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诔文体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演进。先秦诔文初具雏形,然体式尚不稳定;汉诔稳定了述德和写哀两方面的内容和先述德后写哀的内部结构,并且确立了四言句式,使诔文体式得以定型;魏晋以来诔文主要通过写哀部分的句式改变方面实现诔文体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2.
先唐诔的作谥职能不断弱化,具体体现为所诔对象的非事功化以及作和所诔对象关系的私人化。这导致了诔述德内容的改变:先秦两汉时期诔述德主要在道德、政治方面;魏晋以来则突出才性、情趣。这些变化促使着诔由礼仪之向抒情之转变,从而也动态地呈现了先唐诔的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哀祭文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枝繁叶茂的支流,从内容上讲,是人们宣泻悲情的突破口之一。但各哀祭文体模式多样,要求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哀辞和诔文是先唐哀祭文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文体表现方面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不秒体现在二者的文字内涵、内容对象、体制、形式,更体现在内部特征及其创作的标准范式上。  相似文献   

4.
赵征 《文教资料》2011,(22):4-5
隋唐以前的碑文与诔文均源于诗,吸纳铭文与颂文"述德"的功能,并且在思想内容、文体功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诸多方面存在不可隔断的相似性。本文对此二者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碑、诔两种文体特征相近但并不完全雷同,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合流的趋势,唐以后诔文被碑文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诔文的功能中述哀职能的加强与当时社会中普遍弥漫的忧伤的死亡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当时产生了两种社会心理:对死亡的极度迷茫与哀伤,对生命的放纵与狂欢.这两种心理的矛盾作用产生了魏晋以哀为美的审美气质.本文旨在探讨这种死亡情绪在诔文中的表现及寻找死亡情绪的根源和其在社会风气中的扩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上 ,辞赋往往并称 ,或者说混称。这一现象自汉赋产生之日始便存在了。如《汉书·王褒传》 :“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 ,小者辩丽可喜。”《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汉书·扬雄传》 :“赋莫深于《离骚》 ,反而广之 ;辞莫丽于相如 ,作四赋。”后世虽有人加以区别 ,然二体仍难以区分 ,因此马积高先生在《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总结说 ,辞赋二体 ,“厘而为二 ,殊多纠葛 ,故多数作者和研究者仍多以辞赋连称或以赋统辞”。这是由于楚辞在东汉逐渐走向式微 ,汉以后的辞赋研究大体是以赋的研究为主 ,于是有关楚辞体的声…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公文本身,教文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真实而具体地记载了当时许多重要事件,可以补正史之不足。它与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气息息相关,可以在各个层面上发挥认识价值,作为现代人了解当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可靠的资料佐证,同时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今在这些教文已不能发挥政治功效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审美诠释的方式更多地凸显其文学美学价值,尤其是六朝人狂热的爱美之风,使得即使是公牍文的教文,也无疑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先唐中原文化的南向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农耕文明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中原文化系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标志,历代统治者的崇敬推行和自身的先进性,使得它被传布至力所能及的各个方向.从秦代以前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互通有无,到秦汉时期中原政权在南方属地的强力推行,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避战事祸乱而形成的北方豪强世家的攀族南迁,在中原文化向南方传播的过程当中,频繁的战争和中原人的迁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南方任职和定居的知识分子更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叙事诗经过汉代乐府的推进,至东汉末逐渐走向了成熟。作为叙事诗之一脉,故事诗以故事为核心,兼有戏剧性、小说本事、自传本事或神话本事,因而与一般叙事诗有所不同。本文沿着叙事诗的发展过程,对先唐故事诗的起源和发展做一具体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教文是我国封建社会公牍文中的一种地方性下行公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色彩。它的分类可以有多种标准,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种类又有不同的功能。按教文所涉及的大领域来说,可分为文教、武教两种。按施教对象的不同,可把教文分为对民众发布的教文、对官吏发布的教文、对个人发布的教文三种。按教文的行文语气,可分为指示性教文、劝戒性教文、劝戒兼指示性教文。按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褒贤崇德、惩戒勉励、恤亡祭祀、招贤纳贤、武事战争以及宗教、文化、经济等等。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许多人只强调汉代文学的代表体式是猎苑大赋而断言汉代没有抒情文学,认为只有诗歌才是抒情文体。而大量骚体赋的存在尤其是它所担当的抒情功能却一直被忽略。笔者认为骚体赋是汉人默认的抒情载体,与骋词大赋共同构成了汉代文学的整体,不应轻视。  相似文献   

12.
传统题材的送别诗在唐代繁荣以前,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历程:先秦《诗经》中《燕燕》、《渭阳》离情别景的描摹以及"吉甫作诵,以赠申伯"的官场饯别,堪称送别诗的滥觞.魏晋时期随着送别诗诗题及类别的出现,送别诗才真正建构起来.降至南北朝时期,文人有意识地将送别诗从其它诗类中独立出来,再加上当时山水诗的盛行以及诗人注重吟咏性情的特点,带动送别诗中的写景技巧,以及融情于景的艺术表现,从而使送别诗无论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章表文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形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作家作品多,而且精品也很多。千年的历史沿袭、动荡的时代特点、多重身份的作家群、对公文的高度重视和公文理论的空前发展,是章表文在这一时期得以繁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1919年的“诗体大解放”促使新诗产生,然而不少诗人、诗论家在这一时期突然开始提倡诗律的价值,这表明人们对诗律的认识存在着强烈的反复状况。诗律价值的回归其实一方面源于新诗创作的实际——新诗本身在艺术表现上的贫乏、形式的粗糙,使得不少批评家开始呼唤诗歌的音节效果;另一方面源于批评家对诗律的重新认识——不少批评家认识到诗律是诗歌形式的本体要素,它有助于诗歌情绪的表现。这一时期诗律价值的回归,主要不是声律价值的回归,而是西方音律观念进入中国的前期预备。  相似文献   

15.
李纲以屈原为榜样,创作了大量骚体作品来倾诉亡国之痛、思乡之情;揭露黑暗、针砭时弊,表现出了李纲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李纲创作出了大量饱含深情的壮美诗篇,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离骚》中的女子意象与汉魏六朝闺情诗中的女子意象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女子之美与花草的联系、女子之美的具体表现形式、女子的个性精神的差别上。这种差异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美学追求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对文人人格、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贾谊因遭谗无辜被贬长沙,却成了他赋史留名的契机。首先他在这里受到屈原爱国思想的启迪,并将一腔爱国情怀倾注在作品中;其次,屈原“抒情”说的诗学主张,促成了贾谊骚体赋的正式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诔文是在古代诔辞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文体。东汉诔文在体制模式上已稳定了述德和写哀两方面的内容和先述德后写哀的内部结构,并且确立了四言句式,使诔文体式得以定型。曹植在继承东汉诔文的同时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叙事因素的介入,扩大了诔主的范围:首次为婴儿作诔,个体情感的加强。  相似文献   

19.
重新思考和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积极改革更新其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对一名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高校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表达能力是汉语言文学的根本,表达能力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二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必须以此为立足点。植入课程《文学解读和论文写作:指南与范例》架起了汉语和英语的桥梁,既提高了专业能力,又加强了英语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汉代骚体赋中儒学意蕴浓厚,推动了骚体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因违背楚辞本身重自由抒情和摹写的特质,而陷入文体僵化的局面;魏晋骚体赋由汉代的重讽谏劝教原则向重抒情、个性和生活化等方面转变,儒家经典中文学性最强的《诗经》、《周易》与楚辞深度融合,促进了骚体赋的时代新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