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国新书目》2013,(9):60-61
有一个长期让人困惑的问题……一个从七十年代中期歼始发表诗的人,从那时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写诗,处于彷徨不前的痛苦期。他正犹豫是否还要写下去、怎样写的问题。后来其主要作品是小说和散文之类,但真正让其放心不下的,还是诗。  相似文献   

2.
人间要好书     
书店来人登门售书,我买了一本巴蜀书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合订注释本》,想寄给在外地读书的儿子,让他在课余时间读一读,增加点儿文学知识。顺手翻看了几页,发现有错字,于是从头到尾草草地浏览了一遍,应了那句话:“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  相似文献   

3.
我刚才在这个留言本上添了一行字:“一个民族,如果连诗也撒谎,这个民族注定要灭亡。”写这一行字,我心里很沉重。我是个诗人,我一辈子写诗。假如我写的诗,回过头来讲我自己写的诗,也还写了很多言不由衷的句子,所以我要求这句话首先是对我个人的一个鞭策!  相似文献   

4.
佚文 《出版视野》2006,(1):47-47
古代诗人乐于用浓墨重彩描述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各种习俗。“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颂来仔细看。”这是清代文人蔡云描写腊月二十四扫尘的风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这是晚清诗人罗昭描写祭灶的风俗。  相似文献   

5.
繁星兄要出版他的第四本诗集了。这也是他第四次嘱我作序。 我捧起他用心铸出的这块厚重的“成熟的界碑”,眼前倏地幻化出这样的图像:一位毕生跋山涉水走四方的新闻工作者,在他到了退休年龄的时候,他没有“退”到居功自傲沾沾自喜的花丛中,也没有“退”到无所事事打发黄昏的泥淖里,他“退”进了一方新的天地、一个新的梦境之中——这方天地就是诗的天地,这个梦境就是成为诗人的梦境。这方天地果然天高地阔,这个梦境着实五彩斑斓。应该说他是成功的,10年之间,他竟然写出了1000多首色彩各异的诗,出版了4本分量不同的诗集。…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末期,国民政府为充实抗战兵员,提高军队素质和作战力量,曾发动过一场所谓“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广大青年出于爱国热情,也曾踊跃报名应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悍然挑起全国内战,又在这批青年军复员不久,重新招募各地青年入伍,其中仅在陕西一地,从1947年4月到1948年5月,就先后招过三  相似文献   

7.
论编年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姚合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除了单篇论文研究外,大陆和台湾分别有5篇硕博论文对其诗歌做系统研究。台湾有1989年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简贵雀的博士论文《姚合诗及其(极玄集)研究》、1989年蔡柏盈的硕士论文《姚合诗研究》、1997年东海大学黄月俪硕士论文《姚合及其诗歌研究》。  相似文献   

9.
禅诗集锦     
身是菩提树 [唐]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诗一首     
视民如伤国之兴 汶川伤痕刚疼愈, 芦山今又起悲声。 雅安不安下石雨, 天全不全断荣经。  相似文献   

11.
诗一首 港湾     
梁新 《四川档案》2013,(2):50-50
这是平静的港湾,停泊着装满宝藏的船。岁月变迁留下点点痕迹,汇集成记忆长卷,装入船舱。这是沉寂的大山.开采出五光十色的矿。光阴行走落下颗颗印记,串成了钻石项链,挂在身上。  相似文献   

12.
张白影 《图书馆论坛》2005,25(6):344-345,339
在一次周末休闲随意的朋友聚会时.突然接到一个与耳畔咖啡吧飘逸的轻音乐不太相宜的庄重电话:华东师范大学的范并思教授,要我为他即将出版的理论著作写序。我不想范老师扰局,对他说了一句话就按断了电话,态度明确,而且干脆:“可以.把稿子寄来吧。”  相似文献   

13.
辛韵 《大观周刊》2012,(45):59-59
当代的散文创作百花齐放,于坚是新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内涵丰富,在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流露出了作者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他的《人间随笔》正是用心灵书写的“日常生活的史诗”。本文立足于于坚的《人间随笔》这一部散文集,从三个方面入手,力图从深层次剖析《人间随笔》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匆匆诗旅     
书卷气 重仪表,寻觅永葆青春的女性啊! 美如花,虽然,花开必有花落时。 钻进书里,让诗书薰染自己,追求比外表漂亮更耐看的高华气质,拥有那种谐美蕴藉,在举手投足颦笑间,超凡脱俗。  相似文献   

15.
读者朋友,请把下列古诗词中的□内填上最恰当的字,填好后您会发现这些字连贯起来,正好是奉献给您的新春祝辞。  相似文献   

16.
电视诗歌散文,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电视艺术手段,经过专业的电子制作方法,将诗歌散文这一传统文学体裁通过画面、声音展现给广大观众,使诗歌散文从文字艺术形式变成视觉艺术形式,可以说这是电视文化一项重大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吴声雨 《兰台世界》2004,(10):44-44
国旗,你是一部壮丽的史书,似朝霞,像火焰,飘扬在华夏大地,招展在万里河山,屹立在世界东方。  相似文献   

18.
冯仁敏 《大观周刊》2013,(12):152-152
学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与可画贫笃谷偃竹记》,我了解到了了苏轼高超的笔法,本文行文抒情大反常道.以乐写悲.借曹操戏言祭桥玄为楔子.通过回忆与文与可之间的戏笑之言来表现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失友后的悲痛。从课文第二段作者与文与可两人的借“万尺竹”幽默辩论.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苏轼的风趣与文与可的洒脱、率真。  相似文献   

19.
一般情况下,最能代表一个文人才情水平的莫过于诗歌,汪洋恣肆的鸿篇巨制固不必言.就连短小精悍的律绝也能很好地反映作者的才华与志趣。对于文人来说,自己的才华渴望着为世人所认可,“了却君王天下事”如无可能,“赢得生前身后名”便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倘或运气不错得以走上仕途,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诗歌的这种表现功能,到唐朝以后被统治者发挥到了极致,其标志是一种新的、主要用于考试取士的诗体应运而生,这就是试帖诗。  相似文献   

20.
强薇  段一 《兰台世界》2015,(3):98-99
作为齐梁之际的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吴均在诗歌方面的文学成就卓著。诗歌上继承"永明体"的衣钵,而且对音律协调和新诗体有过很深的探索,诗歌中有种自身风骨"清拔有骨气"。他还独创了"吴均体"对后人在诗歌创作上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