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非 《语文知识》2000,(9):70-71
高中语文第五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有句:“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教材将其中的“继述”释为“继承、讲述”,失之。其实,“继”“述”二字同义,都是继承之意。“述”,《说文》释为“循也”。《汉书·地理志下》:“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流放,作《离  相似文献   

2.
“继述”注释指正唐遇春“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继述”,课本注:继承、讲述。按,“述”是个形声字,从,术声。《说文》:“述,循也。”本义就是遵循、继承。如:①《书·五...  相似文献   

3.
谈“序”     
序,即序文,也叫序言,是一种文章体裁,比之如诗歌、小说一样。序是怎样成为一种文体的名称的呢?要探明缘由,恐怕还得从序字本身说起。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叙,古或假序为之。”这即是说“序”是“叙”的假借字,本字还应该是“叙”,而“序”可以当作“叙”来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用“序”,而东汉班固的《汉书·叙传》却用“叙”,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下称《事略序》,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一珍份贵遗产。它是称颂“惊天地,泣鬼神”的黄花岗烈士的一曲赞歌;又是以孙串山先生为领袖的革命党人“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的檄文。  相似文献   

5.
近读《“伊人”非“佳人”》一文,(《语文世界》2001年第6期)陈健梅先生认为《蒹葭》中“所谓伊人”之“伊人”非“佳人”,伊人乃为男性,此说我不敢苟同。陈健梅先生举《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又举《郑笺》同《诗序》说法一致,谓诗中所追慕“伊人”为周礼之贤人,按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无疑指男性。据此断言:此“伊人”非“在水一方,有位佳人”之彼“佳人”,且授之以学生。理由似乎十分充足,但未免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诗》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在《国风》中最集中…  相似文献   

6.
《文苑英华》《全唐文》及《王子安集注》收录《四分律宗记序》一文,依据序文内容,此序乃为律师怀素撰成之《开四分律宗记》和《开四分律宗拾遗钞》而作.而据《宋高僧传》,怀素完成此二部共近百万言著作之时间实在王勃卒后若干年,故《四分律宗记序》不可能为王勃所作,《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亦误.  相似文献   

7.
萧统《文选序》是研究《文选》选文标准的重要依据,但学界多集中于对“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理解,对其中“文之时义远矣哉”一句大多未加关注,而此句在整个序言中既上承,又下启,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文之时义”中“时义”一词的理解,对于确定《文选》的选文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文选序》全文,考索文、时义、清英,“时义”当指文章美好教化功能之意.再结合萧统本人的文学观及当时重华采,尚巧似,追求骈俪、声律和文采之美的文学风尚和审美追求,“文之时义”在内涵上可兼指形式上追求艺术之美、内容上注重教化之功  相似文献   

8.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写的。作者写这篇序言,一方面是悼念黄花冈烈士,赞扬他们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则是勉励国人继承先烈遗志,去完成未竟的革命事业。文章问世至今虽已时隔六十多年,但先烈们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革命家痛悼先烈的真挚感情,犹令人深受感染而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9.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  相似文献   

10.
中学古诗文中对山水的称谓相当多。如《涉江》中的“冠切云之崔嵬”,《水经注·三峡》中的“绝(?)多生怪柏”,《滕王阁序》中的“列冈峦之体势”“访风景于崇阿”,《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亦崎岖而经丘”,《虎丘记》中的“其山无高岩邃壑”,《氓》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伐檀》中的“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归去来兮辞》中的“既窈窕以寻壑”,《愚溪诗序》中的“又峻急多坻石”等。为释疑难,现将古代对山水的称谓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萧统《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一语,历来解释多有歧异,争议主要集中在"事""义"和"翰藻"的理解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思路,通过《史记》论赞的不被选录来理解"翰藻"之义,通过将"事""义"二字放入《文选序》和时代文学语境,来探讨其具体内涵。《文选序》此语,虽针对史书赞、论、序、述诸文体而发,也可推而广之,作为《文选》全书的重要选录标准,但不能涵括其选篇的复杂构成。  相似文献   

12.
说“诗教”     
我国曾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教”,堪称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朵奇葩。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在他看来,“诗教”的目的在于“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基于此,他写下了一千三百多首诗赋,对其弟子进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初中第二册):“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教材注:“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我们以为此注可商。《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序文,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诗、序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  相似文献   

14.
“各”之为“略”,更有可能是抄者以“理”改之,而非编撰者“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困难程序”,才“用‘略’表示出某种灵活性”。至少,目前是难以据日本所传古抄白文本《文选序》而遂定今传《文选序》中的“各以时代相次”,原本是作“略以时代相次”的。杨守敬《日本访书志》的此古抄白文本《文选》“原于未注本”说,虽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然是说实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5.
(一)《〈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踬踣者屡”一语,课本注为“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笔者认为此注有两个问题:一是“者”字没有解释出来;二是将“屡”释作“不止一次”殊误。“踬踣者屡”的“者”,当释作“之”;“踬踣者屡”,即“踬踣之屡”。“屡”在此亦绝非今之常用义“屡次”之“屡”———“不止一次”,而当释作“速”,“疾速”“迅速”之“速”。如此,“踬踣者屡”似当释作“失败之速”。先看“者”训“之”的依据。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九:“‘者’犹‘之’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亦云:“者,犹‘之’也…  相似文献   

16.
《宋玉集序》与《报友人书》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集序》各种样勘中,相比较而言,以严可均之校勘本较佳。但虞世南所引录的此《宋玉集序》,只是原序的只言片语,全序今已失传。而时代梅鼎祚辑《皇霸纪》卷八和张燮辑《宋大夫集》卷三所录宋玉《报友人书》,乃后人以臆窜改《韩诗外传》、《新序》《襄阳耆旧记》等有关载而为之,可以断定为宋玉伪作。  相似文献   

17.
《杜陵叟》是自居易所写新乐府中的第三十首。诗题下附有小序:“伤农夫之困也”,点明写作此诗的意图。据《通鉴·唐纪·宪宗纪》记载:元和三年(808》冬到第二年春正月,江南各地大旱,灾情惨重,三月,长安城附近也大旱,广大农民困难已  相似文献   

18.
高梅 《文教资料》2010,(9):39-40
关于《滕王阁序》的主题意蕴,历来文论较少详述。王勃既是才子,亦不失为哲人,《滕王阁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情思心志.而此篇作为王勃的绝笔之唱,意蕴深刻,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9.
一文摘始于何时?作为对原始文献的一种加工形式,有人说可追溯到孔子整理六经,为《诗》《书》作序。我不同意此说。何谓文摘?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对原始文献所做的简略、准确的摘要,是在原文基础上加工浓缩而成的二次文献。而《诗》《书》二序,“言其作  相似文献   

20.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唐·杜甫《吾宗》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唐·韩愈《送许郢州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