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行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即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传统业务向证券、投资、保险业务渗透成为全能银行。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对此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走向混业经营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的分析。并有针对地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
李艳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3):124-127
开放的国际环境中,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既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不同体制的竞争。在金融服务综合化大行其道、混业经营已成主流的当今世界,我国的金融业虽说仍在分业经营的制度框架内运行,但银行、证券、保险诸业之间,已建构起多种形式的业务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金融混业经营的态势。加快我国金融改革,尽快实现真正的金融混业经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受各方面条件制约,我国当前宜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同时,还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严密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以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确保我国的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3.
信托与银行、证券、保险并列成为金融领域的四大支柱。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托业已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与银行及长期资本市场出现了同步发展的趋势。而中国信托业在其成长历程中出现了一些异位和偏差。那么,只有在改革开放之际,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开拓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囿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弊端和当前形势下实现混业经营的限制性因素,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经营模式。本分析了过渡经营模式的理论基础、美国商业银行几十年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过程的经验借鉴,提出建立商业银行过渡模式的主要框架:以成立现行法律允许的金融控股公司为主要组织形式,通过代理业务、表外业务等形式加强混业性质的业务,从而加强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渗透,逐步放开投资业务,直至混业经营。  相似文献   

5.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交叉融合和混业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银行保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发展迅猛,但目前仍然处于松散型的发展模式阶段,进入发展的瓶颈。研究我国银行保险的实践现状和问题,探索银保深度合作发展对策,对加快银行保险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混业经营--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介绍了西方各国银行分业、混业经营历史、演化过程,全面比较银行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各自特点及利劣,就我国商业银行历史及现状分析我国银行混业经营的现实意义,提出我国银行必须走混业经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语。如果说天下大势都如此,那么,金融业就更不例外了。围绕银行,证券和保险是分开经营,还是混业经营的问题,各国合了又分,分了又合,经历了一段分分合合的过程。 早期的银行如同百货商场,信贷、证券、保险等各种金融产品都可以经营。这是一个混业经营的时代。如同今天我们走进购物中心,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一样。在美国“吼叫的20世纪20年代”里,股票市场迎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繁荣,火车乘务员、家庭主妇、甚至学生都在经营股票,银行则介入得更深。然而,随…  相似文献   

8.
混业经营模式在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下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流,面对全球的混业浪潮及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混业经营是将会是我国金融经营体制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然而,基于我国金融发展程度、风险控制能力、监管水平等因素,我国还有必要坚持分业经营的选择下,逐步实现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9.
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分业”为背景的中国金融业将直面以“混业”为背景的外国金融集团。分业经营模式的弊端决定了中国金融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改革中国金融经营模式,由分业经营逐步走向混业经营;而在过渡期内,构建金融控股公司则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现实意义及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下.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仍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但从应对WTO挑战和金融业长远发展的长期角度来看,中国银行业应逐步过渡到混业经营的模式上来。本文从世界银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入手,分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银行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深层次原因,详细阐述了中国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的现实意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从符合国情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陆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模式,面对世界金融混业潮流和来自外资金融机构日益激烈的竞争及混业经营日益凸显的优势,中国金融各业开始相互渗透,通过各种方式避开法律的限制,尝试混业经营,显示出了由分业到混业过渡的趋势,也暴露出了现行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不少缺陷.从长远趋势看,顺应金融法制国际化和混业经营趋势,依法扩宽金融机构经营范围,统一监管机构及其权威,促进金融监管法制合理协调,建立防止内部交易关联风险的法律“防火墙”,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监管机构之间信息共享与重大问题研究制度,依法确立监管手段和方法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等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杨思斌 《红领巾》2005,(2):56-59
金融业分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等子行业,在每一子行业中都有相应的金融主体起主导作用,各类金融主体的业务能否相互交融受某一法律原则所控制.世界上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法律原则控制金融业的业务格局,即分业经营原则和混业经营原则.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原则,但分业经营原则属于经济法性质的基本原则,其制度内涵随经济条件和法律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的创新:金融多媒体网络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移动银行、网上保险、网上信托、电子货币等金融网络业务是这种发展趋势的开拓者。当前高校金融教育必须进行适应性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以《证券投资学》为例,对金融多媒网络教学进行系统分析,以探求不同的教学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全能化趋势日益增强,混业经营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主导趋向。中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将是必然趋势,届时,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壁垒将逐渐被打破,现有的金融机构格局和金融运行规则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文章通过分析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及动因,以探讨混业经营趋势下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竞争。随着实行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将是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及金融一体化的趋势,面对国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全球化,传统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经营界限日益模糊.寿险保单贴现业务作为银行保险融合的新业务出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本文从寿险保单贴现的市场要素、定价、流程和风险管理四个方面阐述了保单贴现在我国寿险业务中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融业迈向混业经营的法律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分别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最后文本。它的出台,意味着在美国实行了66年,并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对世界金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业分业经营法律制度的彻底终结。在此之前,采用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的英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都纷纷进行了“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已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再加上原本实行混业经营的德国、瑞士、奥地利等欧洲大陆国家,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的普遍模式。西方金融业由分至合的制度变迁过程告诉我们:一方面,法律要顺应经济…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兴未艾,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尤其是监管层的关注,如何做到既能防范风险又能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大众,探索出一种符合互联网金融特点的法律监管方式是当务之急。法律监管模式必须依据发展特点,混业经营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涉及到了证券、保险、银行、基金等不同的金融业务,跨度大业务综合性强,同时,互联网金融集团的出现进一步加大了法律监管难度,我国现行分业监管模式难以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鉴于此,须对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实行统一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曾两度实行金融混业,但终因种种原因被分业经营所取代。面对入世所带来的大批全能型外资银行,要求实行全触混业经营的呼声甚高。但从历史的教训、实施金融混业经营所必备的前提条件以及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通过各方面制度的完善、规则的法制化来培育混业经营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正金融变革深入,资管业务边界不断扩展,各类金融机构在资管领域纷纷布局。今年以来,已有华泰证券、招商证券等多家券商正在申报成立资管子公司。记者日前从广发证券(000776)获悉,其子公司广发证券资产管理(广东)有限公司已于近日获证监会核准设立,成为首家注册地在华南地区的券商资管子公司,这也标志着广发证券全面布局大资管业务,在金融混业经营大趋势下向全业务发展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