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同宾其人其文在文学新时期的中原作家中,周同宾以专治散文而扬名。在日益受人瞩目的南阳作家群中,周同宾更是独树一帜的骨干分子。这样说有两重蕴义:一是其作品,二是其人品。关于他的散文创作的成就及艺术境界,省内外的作家、批评家如贾平凹、周大新、孙荪、南丁等...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储存其生命的留影和痕迹的载体,作者的道德、才华、美学思想必然会在其作品中留下自己的印迹。因此,正确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应该是:“读其文,观其人”。亲近作者是阅读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3.
正沉浸于丰富的个人内心世界,习惯于冥思的人,都更能跳出俗世、冷静而客观地看待周遭,而内心的火热与滚烫,又让她对生活绝不袖手旁观,胡君意同学就是这样一个既能与生活拉远距离,又能自觉浸润于平常生活的人。她天生敏感,又深具洞察力,具有一个作家所应具备的所有潜质。《我只想大哭一场》一文借助只想哭一场这个作文题,由家庭中母女两人的一段感情冲突入手,强烈地表达了对现行教育不问理想一味考试的不满。开头以哀景渲染  相似文献   

4.
沈建军 《教书育人》2013,(12):79-79
《唐宋八大家散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堪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优秀篇章。就这些大家的文章而言,往往都具有开创意义。知其人,论其世,品其文。也就是说要想了解或研究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就需要去了解一下作者和他所处的年代。但是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品其文,知其人。当然,这样做的最终目标就是“学其人”。因为这些大家们,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可见的,而且有不可见的,也就是他们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今胡风先生已逝世二十多年,宋代苏轼怀念亡妻时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而胡风先生逝世已是多年了,更叫人去思量、去难忘。我们作为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怀念他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拿起手中的笔去纪念他弘扬他,让其精  相似文献   

6.
7.
审读《姓名》这篇小小说的时候,我蓦然记起我与该文作者曾传华曾经有过一面之交。 那是前年春天,恩施州中语会在建始召开全州骨干语文教师经验交流会,会议的负责人杨舜山先生特邀我出席。就是在那个会上,我认识了曾传华。记得是散会的那天下午,曾传华找到我所住的茨泉宾馆,要和我交谈。他去时带了一大叠文稿,都是他写的,有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有他最新写的诗和小  相似文献   

8.
今胡风先生已逝世二十多年,宋代苏轼怀念亡妻时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而胡风先生逝世已是多年了,更叫人去思量、去难忘。我们作为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怀念他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拿起手中的笔去纪念他弘扬他,让其精神不老,思想不灭。胡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翻译和诗人。  相似文献   

9.
刚开学,还未见学生,看着名条上一个个美好而动听的名字,深深地感受到父母对孩子们的殷殷期待.看到"李帙翰",便觉此名有着浓浓的书卷气.第一节课,见到同学们,一个个名字变成了鲜活而生动的面庞.看到李帙翰同学其人,便觉人如其名,让人想起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似文献   

10.
"吾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当文坛领袖欧阳修发出如是感叹时,年仅20岁的苏轼在汴京声名鹊起,从此,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理想,在华夏大地的重峦叠嶂上铺陈开去,纵使千百年时光流转,他的身影在杭州杨柳依依的苏堤上,  相似文献   

11.
佚名 《师道》2010,(1):8-8
三十开外,身不足一米七,短平头发,体格健壮(恕我不才,找不出更好的词语),古铜色皮肤(先生自诩是世界上最健康、最完美的肤色)。眼神犀利无比,仿佛能把人看透似一张白纸,不免让人觉得惶恐,不敢与之对视,久而久之,未闻已先惧三分。先生教授教师教育学。  相似文献   

12.
外貌 先生已逾七旬,身高1.7米,体重却只有90多斤,怎一个“瘦”字了得!他的样子,容易使人联想到经霜后的枣树,秋塘里的残荷。光阴似箭催人老,先生已是两鬓如霜了,但双眼依然睿智深邃,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其人其文一直没有离开自然科学的理论支持,其既获利于科学方法又受益于科学精神。鲁迅终其一生的韧性战斗所创造的光辉业绩和文学瑰宝,都充溢着科学理性精神。从自然科学的视野来审视鲁迅其人其文,可以发现,自然科学不但深刻影响其人,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其文,至于由此所显现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更值得我们认真地体味和解读。  相似文献   

14.
【作家简介】他来自荒远偏僻而风景秀美的湘西,玲珑剔透的自然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了他柔顺多情的个性。他以朴实的文风、醇美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  相似文献   

15.
"其文漫灭"一语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对它的注释,时下流行的版本大同小异。如:1.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于在春先生翻译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是这样说的:"上面的文字模糊不清。"(见1980年版第三编第146页)2.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袁诚先生主编的《高中文言文学习辞典》也是这样告诉读者的:"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  相似文献   

16.
郑善夫的为人赤诚率真,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也有目共睹.其作品被称为郑诗、郑文,很被时人看重.他在"前七子"之外能独自树立,别开生面,形成了自己质劲悲壮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代人文精神现状,探讨了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以赛珍珠强大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进一步提出把赛珍珠写进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紫陆 《初中生》2013,(17):52-56
导言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14岁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2年离开军队,更名从文,开始自学写作。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沈从文为人赤诚,文学成就斐然,赤子其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我国小品散文创作呈现成熟绰约的一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大家。梁实秋就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小品散文创作丰收期的杰出代表,其《雅舍小品》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在《雅舍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自然而儒雅淡泊的梁实秋。  相似文献   

20.
韩愈是一个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享有盛名的人物,长期以来,对他的评价分歧很多,褒贬不一。例如在他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这个问题上,褒之者只谈及他的某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文和他为政其间所做出的一些利民之事,肯定其同情人民的一面,而不去提及他在此问题上消极的一面;贬之者则对他优民的一面视而不见,认为他“是大地主利益的维护者,他对大地主残酷剥削人民的现实,可能会熟视无睹,也可能有意地把它隐藏起来。”更有甚者,则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