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健 《中国科技纵横》2014,(22):139-139
在工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让全球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态,但同时也使得全球性环境污染以及能源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光伏发电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并逐渐普及化。光伏发电让发电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在电网中接入大规模的光伏发电必然会对继电保护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会对电网的整体性产生干扰及阻碍。本文对大规模光伏发电接入对继电保护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供以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分布式发电已经成为主要的趋势,但是当分布式电源与入电网相互连接之后,配电网的电压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对问题加以解决,如何能够有效的避免上述不良影响是本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本文中,将以型号为IEEE33的节点配电网展开相应的论述,并且建立起一个仿真模型,对电源容量以及接入位置进行具体的研究,希望对今后的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光伏大规模基地化建设、远距离集中式接入的主流发展方式,给高比例光伏接入的区域电网的运行与规划带来巨大挑战。沿用现有方法并考虑光伏影响进行修正的规划模式难以适应光伏的快速发展,导致大规模光伏接入的电网规划难以优化乃至无解。本文主要对光伏接入送出系统规划、电网规划的不确定性研究、电网规划评估三个方面开展论述。  相似文献   

4.
针对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的随机波动性以及并网后产生不良的影响,提出了蓄电池储能系统用于改善光伏并网运行特性的策略;该策略是将设计的蓄电池储能系统配置在光伏发电并网侧母线处,通过对蓄电池系统的控制实现削峰填谷,以此友好地接入电网.同时基于DIgSILENT/PowerFactory搭建了光伏并网储能系统模型,并模拟了光照强度变化时对应的储能系统动态响应.结果验证了蓄电池储能系统在减小光伏发电输出功率对电网影响以及提高并网稳定性两方面发挥了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5.
桑果 《西藏科技》2013,(12):77-80
文章对西藏电网的现状及光伏接入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大规模光伏电源接入西藏电网所面临“大机小网”、地区电网与主网联系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大规模光伏接入电网的光伏发电出力预测、有功、无功控制、并入孤网的调度运行策略,同时对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21,(10)
本文在阐述的过程中,以风电场接入对电网保护的影响作为切入点,针对风力发电的运行特性、电力系统中电网保护配备方式等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其目的是找到风电场接入对电网保护的最佳方式,降低在接入的过程中其所蕴含的风险,并且切实地提高了风电场接入电网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障风电场接入电网的稳定性,满足我国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需求,也能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带来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佳  孙璐  梁勇 《中国科技信息》2014,(16):199-200
分布式电源接入能够让我们更有效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提升配电网运行的有效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分布式电源接入之后对配电网的运行以及继电保护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电力系统接线结构从过去的单电源转变为多电源,保护装置常常会出现拒动或者误动的情况,对于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王阳 《科技风》2014,(5):167
电力生产系统中,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过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会对整个电力系统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在电力管理体制深入改革的新形势下,保证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运行更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针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影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运行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6,(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电力系统也在不断进步。现阶段电网中,利用光伏发电系统和电网进行良好衔接,对我国的电力系统具有非常有利的积极影响。本文首先对光伏并网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概述;而后,利用实际的案例分析了光伏电站介入系统的方案;最后,光伏接入电网对电网负荷曲线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分布式电源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不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稳定性较强,通过建设分布式电源可以有效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减少在电能产生过程中造成的污染物排放。同时对分布式电源进行利用还有助于减少输电线路走电,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有效解决偏远地区的用电问题。分布式电源并入电网后,其随机性和波动性给电网造成很大冲击,提高了对电网稳定性的要求。本文对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安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刘泽阳 《科技风》2014,(10):14-14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电网系统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和进步。在电网系统建设过程总,风电机组的使用比例也将越来越多。这种设备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电网暂态的稳定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就需要加强对风电机组在电网应用中的研究力度,对风电机组对电网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设备对电网的影响程度。本文主要通过相应的电力系统分析程序对暂态仿真进行了研究,最后探讨了不同的参数对电网暂态稳定性的影响情况。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提高电网暂态稳定性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随着风电在我国开发力度的加大,风力发电在电网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大量风电的接入对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大规模风力发电并网后对电压稳定性、频率、继电保护、电能质量以及调度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逐渐出现更多新型发电方式,在降低资源浪费与环保的情况下实现电力资源的生产。其中太阳能发电已经成为接替传统发电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发电的主要方式之一,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建设,将光伏发电系统以微网的形式接入到大电网并网中,与大电网相互支撑,对提高光伏发电规模以及电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光伏发电并网中的电能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光伏能源并入电网规模的扩大,对电网影响越显突出。本文目的是综合了国内外对大规模光伏并网技术的研究情况,阐述光伏发电对电网带来的影响,总结了光伏电站的模型,并且光伏并网存在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孤岛效应、电压与频率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措施,同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炼化厂的防晃电技术对于企业有非常大的影响,因为电网发生晃电状况之后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能够尽量减少由于晃电而带来的不良影响,炼化厂需要进行相关技术的分析并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问题。本文就炼化厂电网波动的过程中低压电动机的防晃电措施,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各行业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分布式发电越来越被关注。和之前的传统模式相比较,分布式光伏发电优势十分明显,但是也有一些弊端,最常见的就是分布式光伏在并网的时候极易受到并网造成的影响,而且这种接入方式的特性就是随机性较强。同时,就配网系统来讲,其自身的电压也会因为并网而受到影响。鉴于此,对于分布式光伏并网产生的配电网影响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研究配电网电压受到的具体影响是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分布式发电情况的阐述,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可以为配电网电压受分布式光伏并网影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已经出现在科技社会之中,这种装置是将各种板块集合组成电路,从而来进行有效的测量以及控制,接地变压器、可调电抗器和电阻器集中到一个油箱之内。在这种装置中,我们将其改进之后,使它不仅保留了传统线圈的优点,也弥补了传统线圈的不足。在电力系统中充分发挥了其优势,随时对电网系统中的电流电量进行测量,控制并弥补电流,这样就可以使电网系统能够长久运行正常。本文通过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在电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问题作简要分析,从而概述了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在电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光伏出力具有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大规模集中式光伏发电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造成消纳困难。储能系统具有出力灵活可调的特点,可有效提高电网的调节灵活性,促进光伏消纳。本文介绍了储能提高电网接纳大规模集中式光伏发电能力的作用机制、光伏电站中储能的优化配置、光储电站的联合运行与调度、光储电站运行经济性等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阐述了项目的 4个主要技术创新点,概述了项目取得的多项技术成果和实际应用成效。项目研究成果对于大规模集中式光伏电站接入的电网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未来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大量接入电网会对电网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电动汽车的相关概念,然后依次阐述了电动汽车对电网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针对消极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绿色设计主要就是指产品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了对于环境的影响,纺织机械的设计也是如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绿色环保的理念,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解决制造行业对于周围的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因此一定就要重视纺织机械的绿色设计。本文就是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为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