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读后,我不能不说:与其说是罗丹做事的专注感动了我,不如说是这种专注所达到的令人崇敬的境界。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专心致志,这是人们做好任何事情都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罗丹具有这一品质,本不足为奇。真正让人称奇的。是罗丹在专心致志上突破了平庸,进入到了一个常人难以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绘画主义摄影派繁花似锦的时代。当时在法国的青年摄影家史泰钦,怀着对大雕塑家罗丹和他的作品无比崇敬的心情,拍摄制作了这幅摄影集锦作品。这是由罗丹的侧影人像和雕塑《雨果》两张底片合  相似文献   

3.
罗丹砍手     
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有一次,他花了很长时间,塑了大作家巴尔札克的像。刚塑完像,巴尔札克像的双手叠合在一起,放在胸前,姿态自然生动。罗丹也感到满意。第二天,罗丹把他的学生叫来,要他们对塑像提出意见。大家看了,一致认为塑像的两只手塑得最好,最为自然,最为显眼。罗丹听着他们的评论,眉头皱,随手操起一把利斧,将塑像的双手砍掉了。学生感到不解,忙问罗丹,为什么要砍去那双手。罗丹对他们说:“因为这双手太突出了。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应该比整体更重要!”从此,这座断了手的塑像成了稀世珍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罗…  相似文献   

4.
红影 《新读写》2008,(2):49-49
罗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渴望有一天能成为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一样伟大的艺术家。他曾满怀信心地报考心仪已久的巴黎美术学院,但三次落第。盼三次考试时,主考官竟给他写下这样的评语:“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属浪费时间。”对于年轻的罗丹来说,这实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5.
罗丹的手     
里尔克的《罗丹》给我以启示:人和艺术结合为一的崇高启示。艺术家如欲有所成就,必须奋不顾身地工作,终生咀嚼苦难与试练的面包,这正是罗曼·罗兰说过的。他探求。他摸索。他寻觅。他永远向前追求。对一个如此忠于自己创造的艺术家,尘世的浮名功利,或褒或贬,或毁或誉,一概置之度外。  相似文献   

6.
发光的罗丹     
大师老了,他疲倦了--一副银白的浓密的乡民须髯,飘拂在起皱的玄武岩般死灰的脸庞上.他艰难地走过一座座大厅,那里摆满了他雕的石像,他睡眼蒙眬,踽踽曳足而行,仿佛走进了死亡.  相似文献   

7.
【导读】 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真正的传记文学大家,都是精神和美学意义上心胸开阔的人。这里包括自由精神和卓识慧眼,巨大的人格魅力,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心,不囿于任何地域、种族,能够站在普遍人类的角度来思想等。这样,他才能超越成见,进入时代精神的心脏,表现出公正和真实:他才能发现真正卓越的人物,并把其从不幸的或默默无闻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他才能发现人类真正的良心。  相似文献   

8.
发光的罗丹     
大师老了,他疲倦了——一副银白的浓密的乡民须髯,飘拂在起皱的玄武岩般死灰的脸庞上。他艰难地走过一座座大厅,那里摆满了他雕的石像,他睡跟朦胧,踽踽曳足而行,仿佛走进了死亡。  相似文献   

9.
罗丹的童年     
1845年,罗丹刚满5岁,由于聪明过人,父亲提前把他送到了离家不远的耶稣教会学校上学,但是罗丹对宗教方面的书一点兴趣也没有,却非常喜欢画画。一次,在餐桌上罗丹发现父亲脚边上有一张纸,他便趴下去,用笔画出了父亲皮鞋的样子。坐在他边上的哥哥发现罗丹趴在地上不吃饭,就叫了起来:“罗丹,你不吃饭趴在地上干什么呢?”父亲一看趴在自己脚边的罗丹,也忍不住吼了起来:“站起来,你这个鬼东西,吃饭不好好吃,看我怎么收拾你。”当父亲发现罗丹趴在自己的脚边画画时,更是生气了:“你学习这么不好,原来是在干这个玩艺儿!”父亲非常生气地把罗丹打了一…  相似文献   

10.
茨威格之死     
直到今天 ,茨威格始终是国际上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声誉传至世界每一个角落” ,托马斯·曼这样评论茨威格。许多人不知道茨威格最后的日子是在巴西度过的。实际上 ,他的代表作之一《象棋的故事》就是在这里创作的 ,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也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1 936年 ,茨威格第一次来到巴西 ,在里约热内卢 ,他受到了国宾般的礼遇 ,“今天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宫殿里放声大喊。”他在自己行程结束时记录道。巴西的旅行使他了解到自己是最受欢迎的欧洲作家之一。然而在他自己的国家 ,他的书正被纳粹焚烧。变卖了家乡的房子 ,茨…  相似文献   

11.
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决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义务亟需我去覆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休憩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沧,我的精神故乡也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在此地开始重建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我自觉自愿、完全清艉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义务哌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休憩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也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吏愿在此地开始重建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发光的罗丹     
大师老了,他疲倦了——一副银白的浓密的乡民须髯,飘拂在起皱的玄武岩般死灰的脸庞上。他艰难地走过一座座大厅,那里摆满了他雕的石像,他睡眼蒙眬,踽踽曳足而行,仿佛走进了死亡。  相似文献   

14.
茨威格曾经说过:永远也不写一句赞美战争或贬低别的民族的话,在任何一部作品中做到公正和不抱偏见。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却有不少内容都与他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相违背。通过对茨威格的作品和个人成长经历进行的分析,揭示了茨威格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瑕疵产生的原因,从而对茨威格及其作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罗丹是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在寓言、童话及科幻小说创作中均有卓越成就。其创作生动丰满且具当代性,其创作历程与成就从一个侧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路向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1840年,法国一户贫穷的居民家里诞生了一个不普通的男孩——罗丹。由于过人的聪明,刚满5岁的罗丹便被父亲提前送到离家不远的教会学校上学。但小小的罗丹对宗教方面的书一点也不感兴趣,却非常喜欢  相似文献   

17.
罗丹出生在法国一户贫穷的人家。由于他非常聪明,刚满5岁, 罗丹便被父亲提前送到离家不远的教会学校上学,但小罗丹对宗教方面的书一点也不感兴趣,他非常喜欢画画。  相似文献   

18.
《广西教育》2010,(23):F0003-F0003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赴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1875年游历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但却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  相似文献   

19.
茨威格的传记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茨威格因所受的教育和接受的影响等原因,形成了他特有的传记文学主张,其观点主要散见在其作品的“序言”、“前言”和文本中。他认为历史应该是人类进步的历史、文明的历史,而不应该是民族史、战争史。瞬间决定历史、细节决定成败。往往选择失败者或充满悲剧色彩但却保持着崇高精神的人物作传主。主张传记作者要坚持对材料“存疑态度”,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力求精炼。他十分重视传记文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整整64年了:茨威格,一战中的和平战士,二战中举足轻重的流亡作家,却在法西斯最猖獗的时刻选择了自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