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注重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触诗生文,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定会让阅读教学充满浓浓的"语用"味。  相似文献   

2.
自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后,"语用"就成了阅读教学评价中的高频词。诚然,阅读教学应当且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如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找到"语用"训练的最佳切入点,至为关键。关注"语用"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能让学习表达成为一种形式。前两天听一位老师执教公开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中教师为了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强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在,"语用"课堂普遍着眼于课文之"语用"学习,即结合文本的典型"语言现象"或"语用知识"进行相关的指导与训练,如读写结合、迁移运用等,缺乏对"全语用"的认识,特别是对课堂中学生运  相似文献   

4.
自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后,"语用"就成了阅读教学评价中的高频词.诚然,阅读教学应当且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如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找到"语用"训练的最佳切入点,至为关键.关注"语用"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能让学习表达成为一种形式. 前两天听一位老师执教公开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中教师为了体现对语言表达的关注,设计了两处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5.
正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重于分析,重于理解,重于人文内涵的挖掘,却唯独缺少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事实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而,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有效地进行"语用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我结合  相似文献   

6.
“语用能力”即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更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如何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如何完成这一“独当之任”,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三反一”进行语用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举三反一”的“一”指的是地道规范的言语范式,“三”是围绕“一”进行的多项读写训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运用掌握“一”。  相似文献   

7.
<正>"语用"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亮点之一,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用好教材,正视学情,直面文本,奏响"语用",习得语言呢?一、把握学段特点,正视学情,巧妙突出"语用"纵观苏教版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要让语文课堂突出"语用",就需要教师抓住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特点,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何为语言文字运用?广义的“语用”是指在学习和生活等情境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运用语言文字经验来处理问题、解决现实矛盾;狭义的“语用”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阶段,包括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显然,以语用作为起点,是语文教学脚踏实地的根本。落实语用,强化语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扎实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思考。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小学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这种提法就明确了小学语文必须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解决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要把语用训练扎扎实实地做好,实现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关键还是要正确地选择语言文字训练点。接下来,就平时在教学中落实"语用"的一点心得和大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海燕 《考试周刊》2013,(78):37-38
2011版课标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了语文课程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文章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一是咬文嚼字,挖掘语言训练点;二是二次开发,捕捉语言表达点;三是关注篇章,寻求语言内容共生点。只有精研文本,关注"语用",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才能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语文改革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就是"语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语文本体的回归。"语用"简单说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新版的课标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定位为语文性质。因此,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实践"语用",往往聚焦在小练笔上,也就是机械的读写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狭隘的"语用"观。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为语用而语用。这引发了我对语用之"度"、语用之"效"的思考。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用",再进行自我加工与创造,做到真正自己的"语用"才叫有效的语用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展示出语文学科"语用"教学的特点与魅力。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3月中国西安《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定义了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了清晰地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把握语用理念,在诗歌、叙事性文章、说明性文章等不同文体的教学中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掌握语用学习与内容理解、情感陶冶、学法指导相融合的方法,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能依据新版课标,依据年段,关注文体,凸显语用,提高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引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的颁发,明确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广大教师已经对此达成共识。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学习掌握"语用"能力,尤其是记叙性文章阅读教学中"语用"目标的实现,结合在修订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实践,教师要重视识字教学的拓展,重视文体知识的理解,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今天,笔者从该如何注重"四说",从而有效地落实与践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做了论述。即说出画面,说出结构,说出特点,说出动词,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相似文献   

16.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一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为"语言文字的运用"。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  相似文献   

17.
与历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及实验稿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课标"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修改,将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锁定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由此看来,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学会"运用",或者说学会"驾驭"语言文字这门工具。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用"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语文教学从注重人文性向工具性倾斜的过程。本文从当前语文教学人文性重于工具性,学生只得"意"而忘"言"的现状出发,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语用策略,从真正意义上构建有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宋莹 《考试周刊》2014,(28):28-28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新课标的一大突出变化就是对"语用"的重视和强调。何为"语用"?指能在一定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学活动。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某些教师常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的定义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要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听说读写,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这已成为教师们的一种共识。这,就是当前倡导的语用和语训意识。可是,观察我们的课堂,由于对这一理念理解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