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理问题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个问题.在传统哲学中,真理问题被定位于认识论范围,"符合"是真理的本质.海德格尔力图为真理奠定-个存在论基础,揭示了真理的本质是自由.海德格尔前后期对真理有不同的说法,从中可看出前后期思想转向.本文旨在分析这种转向,以及这种转向在海德格尔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历程中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2.
早在国内学者于20世纪末开始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当作“创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本体论”研究的“转向”契机之前,这种“存在论”的危险及其致命的理论缺陷,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引起了“批判理论”的警惕和深入反思。对这一历史状况的回顾,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审视我国“存在论”转向的问题。“批判理论家”阿多诺作为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历史现实——即狂暴的纳粹主义——的真正受害者,通过《否定的辩证法》(Negative Dialektik),对存在论哲学做出了最深刻尖锐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潮中人们共识的一个最难理解的“谜中之谜”。人们对海氏评价的分歧是历来所罕见的,如英国学者乔治·斯坦纳在其《海德格尔》一书中,曾有这样几句:“海德格尔是一位啰啰嗦嗦的江湖骗子和良知的敌人;或者相反,海德格尔是一位具有洞察力的大师,一位其著作可以更新人的内在条件的哲学家和教师……自苏格拉底以来,在整个西方思想史领域中,象这样截然不同的评价,似乎没有其它例子可寻。”这也难怪,由于海德格尔所揭示的在者与存在的差异,填补了西方自柏拉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不可简单理解成为离开一种思想而用另一种思想取而代之,而是前期的生存论思想被以一种更为本真的方式——自行隐逸——汇入了后期的存在之思中,成为理解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不可或缺的蕴含,离开了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存在之思将无以为继。这种蕴含不是逻辑的层递推演,也不是印证或者重复,而是思想的回行,是思之事情本身的自行运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起源与实质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通过对《存在与时间》、《现象学之基本问题》和《哲学献文(从本有而来)》等著作的分析可知,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实质不是从"存在与时间"转向"时间与存在",而是向"本有"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在批评海德格尔未能揭示形而上学命运之原因的同时,《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一声称在西方哲学中发现了一个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并断言海氏思想其实乃是一种比他所竭力解构的传统形而上学更高层次的“存在的形而上学”。这种说法貌似玄妙,其实缺乏充足的理据。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根本不是什么在更高层次上“复兴”形而上学,而是把形而上学带向其边缘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历史的摧毁或否定。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学的核心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于解释学循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理解和解释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上升到了本体论高度。已经实现的理解构成前理解,并作为进一步的理解扣解释的基础,二者形成一种循环关系。海德格尔反驳那种认为二者是循环论证的指责,并进一步主张前理解、理解和解释之间构成的解释学循环关系,所袁征的正是作为有限性存在物存在着的人根本的存在特性,为人所特有。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思想,通常意义上的理解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得到了阐明。  相似文献   

8.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观念,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在他看来,“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源始的生存论结构是此在之空间性的可能条件,对此在之空间性具有源始的建构作用,此在通过去远和定向的生存活动而获得了自己的空间位置。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海德格尔通过时间性来解说空间性在其思想架构中有其逻辑必然性,但是也面临着严重的理论困境。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了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一空间”。在《艺术作品的起源》《物之追问》《筑·居·思》《艺术与空间》等后期作品中,海德格尔通过对位置和物这两个概念的析解,揭示了空间存在本身的意义,最终指出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  相似文献   

9.
在海德格尔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与后期代表作《哲学论稿》之间,隐含了一条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的情调之路,具体体现为从畏到惊恐的道路。对这条情调之路的揭示,既显示了海德格尔作品中的情调具有开辟道路的作用,也表明了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情调特征。这也为重新把握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之内在关联提供了一种可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在《时间与存在》中将时间表达为“之间”,即疏远与切近中的到达。这一时间现象学思想是切入《阿那克西曼德箴言》的门径,即作为“之间”的时间对理解箴言中的dike与adikia起形式指引作用。在海德格尔后期时间现象学的视域关照下,对dike与adikia的解读有助于研究者走出对dike与adikia作知性形而上学理解的误区,这一误区将dike与adikia单纯地理解成“裂隙”与“嵌合”。  相似文献   

11.
闫伟 《惠州学院学报》2015,35(1):84-87,93
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部分,海德格尔认为厘清存在问题必须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解构。解构意味着我们已经对存在已经有了一个本真的理解。这种本真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是通过现象学实现的。为了回答现象学何以如此?海德格尔探讨了现象和逻各斯这两个组成现象学的语词,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现象学的现象即是存在,故现象学是存在论;现象学的逻各斯是存在在此在的生存中的展开,故是此在的释学。  相似文献   

12.
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技术的发展、科学观念的普及以及市民社会的形成,宗教和上帝对人的影响在逐渐减弱.现代人在精神和信仰上所表现出的贫困,成为海德格尔后期关注的一大问题.海德格尔对这一时代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展现了海德格尔“诗人何为”命题与其后期思想转向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从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他在其美学思想代表作《艺术作品的本源》一书中探讨了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他反对那种把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互为本源的观点,为此他找到了一个第三者——艺术,并从艺术作品入手,通过对凡高的名画《农鞋》等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艺术史上的"艺术之谜",即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艺术的本质是真理在艺术作品中的自行置入。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前者对后者的批判关系,在形而上学问题上海德格尔有过由重塑形而上学到克服形而上学的心路历程。克服形而上学的主张明确之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在不同的时候或地方有不同的认识,但这些认识相互关联,虚无主义、柏拉图主义、人本主义、本体-神-逻辑学等共同构成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向的主体形而上学批判,克服形而上学应纳入整个海德格尔思想的“林中路”中考察,“存在论差异”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形而上学的合理性问题,对古希腊思想的回溯捏拿住了形而上学发生的脉络并深挖出了形而上学的表象思维方式,此在、无、真理、语言、本然等则是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走向非形而上学之思的路途中的路标。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阐释荷尔德林诗歌的目的是要探究存在之真理,显现存在的意义。他对荷尔德林诗歌的前理解是“存在之思”。在“存在历史”的意义上,他把荷尔德林诗的道说中还“没有被人听到”或“未曾言明”的东西“说”了出来,重铸了其内在的意蕴。这种非审美的诗歌阐释,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运思批评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二胡曲《二泉映月》便流下眼泪,激动地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笔者以为,这里的“跪下来”应该不是形体的姿态,而是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姿态”。海德格尔说,人是“存在意义”的守护者,人理解世界,世界才不失去意义。诚如斯言,或许正是小泽征尔“跪下来”的理解,《二泉映月》才获得它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作为课文的《二泉映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理解它呢?就让我们走进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语文课堂,去感受他的“理解姿态”,去体验他和孩子们在这篇课文中的诗意栖居!一首小诗,一幅图画——理解这处…  相似文献   

17.
文章简要梳理了海德格尔存在之思与艺术之思互释的思路历程,指出“转向”时期的重要著作《艺术作品的本源》和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是海德格尔从存在去规定艺术和用艺术来阐释存在的尝试,体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艺术本质观和文艺批评观。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虽然没有给我们提供最终的答案,但他富于启发性的思考和追问,已将艺术哲学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思想和中国哲学的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他的论文《论Φυσιζ的本质和概念》中,海德格尔从四个方面阐述了Φυσιζ的意义;在中国哲学的语境中,这四个方面的表述恰好能够和中国哲学的几个核心词汇相联系。通过这种联系,Φυσιζ以及中国哲学中那几个最为重要的词汇都展现出了新的意义;对我们拓展中国哲学的视野、进一步理解海德格尔所想要表达的Φυσιζ的概念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哲学通论》的应运而生,承载着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史使命,即,它在摒弃传统形而上学“占有智”幻想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坚守了一种作为后形而上学“爱智”追求的前提批判哲学。其中,“爱智”中的“智慧”并非传统形而上学所占有的、阉割掉内在否定性的绝对真理,而是隐匿在思想之中的使思想得以构成其自身的前提或根据。所以,“爱智”就是在实践基础之上对思想的内在前提或根据追求不已的“思想的前提批判”。同时,最重要的是,作为以思想的前提批判为“爱智”原则的《哲学通论》,很好地实现了由其纯粹“学术”转向人民“学养”和“现代教养”。  相似文献   

20.
王庆节 《高校理论战线》2014,(2):40-54,157,158
应当从西方形而上学历史的演变及其批判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核心概念Dasein。Dasein有别于传统形而上学"主体"概念,具有四个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汉语学界现存的关于Dasein的三个主要译名进行了具体的意义分梳和利弊辨析。就理解方面言,对上述三个译名中某一个含义的过分强调都是不贴切的,而三者合起来也许更能体现海德格尔Dasein一词的完整意义;就翻译方面言,应当对长期以来遭到忽视的"亲在"译名以及这一译名可能的思想开显意义给予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