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芳 《军事记者》2006,(11):59-60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在当时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红军将士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所付出的流血牺牲、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第一次让世人知晓,与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通过自己在边区等地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采访了大量的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最后写成驰名全球的杰作《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正是这本书,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也正是这本书,让全世界知道了伟大的红军长征。令人可敬的中国情结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保留革命的火种,宣传革命的主张,北上抗日,开始了举世无双的长征。在环境异常艰苦、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情况下,转战14个省,翻雪山,过草地,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于1936年10月22日在陕北实现了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以无数英雄红军的生命代价,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红军将士以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以战胜一切敌人,踏破万水千山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以战胜千难万险、笑对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以团结友爱、共同奋斗的阶级情谊,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长征给党…  相似文献   

3.
黎明 《档案时空》2003,(9):24-25
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英国人勃沙特曾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离开红军后,他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红军长征秘闻录》(原名《神灵之手》)。1936年11月,这部作品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亮中国》(通译《西行漫记》)还早一年。勃沙特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人,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寻找勃沙特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和搜集史料。在采访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将军(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时,肖克向索尔兹…  相似文献   

4.
我们这一代人是看《万水千山》,哼着《十送红军》长大的。一曲《长征组歌》曾经唱红了中国大地,激发了多少梦想。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理想——新中国的诞生。红军将士们创造出了举世罕见的人间奇迹:天上随时有飞机投弹扫射.地上有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脚下是经年积雪的雪山和吞噬生命的草地.还有难以忍受的饥饿和无尽无止的疾病,他们以平均日行军70余华里的速度完成了人类军事历史上史无前列的伟大创举——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代优秀中华儿女也用生命和热血铸成了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长征精神。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本刊由此期开始连续推出有关纪念章以飧读。[编按]  相似文献   

6.
朱健 《浙江档案》2006,(9):23-26
70年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们党在中华民族史上和世界战争史上创造的一个奇迹。是我们党85年历史最惊心动魄、最生动感人的篇章之一。红军长征燃起的熊熊革命火炬,没有随着长征结束而熄灭,而是一直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炽烈地燃烧。在参加三大主力红军长征的十几万将士中,有不少我们浙江籍的勇士。本篇选登了其中六位长征将士的光辉事迹,他们是:金维映(舟山)、冯雪峰(金华)、钱之光(绍兴)、张琴秋(嘉兴)、钱希均(绍兴)、钱壮飞(湖州)。  相似文献   

7.
彭鹏  刘冰 《军事记者》2006,(9):22-23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一颗“红星”在征途中闪闪发光。它指示前进方向,激励斗争勇气,传播胜利捷报,颂扬英雄壮举;它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这就是长征途中坚持出版的红军机关报《红星》报。《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它在中央苏区时期发行量曾达117万份,是发行量仅次于《红色中华报》的中央级报刊之一。1933年8月,邓小平开始担任《红星》报主编,但随着革命形势的转变,1934年10月10日黄昏,邓小平口袋里装着《红星》报“编辑部”,跟随突围…  相似文献   

8.
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进行了伟大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受到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的持续关注和报道。《泰晤士报》关于红军长征报道(1934.10—1936.10)的内容呈现出前期失真性向后期客观化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对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今年8月起,江西《赣南日报》立足赣南作为长征出发地及其在中国红色革命中的独特历史地位,立足赣南人民对长征胜利作出的卓越贡献,立足新时期赣南广大干部群众弘扬长征精神迈步新的长征的伟大实践,来构思选题,推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型专题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10.
刘冰 《新闻三昧》2006,(10):10-11
《红星》报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1932年1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1934年10月,红军踏上长征之路。由于当时处境非常困难,原有中央级报刊《红色中华》、《斗争》、《苏区工人》等相继停办。但出于政治宣传工作的需要,《红星》报随部队行动,成为长征途中坚持出版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唯一报纸。长征路上,《红星》报共出版长征专号28期,报道军情消息、作战动态,刊载我党我军宣言文告、战绩战果,特别是在红军一面作战、一面前进的艰险情况下,它紧紧围绕打败敌人这个中心内容,想方设法对红军战士开展多种…  相似文献   

11.
2003年4月14日,我接手主办军报的《离退休生活》专版后,对老干部宣传作了一些探索与思考。特别是去年和今年,为配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建军80周年,我先后策划了《红军将士口述长征》和《我的见证》两个栏目。截至8月底,共刊发了130位老干部鲜为人知的故事,抢救了一批重要史料,多次受到社领导表扬。  相似文献   

12.
正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将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辟了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然而,红军长征落脚陕甘苏区并非党中央最初的打算,而是在极端险恶的转移过程中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保存自己,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的结果。为寻求合适的战略转移落脚点,中共中央经过了数次艰难的抉择,直到榜罗镇会议确定长征落脚陕甘苏区,终于使党中央和红军找到了合适的战略根据地,并站稳了脚跟。初定湘西,屡屡受挫1934年,由于共产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  相似文献   

13.
厚朴 《湖北档案》2005,(8):43-44
勃沙特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基督教会派到我国贵州一带传教的牧师。193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勃沙特闯进了红军长征的队伍中,他在这支队伍里呆了18个月。随着他对这支特殊军队的了解,一本首次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内幕的著作——《神灵之手》诞生了,在外部世界对红军长征充满误解的时候,这本书打开了西方世界了解红军长征的窗口。1、红军长征中扣押外国传教士事件勃沙特,又名薄已,薄复礼,1897年生于瑞士。他早年随父母移居英国,后供职于英基督教会。1922年10月1日,25岁的勃沙特来到中国后,被派往贵州一带传教。1934年l0月2日,当时任贵州镇远教…  相似文献   

14.
70年前,巴山渝水的热土因红军征战而辉映史册;70年后,这一片红色土地在继承光荣中续写传奇。重庆电视总台策划、摄制、播放的大型系列电视专题报道28集《长征烽火巴渝行》,用脚步丈量天地,用心灵感怀历史,将镜头瞄准巴渝大地上的红色足迹,重温红军将士在重庆境内征战的激情岁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5.
在陕西省档案馆馆藏的10余万册资料里,有三部最早出版发行的、记述红军长征的珍贵史料.第一部:<红军长征记>(上、下册).第二部:<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三部:<二万五千里长征记>.  相似文献   

16.
在7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起震撼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由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初从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跋涉,红军三大主力终在1936年10月于陕甘苏区胜利会师。在长征中,红军将士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以平均每天行军几十公里的速度,趟过几十条江河,翻过几十座大山,进行了数百次战役战斗。他们两占遵义、四渡赤水、智取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爬雪山过草地,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在地球的东方留…  相似文献   

17.
《河北广播》2006,(6):I0005-I0005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新闻频道推出了10期特别节目《辉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因为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肯定是有原因的,但结果却出人意料。 长征初始,其实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次突围,或曰:战略性转移。后人一听起《十送红军》,悲哀中有酸楚,惆怅中有无奈,较之以后的“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来,格调压抑低沉.“十送红军”到何方?无尽的远方。这首歌是万里长征的最初的旋律,至今听来,仍让人万般悲怆。  相似文献   

19.
何立波 《档案天地》2007,(5):26-29,25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首都文艺舞台上曾经演出过一出歌剧《长征》。《长征》以其宏大的气概征服了观众,栩栩如生地描写了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伟大历程,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国后的戏剧中,《长征》第一次在文艺舞台上塑造了毛泽东的领袖形象,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长征精神赞     
梁波 《天津档案》2006,(12):50-50
10月,一个对中国革命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6年10月.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