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改革课堂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自学、去探究、去实践等,由此可见,开展探究性学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前,青少年学生广泛表现出一种兴趣广而不钻研的特点,这就促使教师不得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对语文教师来说,让学生先学习“享受”语文,在“享受”的过程中爱好语文,进而发展到会学语文、学好语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用灵活的方法再现教材和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去感受、去创造,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鲍广梅 《学语文》2021,(2):26-27
当前,如何让00后的孩子领悟到记录着宝贵精神财富的“红色文化”的价值,成为一个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在日常语文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经典、重温历史,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并内化为一种精神的滋养。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齐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众所周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齐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从小齐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将来他就能非常自觉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书,去学习,从而服务于社会。由此看来,将“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作为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是有道理的。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刘恩明 《小学生》2010,(2):39-39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不单单要走进文本,去体会,去理解,去诠释文本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更应该走进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孩子,和他们一同遨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这样,教师的教学理念就要不断变化,教学方式就要不断调整,真正地把新课程倡导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新型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让语文课堂真正灵动起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在“小”语文中探求“大”智慧,在“小”课堂中追寻“大”生活,在“小”文本中激发“大”情感。  相似文献   

6.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母语,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母语——语文。其诗意原本就无处不在,理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栖居地。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随着社会的嬗变与课程的“改革”,渐渐地在背离学生的精神家园,这不能不让国人痛心!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课堂的广阔天地里。以一册薄薄的课本为导向,让学生去领略丰厚醇美的语文,唤醒精神的一次次品美。  相似文献   

7.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利天地。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做为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塑造高素质的人为目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主线,发展为主旨来实施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送去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自己去寻宝,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迷雾时适时点拨,略加指点,让学生自己去“拿”知识,而不是教师在灌知识、给知识。  相似文献   

8.
姜红 《广西教育》2014,(9):110-110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学有所获。只有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才能够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导”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理想的创新形式的语文教学应该飞扬着激情 ,燃烧着思想 ,闪烁着青春 ,充盈着情思。通俗地说 ,语文教师要做一个魅力四射的人。在语文课上 ,要让学生登堂入室 ,渐入佳境 ;讲课要妙语横生 ,挥洒自如 ;教学要“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语文作为工具既要教会学生表达思想 ,又要在审美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那么 ,究竟从哪些方面入手 ,才能符合上述要求 ,达到上述境界呢 ?一、甘于奉献 ,品格高尚 ,展示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做教师是辛苦的 ,陶行知一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即是对教师形象的最好诠释。因此 ,要做…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选人课本的文言文,是一眼汩汩流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古井,历经千年而不衰。学生要通过文章去透视文化、洞悉作者,就必须完全地深入文章,用心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教师要高屋建瓴,引领学生在对文章的“涵咏”中“顿悟”。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中感悟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通过读这种形式,去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让学生把文本与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感悟。为此,阅读教学要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读文悟文。  相似文献   

12.
职校语文教学应该以生为本,构建职校语文愉悦教学的平台,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即强化学生的“获取”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强化学生的“自主”行为,让个性成为创新的灵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强化作业的“挖潜”效应,让作业成为学生思维的延续;强化多元的评价机制,让理解成为求知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是学生未来学习语文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加强对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打破传统的授课理念,改变传统的授课思维,创新小学语文的授课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能爱上小学语文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小学语文的乐趣,最大限度地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去丰富小学语文的课堂内容,构建良好师德,创新授课理念。本文主要研究了提升语文素养、构建良好师德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祥 《天津教育》2006,(7):46-47
自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讲读课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教师通过讲读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自读课上指导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去印证和实践讲读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迁移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去。可以说,自读课是“教”与“不教”之间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时至今日,那种“满堂灌”式、独白式的课堂教学,逐渐为人们所摒弃,让学生自己提问的自主性课堂教学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但目前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不问”“怕问”“不会问”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新课标教学理念格格不入。因此,教师“导问”,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范慧莲 《青海教育》2010,(11):31-31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就不能老让学生盯在教材中的这几篇文章上。新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门课与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摄入语文课堂,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里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如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让课堂富有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知识。下面笔者淡淡对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角色定位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8.
邓秀云 《新疆教育》2012,(8):108-108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的自学自立。”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自主地去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这对学生的一生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茜 《江西教育》2023,(23):56-57
小学语文课堂是培育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阵地。“双减”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强调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因此,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应该围绕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双减”政策为指导,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本源,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真正展现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感觉到语文是一个美丽的花园。一、深情诵读,体验美在阅读和讲授课文时,我们自己首先应该受到感染,该亢奋时,昂然动情;该悲壮时,慷慨淋漓;该委婉时,和风细雨,丝丝缕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拨动学生内心“美感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美,不只是教师读,还得让学生读起来。教师是审美指导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