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赛平 《视听纵横》2005,(3):119-119
细节,在学创作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有人将它誉为学的生命,有人说它是学的细胞。同样,细节在新闻写作中,特别是在广播人物通讯写作中,也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的。有时候,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语,恰恰能最准确有力地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让广播人物栩栩如生,增强人物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我们报刊发表的新闻摄影报道,有一部分缺乏吸引力,读不爱看.特别是基层部队的官兵看了亲近不起来,让人有一种隔膜和无关痛痒的感觉。原因是这些图片新闻离部队实际生活太远,离基层一线连队和普通官兵太远。  相似文献   

3.
4.
薛斌 《新闻采编》2001,(6):25-25
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中影响大、震憾力强、见效快的一种监督方式。但从新闻报道的大众媒介性质出发,从批评性报道敏感性强的特点出发。握有稿件生杀大权的新闻单位的老总们一定要对批评报道严格把关。笔者认为,根据新闻报道中批评报道的一般规律起码应把好以下五关。 把好动机关 做到监督人者也要受监督 “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不规行为,或对千人共唾的道德沦丧事件,疾恶如仇,奋笔疾书,将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品质。但如果从一己的私利出发,泄私愤、图报复,老子天下  相似文献   

5.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和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双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与之相同,双拥工作的宣传报道,也成为经常性任务。毫无疑问,双拥工作的宣传报道任务与双拥工作同样重要。如何进一步搞好双拥宣传报道?本人负责本报“纪念延安双拥运动60周年征文”的体会是:必须把握好三大视角:  相似文献   

7.
8.
随着新闻报道理论和实践的不断丰富,注重抓细节,更加形象、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已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共识,并因此而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水平,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报道作品。然而,在各新闻媒体、记者费尽心思、绞尽脑汁抓新闻事件的细节的同时,一些所谓的细节,不仅没有对新闻事件起有效的烘托作  相似文献   

9.
郑发武 《新闻世界》2010,(7):108-109
细节是电视专题片的可视点、情感点、支撑点,它可以用来揭示事物本质、深化主题,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展示人物内心活动、刻画人物的性格。在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过程中,正确运用细节,能够增强新闻报道感染力、思想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10.
细节在人物报道中的作用是明显的,需要在人物报道中高度重视细节,从细节概念和特点方面进行精准性把握。细节可以生动的展示人物性格,凸显震撼的艺术力量,形成主题深化,促进可读可信。细节在人物报道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在编辑工作中,审读稿件,核实材料,常常会碰到一些知识性和资料性问题,需借助工具书加以解决。工具书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如果编辑不重视对工具书的利用,遇到疑难时不勤翻检,就容易犯错误、闹笑话。有这样两则例子:  相似文献   

13.
典型报道是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重头戏,也是军报多年来经营的一大特色。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使典型报道富有很强的生命力,从根本上改变形式呆板、内容空洞、文字枯燥的现象,使之真正成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大餐”?回顾近年来我参与过的一些重大典型的宣传,我认为典型报道的精品意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先进典型人物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一个成功的先进典型给受众的感觉直观而真实,释放的效应强烈而持久。一般来说,电视人物报道很难像文字报道那样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很难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主要是由于典型人物的发现和树立需要有一个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李凌 《记者摇篮》2004,(8):52-52
典型报道一直是新中国新闻事业重要的思想工作性文体,是讴歌时代精神的最强音。从解放初的孟泰、王崇伦、史来贺,到六十年代的雷锋、焦裕禄、王进喜,上世纪末的孔繁森、李素丽、徐虎,到今年新推出的许振超、李斌、任长霞,一大批光彩夺目的先进人物由于典型报道的推出,成为广大群众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8.
经济报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使之具有深度和力度,是经济记者面临的一个课题。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在《经济参考报》、《新疆日报》和《新疆经济报》上发表的《石河子草板厂何以停产》、《“女儿街”——多彩的画廊》、《病症在哪里》、《出租柜台的忧与思》、《菜篮子变奏曲》、《亦忿亦忧话“三乱”》等问题新闻,受到了新闻界同行的赞扬,有的获了奖。我在采写实践中体会到,经济报道要克服以往的毛病,就要在抓问题上狠下功夫。经济记者如果不善于从错综纷繁的经济生活中发现问题,揭示本质,满足于模式化的动态报道,那是搞不好经济报道的。1、要抓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党和政府正在抓的事,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事,就是经济报道的热点。一段时期以来,从家庭到社会。从学生到职工,谈起“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人人反感。我在采访中也耳闻目  相似文献   

19.
20.
蒋菡 《中国记者》2012,(3):94-95
没有明确的考证,用工荒第一次出现在哪一年,但近年来这种现象正逐渐成为常态并在每年春节前后愈发凸显,而媒体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也成为常态并在春节期间达到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