-23
“原生态”本指物质的初始形态,阅读教学的“原生态”,是指阅读教学的本真性、人文性和生活化,以师、生、本在阅读教学中建构的真实、自然、和谐为特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包扩“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如何实现阅读对话的原生态?本文试从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文本与生活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5.
吴艳华 《甘肃教育》2007,(9X):58-59
一、鲁教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系体列及特点 鲁教版教科书一共编排了九个单元,这九个单元的编排展现出一种新模式、新面貌,做到了独树一帜,富有特色,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以及“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编排”的特点。传统教科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其内容主要是通过纯文本的方式,向学生直接呈现化学事实、概念和原理。  相似文献   

16.
从符号学“三分法”出发,结合“符号与文本”相关原理,从符形文本、符义文本和符用文本的视角完成对五邑侨乡文化在生活用品设计中的运用探究。五邑侨乡文化在生活用品设计中运用的三种建构方式为:其一,从结构式的符形文本、符码规约式的符义文本,到主导—霸权式符用文本的潜意识认知方式的建构方式;其二,从解构式的符形文本、自携元语言式的符义文本,到对抗式的符用文本的无意识认知方式的建构方式;其三,从后结构式的符形文本、整体元语言式的符义文本,到协商式的符用文本的直接知觉认知方式的建构方式。通过分析符号学理论下的五邑侨乡文化在生活用品设计中的建构方式,归纳出一般的设计规律,可为后续五邑侨乡文化价值开发体系的重构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是一个观念与生活方式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各种文化形态竞相绽放,各种文学载体日新月异,文学阅读也必然趋于多元化。一、多元阅读的媒介与方式电子媒介时代以视听感觉的综合与延伸为特点,人们对文学的接受已逐步由文本的阅读扩展为视听的消遣方式了。视听方式既不费力又不费时.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大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促进作用。从狭叉来说,“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主体的发生在校园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来讲,“校园文化”则是指校园文化主体(学生、教师、员工)在校园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态。其中物质文化包  相似文献   

19.
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全书共分“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和“发展先进文化”四个单元,其逻辑顺序是:先从一般意义上以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为起点,进而介绍了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性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再从个性方面阐述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后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全书的落脚点。第一、二单元是从共性方面介绍有关“文化”的相关知识,可合为一个小专题,第三、四单元相应地列为第二、三小专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再解读":文本分析和历史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以来,一种以经典重读为主要方法、被宽泛地称为“再解读”的研究思路,最先由海外的中国学者实践,逐渐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引起广泛注意。“再解读”可以说是90年代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倾向。这一研究思路基本上是选择一个特定的文本,呈现文本的修辞策略、叙事结构、内在的文化逻辑、差异性的冲突内容或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在文本中的实践方式。再解读的思路主要为重新理解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与文化(尤其是作为左翼文学的“当代形态”的50—70年代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但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仅止于对具体文本进行重读,尚未形成更“完整”的研究论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