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2.
警策是古代文论中常见而重要的一个概念,指文章中那些语新意妙、精辟动人、起“纲领眼目”作用的句子。它首先见于1700年前陆机写的《文赋》。原文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意思是说,写作时,要善于抓住最精辟的片言只语,来点明全文的要害所在。即使其他一般语句都安排得有条有理,也得靠这警策的提挈,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警策是古代文论中常见而重要的一个概念,指文章中那些语新意妙、精辟动人、起“纲领眼目”作用的句子。它首先见于1700年前陆机写的《文赋》。原文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意思是说,写作时,要善于抓住最精辟的片言只语,来点明全文的要害所在。即使其他一般语句都安排得有条有理,也得靠这警策的提挈,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的功能。那么,为什么叫警策呢?警是警醒的意思,策即鞭子。古代驾车时,抽起响鞭,驱遣马匹,使其进退  相似文献   

4.
所谓立意,是指在写作过程中,提炼和挖掘的主题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没有主题思想的文章,如同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读之无味,毫无一点战斗力和影响力可言。千古文章意最高,古人看重立意,不仅因为它是文章的灵魂,还是文章的第一亮点。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与特色,其立意的高低好坏,直接关系到媒体的质量与形象。怎样才能提高言论立意的水平与质量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把握好三基本。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钱塘洪防思(《长生殿》作者洪升),久于新城(王士祯)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王士桢官至刑部尚书,俗称大司寇。)宅论诗。防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龙,见其首不见其尾,云中或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防思乃服。”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钱塘洪防思(《长生殿》作者洪升),久于新城(王士祯)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俗称大司寇。)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龙,见其首不见其尾,云中或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  相似文献   

7.
所谓风格,即指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是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体现。探讨艺术风格,不仅对认识和评论作家作品的艺术特性有重要意义,对促进作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采也有启发作用。风格,最初在魏晋时代典籍中多用来品评人的风度品格,用风格评论文学作品,最早要算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篇》,评论应劭,陆机等人作品说:“亦各有美,风格存焉。”之后颜之推说得更为明确:“古人之文,  相似文献   

8.
所谓风格,即指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是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体现。探讨艺术风格,不仅对认识和评论作家作品的艺术特性有重要意义,对促进作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采也有启发作用。风格,最初在魏晋时代典籍中多用来品评人的风度品格,用风格评论文学作品,最早要算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篇》,评论应劭,陆机等人作品说:“亦各有美,风格存焉。”之后颜之推说得更为明确:“古人之文,宏才逸气,体度风格。”(《颜氏家训·文章》)以后用风格论文的风气就更为广泛了。古代文论中往往用“体”来说明文章风格,如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相似文献   

9.
熔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提炼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篇说;“规范本体谓之熔,剪裁浮辞谓之裁。”从熔裁在作文的不同阶段中的不同体现来说,包括提炼内容与提炼文辞两个方面。但剪裁浮辞仍然是为了内容更集中,表现的思想更精粹,因而,它不过是炼意在修改阶段的继续。古人用“熔裁”这两个字来概括创作活动中的这一过程,表现了我国古代文论中对于主题同题材,内容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文心雕龙·熔裁》篇说:“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这里“设位”之“设”为动词,即布置;“位”为名词,指格局。无论是抒“情”,无论是说“理”,自然,也无论是叙事,当作者根据要说的话来谋篇布局  相似文献   

10.
熔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提炼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篇说:“规范本体谓之熔,剪裁浮辞谓之裁。”从熔裁在作文的不同阶段中的不同体现来说,包括提炼内容与提炼文辞两个方面。但剪裁浮辞仍然是为了内容更集中,表现的思想更精粹,因而,它不过是炼意在修改阶段的继续。古人用“熔裁”这两个字来概括创作活动中的这一过程,表现了我国古代文论中对于主题同题材、内容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  相似文献   

11.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写文章的一条原则:“惟陈言之务去。”由于斡愈的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浮靡华艳的形式主义的文风而发的,所以很快地风靡文坛,对于改进当时的文风,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到底什么是“陈言”呢?韩愈以后却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我觉得清朝刘熙载说得比较全面。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修辞手法,现存最早的文学怍品《诗经》《楚辞》中,已有了很多成功的运用。《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要诗。”谓不学广博譬喻之法,就难以作好诗。可见古人对比喻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视的。东汉郑玄在《周礼》注中对比喻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也就是说,用比喻的方法可以达到政治功利的目的。此说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可惜他没有更好地说明这一手  相似文献   

13.
"水"是古代档案文论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文章某种风格与境界的追求,体现着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理想,而这种人生理想又以其哲学观念为根基.因此,我国文论中的"水"之喻蕴含着文章风格、人生理想与哲学观念几个相互关联转换的内涵层面.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修辞手法,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楚辞》中,已有了很多成功的运用。《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要诗。”谓不学广博譬喻之法,就难以作好诗。可见古人对比喻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视的。东汉郑玄在《周礼》注中对比喻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也就是说,用比喻的方法可以达到政治功利的目的。此说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可惜他没有更好地说明这一手  相似文献   

15.
"水"是古代档案文论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文章某种风格与境界的追求,体现着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理想,而这种人生理想又以其哲学观念为根基。因此,我国文论中的"水"之喻蕴含着文章风格、人生理想与哲学观念几个相互关联转换的内涵层面。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自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集团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以后,许多有独立见解的人或有所作为的人,要想在某个问题上提出新的看法,或在某件事情上有所革新,都不得不在“宗经”、“复古”的旗号下进行,历代文论家关于文与道的论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关于文与道的关系问题,早在韩、柳提倡的古文运动以前就开始涉及到了。问题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内容贫乏、形式僵化的骈体文。骈文的兴起,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的优秀作品当属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传诵和借鉴。但骈文发展到后来弊病愈来愈突出。充斥文坛的大量骈文,往往忽略作品中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片面追求辞藻的华丽,讲究音调声韵的格式,卖弄知识,堆砌典故,致使文风靡弱,形式僵化。这样的作品,既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也不能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精炼为贵,以烦冗为病。写作应该“以少胜多”,而不能像“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古代学者在文风问题上的一致主张。上古时代,文字书写在竹片、木板和丝织品上面,既费物料又费人力,因之一般记载都极简短;及于中古、近古,随着纸笔和印刷技术的发明改进,书写传播大为便利,文字记载便日益趋于繁复冗长。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乙卯剳记》中说的一段话,颇能道出文章由简趋繁的物质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自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集团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以后,许多有独立见解的人或有所作为的人,要想在某个问题上提出新的看法,或在某件事情上有所革新,都不得不在“宗经”、“复古”的旗号下进行,历代文论家关于文与道的论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9.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凡历代有成就的文人墨客,都主张文章要“以立意为宗”,”意在笔先”.所谓立意,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要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丛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当代学界关于美学家文论家整体性评传研究的空白。丛书的编写原则是:从中国当代美学文论的身份性缺失角度着眼,以彰显理论家的思想个性与人生风范为旨归,坚持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展示每位美学家文论家一生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的同时,力图与其人生经历紧密联系在一起,风格各异而又殊途同归。丛书的出版对中国学术的群体呈现与未来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