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里仁》篇主要讲仁德的道理。本篇有许多经典名句,如"择不处仁,焉得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如何解读这些名句,历来多有争议。本文在质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上,对《里仁》篇中的一些疑义章句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2.
"仁"在《论语》中是全德之称,它至高却非至远,为之由己,求之则至。本文指出《论语》中为仁之道的逻辑推演进程为:以"孝悌为本"作为逻辑起点,通过忠恕之道的扩充展开,达到"天下归仁"的共同归宿。旨在说明,这一逻辑演进的展开得益于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共同智慧。  相似文献   

3.
歪打正着     
《当代学生》2011,(18):38
主持人小夫子:"歪打正着"特别好笑?那是,这里的经典名言已经化过"幽默妆",想不笑也难哦。快来看看吧。原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歪批之一:[娱乐版](拍电影《孔子  相似文献   

4.
吴宓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师。他毕生领受、担当和守护的人文主义和社会人生追求,便是"仁,天下归仁";他人生的84个春秋,书写的便是"仁,天下归仁";他殉的情与道,便是"仁,天下归仁"。"仁,天下归仁",成了吴宓学术文化研究、教育教学和文学创作的宗旨与灵魂。他的这一人文主义和社会人生追求,对于现今建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相似文献   

6.
胡图买了个七品县令官职。上任后,他夹着一部《论语》,洋洋得意地对别人说:"古代贤人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如今我有一部《论语》,治理这个小小县城,岂(qǐ)在话下!"  相似文献   

7.
父母在,不远游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告知去处和理由。
  点评:不是不让你去啊有木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出自《庄子·养生主》。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但忽略后面那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相似文献   

8.
"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教材释义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其重点强调的是对父母尽责。孔夫子有训:父母在,不远游。古往今来,言孝必举。诚然,承欢膝下,嘘寒问暖,早请示,晚汇报,似为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常常说"父母在,不远游"、"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你知道吗?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还有下半句!不信你看:1.父母在,不远游。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释义:孔子说:"父母健在,子女不可外出求学、做官。要是出远门,必须要告知去处和理由。"哭晕的理由:原来父母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时而习之",汲取其中的智慧。那么,《论语》中的智慧,对于政治课教学有何启迪呢?笔者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学习感悟。一、渗透"仁""礼"观点,成才首先成人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教育学生成才首先  相似文献   

11.
王蒙的中篇小说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文体特征。通过对《杂色》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不可靠叙述。这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在王蒙的文本中,起到了一种价值解构的作用。因此,利用这种从作品中体现的多声部话语以及隐含作者话语两个方面来解读王蒙的"不可靠叙述"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史记》的实录和求真精神决定了他在文化丰碑《论语》面前显示了极度的虚心与虔诚。所以,《史记》中不时引用《论语》,体现出《论语》的深远影响。其引用情况,在《论语》的接受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也为《史记》的解读提示了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3.
周勇 《教师》2014,(22):1-1
正两千多年来,解读《论语》的人有许多,近来更是争谈《论语》,连"李鬼"们都争着要挤上讲台。但在这片喧嚣中,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解读《论语》的依然不多,尤其是带着教师的喜怒哀乐走进《论语》的,更是微乎其微,让人觉得,与种种已被挖掘出来的"微言大义"相比,似乎教师的喜怒哀乐不在《论语》之中。但事实上,没有哪本经典著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的喜怒哀乐,其中许多教学场景,不是让人开怀大笑,就是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所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都被《论语》点透了。  相似文献   

14.
《新论语》是对《论语》的再次解读,通过《新论语》的学习,得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注重教师个人言传身教,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并以因材施教的姿态培育英才;重视教法及学生的品德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第十二》)  相似文献   

16.
正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的作用。寻遍整部《论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句,竟达16处之多。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这句话主要要理解好两个字:周、比。"周"是"团结、合群"的意思;"比"是"勾结、搞帮派"的意思。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远游》是《楚辞》中较为特殊的一篇。传统观点认为它是屈原的伟大创作之一,是研究屈原思想、评价屈赋艺术成就的重要作品。然而现在流行观点认为,《远游》并不是屈原所作,从而对千百年来《楚辞》学者对这一作品的解读提出质疑。总之,作者判断是深入研究文本的门径,任何研究者都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18.
作品信息     
《王蒙谈红说事》出版王蒙的新著《不奴隶,毋宁死?——王蒙谈红说事》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王蒙对《红楼梦》的最新解读,王蒙表示,该书名是在自己的坚持下决定的,并声称不奴隶,毋宁死这种人性奇观是自己读《红楼梦》的一大发现,而书中的诸多见解也大作惊人之语,比如怀疑曹雪芹  相似文献   

19.
许森 《小学生》2013,(3):62-62
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记录孔子和他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论语》中很多思想运用在现代教育中,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运用现代思想方法论进行审视,历代注家对《论语》的解读,至少有10多章存在谬误。”华东师大一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刘定一在一场名为“人文与科学的美丽邂逅——《论语》解读报告会”上语出惊人。刘定一曾在中学教了38年数学,他解读《论语》秉承了乾嘉学派严谨的治学风格。并以其深厚的数学、逻辑和系统科学背景,从独特的现代视角对名家的《论语》注释进行内部检测与外部评价,找到了《论语》近20处长期以来被误读的“病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