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2.
袁珍军 《军事记者》2007,(10):34-35
2007年2月6日,《人民海军》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加框发了题为《对考评结果有异议可以申诉》的消息,介绍了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对指挥军官考评时,为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允许考评对象对有异议的结果申请复核,向上级党委机关申诉的做法。这则消息刊登后,不少部队的领导和官兵给编辑部打来电话,赞扬消息及时传递了指挥军官考评的新变化。回想编发这则消息的过程,编者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学会新闻的"炼金术",善于从稿件繁杂的信息中发现、提取新闻。  相似文献   

3.
赵红 《新闻与写作》2003,(10):31-32
翻开报纸了解新闻时,经常会看到“昨日”新闻,有昨日某个会议召开,有昨天街头发生了某件怪异的事情,有昨日新出台了某项政策……新闻的作者和编者也十分看重这个新闻的时效性,因为消息除了讯头、记者署名外,往往第一句就强调“昨天”或“昨日”。 “昨日”新闻的大量出现,是一件值得高兴和欣慰的事,说明媒体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开始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开始在第一时  相似文献   

4.
今年上半年,武警北京总队七支队在省部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稿件120余篇。新闻工作有声有色。不仅宣传了部队、鼓舞了士气,还有效增强了官兵写作能力。为提高官兵素质、推动部队建设全面发展起到了加油助威作用。这些可喜成果,源于支队政治委员郭训超具有一双“新闻眼”。  相似文献   

5.
田炜 《军事记者》2007,(7):35-36
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不过是一堆材料。对于事件性新闻来说,只有实现了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统一,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硬新闻。2007年1月4日,《空军报》一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战斗”在新年第一天打响》的消息,由于此稿在处理过程中找准了真正的新闻点,强化了事件性新闻特征,从而在官兵中引起了反响。此稿被评为《空军报》一季度优质稿。  相似文献   

6.
所谓新闻价值.简洁的说法是“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余家庆先生主编的《新闻学辞典》,其定义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是否具有这种“特殊素质”,决定了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进一步说。新闻价值的大小,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军事新闻能否有效传播,关键看读者是否接受。《火箭兵报》近日在部队做了一次读者问卷调查,100%的官兵喜欢看当日军事新闻,90%的官兵对昨日新闻尚能接受,而对“前不久”、“近期”、“近几年”的总结式新闻反感。由此可见,时效性越强,读者的认可度越高,新闻的价值越大。可以说,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军事新闻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8.
李德忠 《军事记者》2008,(11):33-34
2008年8月1日,济南军区《前卫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加枢刊发了一篇《把耽误的训练时间补回来》的消息。这是一篇反映某炮兵团参加抗震救灾归来后,迅速投入军事训练的新闻。稿件见报后,不少读者特别是作战部队负责军事训练的官兵纷纷给编者来信来电,称赞此稿非常及明,说出了组训者心中所想、参训者心中所盼的话,生动地展示了部队官兵参加重大军事活动之后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风貌,以及心系战斗力提高和谋打赢的使命感。从新闻采编业务的层面上讲,这篇稿件的可取之处,在于它的普遍性和指导性比较强。  相似文献   

9.
贝骁 《军事记者》2007,(6):30-31
刊发于《解放军报》2007年1月3日《现场短新闻》专栏的《元旦,我们在边防踏雪巡逻》一稿,因其选取节假日某边防连官兵踏雪巡逻的真实感人故事,彰显了广大边防一线官兵不畏艰险,保卫国家安全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博大情怀,受到社领导和部队基层官兵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军报和全军各军兵种报纸,刊登了许多原汁原味反映官兵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原生态新闻”,大大增强了报纸的贴近性和可读性。“原生态新闻”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新闻品种;编辑“原生态新闻”,业已成为编辑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编发“原生态新闻”,从而使我们的报纸宣传更加生动感人?相信这篇编辑体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1月8日,《中国军工报》在三版显著位置刊出了《“流动超市”开进点号》、《一线官兵喜迁新居》、《床头柜有了“铁将军”》等一组集的式消息,收到良好反响。 作为军区军兵种报纸,出版周期相对较长,时效性新闻非其强项,运用“集装箱”编辑集纳式新闻的做法,对于扬长避短,增加报道的信息量和厚重感,拓展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是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成文军  陆康 《军事记者》2012,(12):53-54
在第二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一等奖消息《电脑发生了问题就锁起来吗?——某团6个连队将封管的50多台电脑发还到战士手中》格外引人注目。 一、问题抓得准新闻敏感强 这篇消息是典型的抓问题报道,瞄准部队官兵个人电脑等电子产品使用日趋普及情况及如何管理这一新问题,朴实讲述了新疆军区某团领导机关经调查研究转变观念,依据客观实际和官兵需求制订科学管理举措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话题新闻.是编者设置特定话题.广泛吸引读者各抒己见的新型新闻形式。它改编者的“一言堂”为编读之间和读者之间平等对话的“群言堂”,适用现代读者既看新闻又评新闻的心理需求,在增强党报的贴近性、可读性.加强党报的舆论引导工作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标准。新闻学释义为:“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构成新闻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高,越丰富,价值就越大。”所谓新闻特殊素质就是它所包括的重要性、接近性、时效性和趣味性等等,新闻记者要根据新闻价值进行采访、报道,这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才能把握住新闻价值?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认为,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序,与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及时发现、深入发掘、正确认识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典型新闻题材,及时发现新闻题材,深入挖掘新闻题材,从全…  相似文献   

14.
近日,2005年度报刊征订工作刚拉开序幕,笔就从驻厦门某教导大队了解到,该部拨出专门经费订阅《新闻爱好》杂志,保证了地处“两个一线”的官兵借助核心新闻杂志加速推进学习和来年新闻报道工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如无所见,则无所状。”汉代思想家王充《论衡》中的这句话,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个朴素而不可违背的真理。搞新闻工作的人,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所见”是第一位的,“所状”是第二位的。有了新闻事实发生,新闻工作者才可能见得到,没有新闻事实,新闻工作者不能凭空状写。  相似文献   

16.
新闻注重时效性,这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新闻贵在求新,“新”有新鲜、新颖之意。新闻包括时效性和时宜性。  相似文献   

17.
韩尧 《军事记者》2012,(11):24-25
随着人们工作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接收越来越“快餐化”。新闻已经进入“读题时代”,这就意味着标题在实现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军事新闻标题具有政治倾向性强、内容针对性强的特点.在传递新闻信息、拉近官兵距离、正确把握舆论、增强部队战斗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刊登在《武汉晚报》2002年8月10日上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582个字的短新闻给我们采写新闻佳作提供了如下三点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一是选题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针对性强。医生开“大处方”是经济体制转型之后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一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医疗卫生行业是把挣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老百姓少花钱看好病放在第一位。揭露这一问题往往很难,难在不容易抓到具体事实。这篇消息的作者从一个普通患者的经历入手,抓住连医务人员都说“药开多了”的个例…  相似文献   

19.
王雷 《军事记者》2011,(11):33-34
新闻标题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揭示新闻内核、评价新闻,表达作者和编者的立场、观点和意向。新闻标题是否简洁明了、醒目抓人,是衡量编辑新闻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当一名合格的编辑,就要舍得在制作新闻标题上下功夫。刊登于2011年8月23日《前进报》一版头条的消息《墙上的星星会说话》这个标题,就体现了编辑良好的业务素养和综合素质。稿件见报后,在基层官兵中产生了较大反响。军区政治部首长在送审报样上批示:这条新闻抓得好,题目尤其生动传神。  相似文献   

20.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新闻实践中,这种基本要求经常被媒体和记者忽视,以至于新闻受众需要带着怀疑与猜测去接受新闻报道传播的信息。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高举“用事实说话”的旗帜,把新闻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变成了一句通俗易懂的口号,迎合了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但是,当以“用事实说话”为宗旨的《焦点访谈》深入人心,当“用事实说话”的口号响彻了所有媒体并且变成了新闻受众理所当然的心理期待之后,人们发现很多媒体的“用事实说话”并没有能够满足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2003年以后,《焦点访谈》栏目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收视率历史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