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初创不久 ,教师们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面面临着诸多困惑。经过前一阶段的培训 ,在教学理念方面的认识教师收获良多 ,但怎样把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们还显得无所适从。本文借助国外社会科实践的成熟成果 ,联系半年来在培训工作中发现的核心问题 ,从教学单元设计这个视角 ,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探索的经验与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品社课开展活动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一、激发主动原则;二、科学设置问题原则;三、具体情境原则;四、发展性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上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初创不久,教师们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面面临着诸多困惑。经过前一阶段的培训,在教学理念方面的认识教师收获良多,但怎样把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们还显得无所适从。本文借助国外社会科实践的成熟成果,联系半年来在培训工作中发现的核心问题,从教学单元设计这个视角,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探索的经验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6.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各个学校的教师都在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首先从活动教学的含义出发,分析了将活动教学运用到课堂中的意义;然后就如何通过活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为广大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改革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事业逐渐走向智能化人才培养之路,作为教育发展基础的小学教学课程的要求和标准也逐步得到提高。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综合课程,对小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经验结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达到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与发展等诸多现实发展规律的总结与升华。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延伸与发展,生态文明与文化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思想道德与社会领域中延续和传承的精髓之一。作为一项关乎社会和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进行生态文明教学也成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设计目标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目标要求,并且这一教学目标也明确地体现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之中。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设置内容中,明确要求要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且还要有“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教学目标等。这些基本要求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是在为编织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9.
方明莲 《福建教育》2007,(12):54-54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学习做人,使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改背景下,推出了生活化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注重联系生活,从而开展生活化教学,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讲解生活中的事例,渗透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品德知识,做一名懂文明、讲礼貌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础德育的阵地,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理想,会思考、会学习,有积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社会情感和行为品质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组织探究互动的自主学习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道德实践落实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13.
高健 《学周刊C版》2011,(11):119-119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课程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有效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想创设开放式教学,首先就要创设各种开放式教学形式对小学生进行各种情感教育,同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确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另外,教师在课下也要创设多种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延伸品德与社会课的开放式教学.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教研,容易出现观摩课与实际上课脱离、研究教学与研究学生脱离、课堂教学与社生生活脱离这三个脱离的现象。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包含了相当多的历史、地理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尽管经过十年多的实践,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老师熟知。但是,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地理题材的课很难上,有的老师甚至产生了畏惧心理。  相似文献   

17.
作为小学学科中较为特殊且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意义,如何通过有效地教学手段让孩子们树立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学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品社课)是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品社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忻州市品社课教学存在着:部分教师对品社课的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实践性教学方法缺失、教学媒体运用的实效性不高、教学内容联系生活不紧密、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时间进行反思等问题,通过从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队伍不稳定等方面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从加强课程改革培训工作、注重实践,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网络作用、改革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几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门引导儿童接触、了解社会,培养儿童将来成为具有社会主义公民素质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遵循实践性的原则,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大课堂,参与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技术为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通过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丰富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丰富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感性和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必将引起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