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没电脑时,编辑改稿是用笔。古时还有用刀的。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发现写错字,要用刀子刮去重写,因此把修改文章称“刀笔”,把擅长起草修改公文的人称“刀笔吏”。延中其意,秀才手中的笔,如擅改别人文章,歪曲或违背意愿的,亦可贬称为“刀笔吏”。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长期担任国家总理,日理万机,但他处理文稿时一丝不苟,不少修改实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3.
4.
改稿小议     
柯畏 《编辑之友》1991,(1):23-26
一、为什么要改稿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编辑工作的目的。有的同志认为,文责自负,作者的文章如何,由读者评论,用不着编辑瞎操心。这话有一定道理,但这里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作者不可能直接向读者施加影响,作者的文字必须经过一定的出版、发行机构才能与读者见面。在我国,任何一个这样的机构,都要为其工作的社会效果负责,全力摒弃那些有害于社会的作品,大力扶持有益  相似文献   

5.
谈编辑改稿     
语言字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正确使用。特别是作为书籍、报刊的编辑,对于字的正确使用更负有重要责任。原稿中如有错误表达、含糊不清容易造成歧义之处,编辑应该加以修改。我长期从事教育读物的编辑工作,在审读中经常发现书稿中语法常识方面的问题。现仅就记忆所及,略举以下数例。  相似文献   

6.
7.
孔明 《编辑之友》1996,(1):58-59
刻骨铭心话改稿孔明【西安】初为编辑,很飘飘然了一阵子,人问编辑干啥呢,我说改稿呢,其得意洋洋,溢于言表。若问者还不明白,我就借题发挥,烘云托月:“知道老师为学生改作文吧?我的职业与此差不多,只不过替作家改作品罢了。”问者都是外行,隔行如隔山,云山雾罩...  相似文献   

8.
询问一些著名杂志的老编辑,他们提供的经验也是:但凡能不改的就不改,因为改动比写作更有难度。如果文章确实需要做某些大幅度的梳理与增删,那也最好是由编辑确定好目标,而由作者自己去做。  相似文献   

9.
田之章 《军事记者》2007,(11):52-52
说起文章的修改,便会自然想起"推敲"之类的佳话来。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写作规律:一篇之成,往往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还有一大半功夫在后面呢!尤其是那些名篇佳作,常  相似文献   

10.
李普谈改稿     
黄俭 《新闻记者》2004,(2):54-55
上门请教改稿那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有次,我在北京李普(新华社原副社长,老记者。1918年出生,20岁参加革命,1982年离休)的家里,请教他编辑改稿的问题。那是初春的一天,我按约到李普的家。随着门铃声,我穿过客厅,走进了李普的书房。刚坐下,夫人老沈端来了热茶。室外虽是春寒料峭  相似文献   

11.
纪云 《兰台内外》2009,(3):51-51
有入说:“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此话颇富哲理。古今中外许多名家精心改稿的轶事,就给我们以这样的教益。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个人资料剪贴本中,珍藏着一篇用红色钢笔作了16处修改的底稿,每每翻出这篇稿件,都令我思绪万千……一次,我获悉师属部队飞行员乔文典在千里机动转场途中,飞机输油系统发生重大特情,成功迫降的素材,当即通过电话采访并写了一篇通讯,有关领导批示:建议找师长把把关。说实话,找一师之长改稿子,我心里一点谱也没有。“师长公务繁忙,今天还要准备飞行,进师长办公室的都是科室以上领导请示汇报工作,我一个战士,师长会怎样对待?”我一边琢磨,一边来到了师长办公室门前。尽管心里七上八下,但还是鼓足勇气敲响了师长的房门,特意整了整帽子和衣…  相似文献   

13.
王晓明 《视听界》2014,(3):128-128
近两年,本刊来稿量大增。其中,不乏源自实践、创新理论、论述生动、例证丰富的佳作,但也有一些内容抄袭、观点陈旧、逻辑混乱、语气官腔的劣作。遇到后者,如果有提升的空间和余地的,编辑会与作者联系,提出改进意见,希望作者修改后重新发来。通情达理的,会认真听取编辑的意见;误解了或是听不进的,会以为编辑刁难,说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话。我也为此耗费不少心力,有时不胜其烦。去年,  相似文献   

14.
被奉为祖师的,实非那行业的肇始者,而多是那行当中佼佼卓然的人。文坛啰嗦始祖为谁?迄无考尚属阙如。如以啰嗦成就衡量,当推朱熹,有笑话为证:某曰,朱熹谒孔夫子未遇,留字一通:“门人朱熹百拜”,并加注曰: . “朱者,姓也;熹者,名也,门人者,学生也;百拜者,百次顿首也。”孔夫子想必也是对文必加注之风深恶,批以“啰嗦”二字发还。朱熹在批语上又注“啰嗦者,麻烦也”,复送达孔子。孔夫子再批:“太啰嗦!”,朱熹更注:“太者,更进一层也,啰嗦见前注。”而今的无一字无出处的互见层注可说是古已  相似文献   

15.
金平 《出版科学》2011,(4):35-37
改稿始终是编辑最基本、最原初的工作,是编辑之为编辑的根本。编辑改稿是有边界的,编辑应具有"边界意识"。在改稿工作中,编辑应注意改稿权利之边界、改稿主体之边界、改稿正误之边界和改稿风格之边界等问题,以更好地履行编辑职责,促进编辑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编辑加工即通常所说的编辑改稿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编辑非做不可的工作。然而,出版界对编辑为什么要改稿、怎样改稿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表现为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以“文责自负”为由放弃编辑改稿的权利和责任,对改稿工作敷衍了事;另一种是在改稿中无限制地行使权利,对稿件内容任意增删,甚至把稿件改得面目全非。这两种倾向对编辑出版工作是十分有害的,故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对编辑改稿的权利限制作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当前,图书质量越来越多地成为广大读者关注的问题,作者因图书质量而与出版社发生纠纷的情况也逐渐增多.在这些纠纷中,不少是作者喊冤叫屈:图书的内容与原稿不符,与作者的原意有出入,有的地方甚至与作者的观点相反.这种情况的产生,究其主要原因,症出编辑忽略了改稿的谨慎原则,对作者的稿件妄加改动,使得作品要表达的语义、观点以及作品风格等与原稿偏离,这严重侵犯了作者的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相似文献   

19.
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虚  松秀 《中国编辑》2003,(3):26-29
如果随便找人问一下:编辑是干什么的?大约十有八九会答“改稿子的”。这并不错,编辑工作内容繁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是编辑加工,俗称改稿。编辑工作有其规律,它的每一个环节自当也有规律。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编辑改稿的规律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何本国 《出版广角》2019,(13):67-68
图书编辑改稿尺度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对翻译图书编辑来说,这一问题表现得尤其明显.文章认为,翻译图书编辑改稿可分为改正语言本身的错误、改正翻译方面的错误和改进译文三个层次,要综合考虑时间、专业、图书类别等因素,努力在"必要"与"克制"的尺度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坐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