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欣小说以真实而尖锐的笔触表现了人们当下的情感状态,亲情疏离冷漠;爱情破碎不堪;友情相互支撑,而这样的情感现状,正是现代人物质富足之后精神匮乏的表征。  相似文献   

2.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欣赏同一音乐作品会因人而异获得不同感受,强迫所有人都以一种感觉去理解同一音乐作品是不科学的,文章从欣赏者的主观性以及音乐自身具有的特性方面来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目前全国大多数师专学报存在着千人一面状况,很多学报没有特色和个性。主张在师专学报学术性、师范性、地方性三性中,保留共性,发挥个性,各家师专学报要有不同于其他师专学报的定位,即注重发挥地方性,既区别于别家学报,又加大为地方教育服务力度。  相似文献   

4.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除宝玉、黛玉、宝钗外最重要的人物,她的个人荣辱与贾府的兴盛衰败紧密相连,是贯穿全书的核心人物;她曾参与过贾府的家政管理,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这位管理者---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形象。本文试从多方面、多层次分析王熙凤的形象,以期进一步认识《红楼梦》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严军贤 《阅读》2012,(9):21-23
同学们,在阅读儿童小说时,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在作家的笔下,人物总是形象丰满,活灵活现,我们似乎能听到他的呼吸声,甚至与他融为一体——他的所思所想,仿佛就是我们的了。为什么会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作家善于从多角度把人写"活"。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熙凤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高峰《红楼梦》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王熙凤容貌美丽,有着超凡的管理才能,心机极深,又阴险歹毒,在女性世界当中,是一只俊秀杰出的“凤凰”。然而,“凡鸟偏从未世来”,才貌双全的王熙凤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一切地疯狂劫掠钱财,最终走向毁灭。对王熙凤的描写从侧面映射出了封建贵族的罪恶本质,以及封建家庭必然会走向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王熙凤在贾府的权势盛衰经历了三个时期.起初王熙凤因自己雄厚的财力和娘家的势力得以在贾府立足,又依靠贾母的喜爱、王夫人的信任成功坐上管家奶奶的宝座,又凭借超群的管理能力在贾府大展身手,令人敬服.但是她在权势的鼎盛期过于贪婪和计较,得罪了太多小人,留下了太多隐患.第五十四回元宵节后王熙凤因小产病倒,从此她离开了权力的中心,也永远脱离了权势的顶峰.最终在贾母这座靠山崩塌之后,王熙凤在贾府的权势彻底终结,沦为婆婆和丈夫的俎上鱼肉.在贾府获罪抄家之后,被无情的丈夫贾琏残忍地休弃,哭向金陵而夭亡,终结了自己从辉煌到落魄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王熙凤和曾思懿分别是<红楼梦>和<北京人>中的当家少奶奶,对他们的比较,可以了解文本所反映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人物命运的演变,了解文学作品继承与创新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重要人物。她出身于金陵世家,漂亮、聪明、乖巧,具有普通闺秀所没有的待人处事的能力。她是贾家荣府的实际统治者,威重令行,机敏善变,凭着自己的才智与苦心,在贾家这个大家庭里应付自如。王熙凤这个人物在《红楼梦》当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这个形象具有独特性。她有一种支柱作用,一种艺术结构上的、艺术机体意义上的一种聚焦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辐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熙凤是一个政客,极具政治天赋;王熙凤是一个封建社会自己给自己培养的叛逆形象,之后又亲手把她扼杀。  相似文献   

11.
王熙凤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着重刻画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具有多面性。本文对王熙凤的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地分析,力图使读者更全面、立体地了解这一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成功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典型人物不胜枚举,其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莫属王熙凤。王熙凤,是小说中的"圆形人物",拥有着多样的性格特点。文章通过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外貌、口才、服饰等外在形象进行分析,展现出凤姐容貌的精致、口才的出众、出身的高贵背后的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突出凤姐是一个雷厉风行、能控制大局的人,也是一名罕见的胭脂堆里的英雄,进而阐述她的悲剧命运,让人们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第五回王熙凤册词中的“三人木”,乃言王熙凤最终是被贾琏休弃了。原因在于她触犯了封建社会婚姻文化所规定的“七出”之条,这七条在前八十回叙事中都有明确的对应及落实。据此,王熙凤是一位弃妇典型,是对古代“七出”婚姻文化的生动说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飘》中的郝思嘉作为范本,对其独特的女性形象进行提炼,并分别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自身条件、性格特征、惨淡结局五个方面对这两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女人做比较。对照她们作为一个时代女强人形象的异同,试图在众说纷纭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个女性形象,反思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15岁少女艾芙的继父乔伊参战回来后变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他带着妻女外出旅游,碰见了彼得,两人微妙的关系引起了艾芙的怀疑,同时艾芙对他一见钟情。一天,乔伊夫妇和彼得三人出海,奇怪的是彼得再也没有回来,他的死有不少疑点。真相一层层剥开,艾芙发现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谎言中,在亲情与爱情,法律与伦理之间,她选择了亲情和伦理。  相似文献   

16.
席慕蓉的诗歌温柔淡泊,多是对于时光和爱情的感慨,文字细腻,饱含对生命的细致观察和体会,清新纯粹,性灵而感人,于20世纪70年代掀起经久不衰的席慕蓉热。其中的女子形象更加令人寻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青春万岁》和《蝴蝶》两部经典作品的解读,从时代、爱情、青春三个方面理解王蒙作品对“理想”的阐释,感悟王蒙笔下的“理想”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学中"情爱"一直是比较隐讳的体裁,只有当情爱的文学话语和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保持一致时才具有合法性,它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与时代的文化理想达成一致;从共时的角度来看,本文通过现代性的手法来论证"革命加恋爱"模式产生的原因,通过一系列典型文本的实例及分析,揭示出"革命加恋爱"小说中所蕴含的现代性特征,并从中国现代性追求道路的转型中探求"革命加恋爱"模式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个时代的背影--王蒙小说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王蒙的创作从诗性的飘逸到理性的滞重的嬗变过程,并试图从这种嬗变中大致勾勒出激情逐渐冷却、理性逐渐生长的社会思潮背景,从而得出王蒙是新中国历史见证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