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孟子》两章《孟子》两章中有以下一句话: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本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注释是: 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我认为这么解释,不合作者的原意。作者分明写道:“人……然后能改……而后作……而后喻”。可见,整个句子的主语是“人”。因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主语理应也是“人”(承上省  相似文献   

2.
<正>一、刘兰芝离开娘家时为何要精心打扮?《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刘兰芝要离开丈夫家时有一段对她着装打扮精心细写的文字,无论是其打扮的认真态度,还是所穿之物、所佩之饰,俨然初次婚嫁一样。一个被休女子这样的行为让人理解不了。那么,刘兰芝究竟为什么要这样精心打扮?从紧接着的情节看,兰芝严妆后是要与婆婆、小姑告别的。衣衫不整就去见婆婆,这是对婆婆的不尊敬。从全文看,刘兰芝是很注重礼仪的,即便在就要离  相似文献   

3.
一、“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课本注释:〔郭〕外城。这种注释是不够妥当的。就诗推理,木兰的父母不是从内城走到外城去迎接女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一课中,对“媒人去数日,……承籍有宦官”几句注释道:“这里可能有文字脱漏或错误,因此这四句没法解释清楚。”由于这四句的阻塞,接下去的几句也无法解释清楚。对此,我们的意见是: 一、在“说”和“云”之  相似文献   

5.
刘兰芝是一个在他人看来不守礼节的妇女,虽然她漂亮无双,但为什么那些高门大户的子弟会追慕刘兰芝这样一位出身山野,不迎自归的已婚少妇呢?  相似文献   

6.
一、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复算”,课本注:“算账,追究。”“复算”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词组。从上下文语言环境来说,复,作“再”讲,算,即“算账”、“追究”。母言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己骂儿子;“业根,死期至矣!”说明闯了大祸,关系到全家性命。有算账之意。但这还不够,就引起第二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意思是说,你的老子回来再同你算账呀!因此,全句意思可译为“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父亲回来,自会和你再算账呀!”这样译,我觉得是比较合乎情理。二、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超忽”,课本注:“突然。”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之《高中古诗文助读》(一)关于本文中这一句中的“超忽”一词,也注成“突然,迅速。”我以为都不甚当。  相似文献   

7.
贺颖 《考试周刊》2008,(13):207
<晏子使楚>最近才被选人小学<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材.此文有些词句晦涩难解.对于这些疑难词句,读本虽有注释,但有些注解存在颇多疑点;某些疑难语句读本未作注释,容易使人望文生义,这给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带来一定困难.下面,笔者列举五例.辨难析疑.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现实主义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历来为人们喜读乐咏,并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和大学文科专业的讲授篇目,在学术界更是学者们争相研究和探讨的论题。但本人在讲授这首诗篇时,仍发现其中有不少疑难之点。故本文试图对其中一些疑难之处加以新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一、“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对这两句的解释一般都把重点放在“守节情不移”上,认为其主语是仲卿。只是对“守节”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说指仲卿对爱情坚贞不变,一说是仲卿忠于职守,不为夫妇之情  相似文献   

9.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新教材将“少益耆食”注作:“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少,稍微。益,渐渐……”“稍微渐渐”连用,来修饰“喜欢吃东西”,显然诘屈聱牙,语意不畅。原因何在呢?原来就在于将“少益”之“少”理解错了。  相似文献   

10.
《察今》(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有些词语,课本中的注释不够确切或不够详尽,犹待进一步研究、商讨。兹将我的一些看法达后,希望得到指正。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法”字在本文中一词多用,作动词用,也有不同之处。课本中译为“取法”,似不确切,应译为“沿用”(有“照旧、搬用”之意)为好。因为从课文内容上看,可知先王之法是有其现成的条文的,而当世之主为何不能采用它呢?这并不是说它不好,而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如果把这个“法”字解为“取法、效法”的话,那我们说当世之主仿效一点先王的好  相似文献   

11.
《谏逐客书》“窃以为过矣”中的“窃”怎样理解?窃,私自。在文言中,向别人特别是向上级或尊长表示个人意见时,常用“窃”字,含有自谦的意味。“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中的“移风易俗”指什么?移风易俗,这里指商鞅变法,改革秦国旧的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各种风俗习惯。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  相似文献   

12.
《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西”“南”“北”不能分开来讲,它们都是虚位。四句连起来,是说(按当时兵制的规定,应征者应自备鞍马。)木兰忙于到处去购备出征用物。  相似文献   

13.
全国统编教材第五册选入的文言教材中有《曹刿论战》、《捕蛇者说》、《陈涉起义》。这是三篇老课文,可能有的教师讲过十多遍了,然而,我觉得这里面仍然有一些疑然词句,始终未得解决。下面谈我的一些看法。《曹刿论战》中的几个问题。一、“十年春,齐师伐我。”“伐”字怎么讲?统编教材在注释中只讲了“我”,没讲“伐”。可能认为这个字太平常了,所以略去未讲。但我曾看到好些参考书  相似文献   

14.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统编教材中学语文课本注:“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按:此条注释不甚妥当。“之”字不是句中助词,而是代词。“或受之饥”是一双宾语句,“或”字是主语,“受”字是谓语,“之”字是间接宾语,代“一夫不耕”这种情况,“饥”字是直接宾语。全句译为现代汉语是“有人因之受饥”。动词“受”字在这里是“因动”用法,含有“因……受”的意思。间接宾语“之”表示动作发生原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两句话在《管子·轻重甲》中写作“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为,因为)。“或受之饥”与“民或为之饥”意思完全相同,而句式不同。“之”字在句中不是助词,而是代词,是很清楚  相似文献   

15.
读《孔雀东南飞》,人们大概都会被这首长诗闪耀着的反封建的光辉所感动吧?但此诗成于何时,“合葬华山旁”的“华山”所指何处,历代注家的解释,总有些费解之处,而现代研究家的注释,亦多沿袭旧说。现提出我的看法,以求得到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江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慧女子,夫妻相爱却被迫分手,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一、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福建戴光华: 历来注家以为前四句有脱漏或错误,实不足信。“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译成白话意思是:“县令派来的媒人才去几天,随着是太守遣丞前来请婚。”由县令“遣媒”到太守“遣丞”,情节逐步逼紧,文章脉络清楚。由“说”而“云”而“直说”从府丞口中道出,一气呵成,既写出府丞做媒口吻,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在封建礼教压迫下青年男女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反抗精神,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制、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 2、使学生掌握这首叙事诗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些特点:叙事与抒情密切结合,曲折而完整的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铺排细致的描写,托物起兴的开头,神话的结尾等,以及这些表现手法对突出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使学生掌握本诗中一些同义复词、偏义  相似文献   

19.
魏玲 《学语文》2004,(9):35-36
秋风,戴着夜的面纱,吹过落叶飘尽的树林,吹过哗哗作响的竹林,吹送着秋虫的唧唧鸣叫,也吹进他郁悒无奈、悲痛欲绝的心。  相似文献   

20.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烈地歌颂了兰芝夫妇忠于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